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誠負氣挺進東北?陳帥罰黃不罰粟,新四軍離奇一仗該說清楚了

新新史界 2024-04-21 09:38:28

筆者在閱讀開國大將傳記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粟裕和黃克誠兩位大將,雖然曾在新四軍時期共事五年,但關于兩人的私交甚至是公務交流的記載少之又少。

好奇之下,筆者又深挖了一些關于粟、黃兩人的事迹,竟巧合間看到一種傳言:粟裕與黃克誠之間存在不和,兩人很少往來。

這種傳言從何而來,又是否屬實呢?

一,黃克誠狠批粟裕

1958年8月,中央召開了一場軍委擴大會議。會上,彭德懷、陳毅、聶榮臻等人對總參謀長粟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指正與批評。

按理說,彭、陳、聶三位老帥軍中地位超然、工作經驗老道,由他們指導“晚輩”粟裕,沒有一點問題。

但在他們之後發言批判粟裕的官員,其名字和身份卻有點突兀,此人正是黃克誠。

在開國大將中,粟裕位列第一,黃克誠第三;粟裕是總參謀長,黃克誠則爲副總參。無論是威望還職務,黃克誠都略遜于粟裕。

所以有人認爲黃克誠能在這種場合,不留情面的狠批粟裕,原因在于兩人早有矛盾,黃借此機會一吐爲快。

而導致兩人出現矛盾沖突的,是一場新四軍時期的戰役。

二, 黃克誠蒙冤一戰

1940年11月,國軍不顧抗日大局,在江浙一帶頻頻襲擊我軍。

兔子急了,尚且咬人。

華中新四軍首長陳毅決定在江蘇寶應一帶,發動曹甸戰役,爭取徹底消滅敵人,一勞永逸。爲此,陳毅在司令部召開了一次緊急軍事會議,商量具體作戰事宜。

然而,就在參會將領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怎麽把敵人猛打一頓時,時任第五縱隊司令的黃克誠,卻突然表示反對進攻敵軍。

黃老不待衆人詢問,直接給出了幾點不能進攻的理由:

第一, 我軍根據地剛建設不久,士兵對周邊環境不熟悉,沒有“地利”,貿然進攻容易出現意外;

第二, 敵人陣地易守難攻,我軍長期打遊擊戰,在攻堅戰上經驗不夠,而且兵力、裝備都有欠缺;

第三, 中央多次要求不能先打第一槍,即使出現特殊情況,不得已反擊,也不可整編制的全殲國軍。部隊此次計劃徹底消滅敵人,不符合中央要求。

黃克誠的話,猶如一盆冷水,澆在衆人頭上。

陳毅聽完後,更是大爲不滿,當衆批評此論是投降主義,要求黃克誠檢討自己的錯誤想法。

強扭的瓜不甜,但也能湊合吃,黃克誠最終聽從司令部安排,率兵出擊。

三, 罰黃不罰粟

此戰,我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仍未攻入敵軍核心陣地,最終不得已撤退。

戰後,陳毅在總結失利原因時,認爲是黃克誠消極應戰,應該爲戰敗負責,並致電中央,請求撤去其第五縱隊司令員職務。

然而,戰敗原因果真如此嗎?

關于這場戰役的細節,很多有年份的軍史書籍中都是一筆帶過,甚至有的幹脆不提。即使在粟裕和黃克誠兩位將軍的回憶錄中,也沒有過多篇幅的記載。

其中原因,是有人刻意爲之,還是說有什麽忌諱,各位可以自行推測。

老書中沒有記載,那只能在新書裏找了。在最近幾年出版的《新四軍戰史》中,官方罕見的披露了曹甸戰役的具體情況。

原來,此戰並非是一路主力無腦前推,而是由粟裕、黃克誠兵分兩路、互相配合的協同戰。

至于戰役失利原因,該書中這樣記載道:第五縱隊(黃克誠指揮)第一團攻入曹甸西北角炮樓,但新四軍在東北、東南兩線攻勢還沒展開,敵軍得以在西線進行反擊;22時許,第一縱隊(粟裕指揮)越過壕溝,突破東小圩,但此刻第五縱隊在西線的攻擊處于間歇期,敵人得以集中兵力在東線反擊。曹甸戰役,幾方各自爲戰,沒能形成統一進攻步調。

至此一切了然,曹甸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部隊沒有打好配合,並非是黃克誠消極應戰。

問題就出現在這裏,既然是配合環節出了問題,那戰敗絕不應該僅懲罰黃克誠。

而在曹甸戰役後,黃克誠進駐蘇北,再也沒有和粟裕並肩作戰過。

于是有人就此認爲,黃克誠因在曹甸戰役中遭遇不公,進而對粟裕産生不滿,最終負氣離開江蘇,兩人矛盾直到1958年才徹底揭開。

四,粟、黃關系究竟怎樣?

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歸本溯源,從曹甸戰役入手。

在處罰黃克誠後不久,陳毅很快就意識到失敗責任不在黃克誠,多次公開表示歉意。1945年,黃克誠率兵挺進東北前夕,陳毅親自跑到前線送行,他握著黃克誠的手,誠懇說道:“過去我有批評錯的地方,請你多加原諒,曹甸戰役失利,其實責任在我”。

對此,黃克誠哈哈一笑,溫言勸慰道:“軍長不必自責”。

即使遭到錯誤批判,黃老也能一笑置之,胸襟寬廣非常人所能及。

有如此氣度的人,絕不會因爲一些小事而對他人心存怨恨,更何況黃克誠早在戰前就已預知戰果不利,又怎會對粟裕不滿呢?

1946年9月2日,粟裕率部在蘇中接連取勝,遠在東北的黃克誠親自致電華中野戰軍,祝賀粟裕大捷,在電報開頭,黃克誠親切的說道:“自去年北上,我時刻惦記著你們”,可見兩人的親密關系。

偉人毛主席曾評價道:“黃克誠是最愛提意見的人,是一個敢講真話的人。這樣的人不會不曉事理,更不會攜私報複。”

13 阅读: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