每個小孩,都是在家庭習慣中長大的

樊稠說育兒 2024-04-26 03:21:53

家庭教育,也是浸泡教育。

父母,是浸泡孩子的環境;父母的習慣,決定了孩子會獲得怎樣的滋養。

作者 | 土豆媽

有人將一捆大白菜,分成了兩半,放在不同的水裏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把白菜撈出來,分開煮熟,發現味道大不一樣。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泡菜效應”,說的就是環境造就人。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你從小給他什麽樣的氛圍和環境,決定了他們會成爲什麽樣的人。

前幾天,看到一個優秀的高三女孩,現在已經被保送到了中山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

鏡頭前的她,從容自信,侃侃而談,真的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看完她的采訪我發現,孩子的優秀出衆,從來不是靠天賦和運氣,而是靠家庭環境的熏陶和父母榜樣的引領。

在女孩的記憶中,爸媽一直都是特別愛看書的人,每天晚上回到家從不碰手機,而是會各自坐在桌前捧起書本。

女孩自然而然也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哪怕到了高三,也還是會堅持看各式各樣的課外書。

爸爸還是個運動達人,媽媽在他的影響下也愛上了跑步,經常會去跑馬拉松。

而她呢,也從小就喜歡運動,小學遊泳、初中跑步、高中打排球。

她說,體育的內核早已經不知不覺刻在自己的骨子裏了,只要一天不運動她就會覺得特別不對勁。

包括她的很多學習習慣,也都是從小就建立起來的。

比如說,她的數學成績從小就不太好,爸爸就教會了她很重要的一點:整理錯題。

爸爸總是對她說:“要反複去磨錯題,否則它就會成爲你的地雷。”

到高三沖刺保送時,那些錯題本真就成了她最大的“財富”,這時候她才體會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還有自己從小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五的飯桌時間。

全家人會圍在餐桌上,她會跟父母聊聊這周的一些經曆,父母也會分享最近的趣事、新聞、閱讀資源等等。

她的出類拔萃,得益于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

而她的習慣,離不開父母身體力行的指引。

在女孩的家裏,從來沒有命令和要求,父母不會說“你必須要去做什麽”,而是會先去做給她看。

她看到父母都是如此,就覺得自己好像不這麽做,都說不過去了。

家庭教育,其實就是浸泡教育。

家中的文化和氛圍,父母的行爲和習慣,就宛如那壇“泡菜水”,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浸染和塑造。

很多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又羨慕又嫉妒。

然後再轉頭看看自家孩子,每天丟三落四、磨磨蹭蹭、一道計算題半小時還寫不完,真的是氣的直跺腳。

都是孩子,爲什麽差別那麽大?

要知道,白菜在清水裏泡是一個樣,在鹽水裏泡又是另一個樣。

我們樓上住著一家三口,每天晚上一放學就會傳來怒罵聲和爭吵聲。

媽媽常常教訓孩子:

“我讓你寫作業是害你嗎?

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得去要飯!

就你這樣要飯可能都沒人搭理你,你就等著餓死吧!”

孩子則是邊哭邊頂嘴:“你們憑什麽管我?你們不是也天天一到家就看手機罵?你和我爸不也是小學畢業嗎?你們怎麽沒餓死?”

爸爸時不時也會插上幾句:“你看看你把孩子教成啥樣了?都是你慣的!”

一家人天天互相指責、對罵,聽著就讓人頭大。

就如莫言所說,現在有很多父母將孩子的壞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的身上,就是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父母跟孩子離的最近,相處時間最多,對孩子的影響自然也最深。

想起《正面管教》的作者,曾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曆。

有段時間,她發現孩子做事情總喜歡半途而廢,玩魔方幾分鍾就不玩了,想看書沒讀幾頁就撂在了一旁。

她感覺很奇怪,就去問孩子到底怎麽回事。

誰料孩子竟然說:“我是跟你學的啊!”

她這才想起,自己在寫稿卡文時,總是會不耐煩的把稿紙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裏,然後轉頭去做其他事。

她沒想到,自己無意識的行爲,竟然這麽快就被孩子學會了,並形成了一種習慣。

從那之後,她就再不敢大意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在家庭的習慣中長大的。

父母生活散漫,孩子也會隨心所欲;

父母若是懶惰,孩子自然不會勤快;

父母習慣了擺爛,孩子也學不會上進。

你給孩子的,都是一些垃圾習慣垃圾環境,那就難怪孩子不成才了。

一位兒童心理咨詢師打過這樣一個比喻:

我開的就是一個“漂白坊”,一群花花綠綠的孩子到我這兒來,我費了老大勁給他們漂白了。

可回家沒兩天,這群孩子很快又變成了花花綠綠的模樣。

他不禁感慨,自己最大的無奈,就是“漂白坊”開的再成功,也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因爲家庭才是一座大染缸。

所以,想要改變孩子,父母就要先改變。

只有父母做好榜樣,率先垂範,逼自己養成優秀的習慣,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

閱讀的習慣

曾看過這樣一幅發人深省的漫畫: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不是車子房子和存款,而是讀書的習慣。

想起央視主持人白岩松的成長經曆。

父親在他小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起早貪黑工作,晚上到家還得操持家務。

可哪怕再忙再累,母親也會在睡前堅持看半個小時的書。

正是母親的這一習慣,讓白岩松也愛上了閱讀。

當時的他雖然調皮,成績也不算突出,卻很喜歡去圖書館。

不管是大人的書,小孩的書,甚至很多奇怪的書,他都讀的津津有味。

這個習慣,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如今他回到家最愛的還是泡上一杯茶,捧起一本書來看。

而白岩松的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也成了一個小書迷。

兒子的空閑時間,從來不打遊戲不玩手機,而是躲在房間裏看各種書籍,還必須是紙質書。

學習上,兒子也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高三直接被保送到了國外留學。

老話說,積錢不如教子,閑坐不如看書。

父母愛閱讀,家裏有書香,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和浸潤。

運動的習慣

廣西有位父親,看到女兒每天無精打采,自卑內向,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便帶著女兒一起去跑步。

剛開始,女兒叫苦連天,每次都哭著喊著要放棄。

但父親卻一直鼓勵她,陪著她一起跑,兩人硬生生堅持了200多天。

如今,女兒由內而外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體質變好了,臉上笑容也多了,整個人容光煥發、自信滿滿。

北大校長王恩哥說過,人的一生應該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另一個就是運動場。

運動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強健的體魄,更是堅韌的性格和無限的勇氣。

閑聊的習慣

兒童心理學家曾追蹤調研了不同階層的家庭,結果發現孩子表現優異的家庭都有相似性:

父母都會溫和地和孩子閑聊,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正是這些互動帶來的愉快體驗,會給孩子的心理注入能量,讓孩子努力向上。

想起學霸史恺昇,就有一個特別會聊天的爸爸。

爸爸會從一個小瓶蓋,和他講到圓周率;

玩彈珠遊戲時,爸爸又順便教會了他4x5和5x4的真正意義;

談到外星人時,還能給他科普十進制和二進制的優勢......

這種松弛愉快的閑聊,不是刻意教導,而是寓教于樂,同時還拉近了父子兩人之間的關系。

彭凱平教授曾建議,每個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個小時的閑聊時間。

少關注成績,多分享生活;少一點指責,多一些共情。

這樣,孩子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心理能量,以更加飽滿的情緒和狀態投入到學習當中。

自律的習慣

鄭淵潔曾經說過,自己每天都會堅持淩晨4點半起床寫作。

女兒看到了,就會問他:“爲什麽要這樣做?”

鄭淵潔告訴女兒,當我們把一天必須要做的事情先完成,再去做其他事情時,心裏會更輕松,否則做什麽也不會踏實。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每天放學都會先完成作業再去玩,從來不需要大人催促和管束。

有時候鄭淵潔心疼女兒,說讓她先休息會再寫,女兒卻說“寫完了才能休息好”。

就這樣,鄭淵潔從來沒爲女兒的作業發過愁。

許多家長總是抱怨孩子,作業拖拉、生活懶散、沉迷網絡,各種不自覺,殊不知孩子都是在跟著大人的行爲走。

父母連自己都管不住,就更別指望孩子能自律。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

“父母怎樣穿衣服,怎樣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怎樣表現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

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在孩子面前,哪怕是一句隨口而出的髒話,一個習慣性拿起手機的動作,都會被他“複刻”。

你的習慣會變成他的習慣,你的言行決定了他的言行。

別總怪孩子,多審視自身。

要知道,一顆再好的白菜,若是放進一個漏氣的菜壇子,或者遇到變質的泡菜水,最後也只會爛掉臭掉。

與所有父母共勉。

0 阅读:20

樊稠說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