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赓本可大將第三,卻因故遭劉帥罕見批評,最終落後于黃克誠

新新史界 2024-05-09 09:49:48

1948年6月4日,時任中原野戰軍司令劉伯承給中央發去一封電報,詳細解釋宛東戰役失利原因。

在電報中,一向儒雅隨和的劉帥,竟罕見的發了怒,長篇大論的批評部隊指揮不力。

全文劉帥雖然沒有提及姓名,但誰都知道,他批評的正是陳謝兵團一把手:陳赓。

這次批評引起了不小的連鎖反應,不僅影響陳赓在之後解放戰場上的份量,甚至還間接波及到陳赓的大將排名。

究竟發生了什麽?

一,幽默大師

在講述正題前,我們先從陳赓大將的性格入手,循序漸進,引出宛東戰役中“早已注定”的失利原因。

在我軍的高級將領中,有兩人最會活躍氣氛,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就會一片歡聲笑語。這兩個人,一個是陳毅,另外一個就是陳赓。

二陳雖然性格都比較外向活潑,但之間也有一點小差異。

什麽呢?

簡單來說,陳毅更偏于“向上講規矩、向下講平等”,而陳赓則是一視同仁,無論面對誰,都能開上兩句玩笑話,而且情商極高。

1943年夏,中央在延安黨校組織了一次集體學習。一天,輪到毛主席作報告,就在大家聽的聚精會神時,坐在前排的陳赓突然站起身來,大步走向主席台。

毛主席見狀也是一愣,連忙問道:“陳赓同志,你有什麽急事?”陳赓也不回話,端起桌上毛主席的茶杯,咕咚就是幾大口,喝完才挺身敬禮道:“報告主席,天氣太熱,借您一口水喝”。

會場頓時一片笑聲,毛主席也被逗得樂呵,連忙讓人給參會同志倒上一杯水。

各位千萬不要小瞧此事,陳赓大將能把會場忘記布置飲水這個細節,藏于一段玩笑裏,既不讓有關人員因爲工作疏忽而尴尬,也能活躍會場氣氛、拉近毛主席和參會者的距離,陳大將對人情世故把控的十分到位。

這份情商、這個膽量,一般人真來不了。

陳毅曾評價道:陳赓像是一塊玻璃,從裏到外都是清楚的,風趣幽默,能夠團結大多數人一起革命。

筆者私以爲,想要到達陳大將這種境界,首先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能夠體會別人的難處,才能把事情做的面面俱到。

一個將軍,如果有仁愛之心,那他注定會愛兵如子,陳赓就是這樣的仁將。

二,老八路眼中的陳赓

陳赓有多愛兵呢?

2015年,已經91歲高齡的老八路軍張夢勤在接受采訪時,向外界講述起她所認識的陳赓。

1938年,張夢勤加入八路軍,在陳赓的386旅擔任宣傳員,由于當時部隊生存環境惡劣,再加上參軍的士兵年齡普遍較小,因此很多“小八路”出現念家的情況。

陳赓見狀,經常在晚上走到士兵們的營帳中,和他們閑聊,一會摸摸這個的頭,一會拍拍那個的肩膀,時間久了,許多小士兵們都把他當做父親一樣看待。

1945年,張夢勤被調到延安文工團工作,有一天,張夢勤聽說老旅長陳赓到了延安,于是她立即上門看望。

陳赓見到張夢勤後,不僅放下公務,詢問她的生活情況,還親自下廚,給她做了一份雞蛋面條。

張夢勤事後才知道,那天的雞蛋面條,原本應該給當時懷有身孕的陳赓妻子吃的。

由于陳赓平日裏十分節儉,所以每天的夥食都會控制,這份雞蛋面做給了張夢勤,他的妻子自然就沒有吃到。

實話說,我軍愛兵如子將軍者,數不勝數,但能到陳赓這個層次的,少之又少。

然而,過度愛兵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惜兵

三,宛東失利的根本原因

1948年5月,中央決定在中原一帶打一場大的殲滅戰,毛主席大筆一揮,命令華東粟裕率西兵團劍指國民黨第五軍,中原野戰軍在旁策應。

劉伯承接到命令後,連夜召集諸將討論作戰事宜,最終計劃發動宛東戰役,並做出如下部署:

東路:由第1、3、6縱組成,佯攻確山,吸引敵軍第18軍火力;

西路:由陳赓帶領第2、4縱以及華野10縱,連夜行軍至南陽以東,布下口袋裝,靜待敵張轸兵團。

5月25日,東路兵團按計進攻確山,敵人果然上當,白崇禧急令張轸帶兵東進支援。

注意,我軍在確山地區是佯攻,實際目標在敵人這路援軍。

這樣的戰局尤其考驗指揮官的戰場宏觀操控能力,如何既能不打草驚蛇、吸引敵軍進入包圍圈;又要控制好“度”,不讓敵軍支援過快。

這是一個技術活。

此時,陳赓展現其極強的軍事才能,他先是調集4縱第10、12旅在社旗鎮南,以較小的火力迎擊敵人,此舉既保證狙敵兵力充足、不會被敵人短時間沖破,也不會讓敵人畏難而返。

而後命令第22旅潛移到社旗鎮西面的橋頭鎮,切斷敵人退路,包圍圈頃刻成型。

劉伯承得此消息後,也不含糊,立即電令東路兵團放棄佯攻確山,星夜兼程前往社旗鎮,與陳赓合擊,爭取一口吃下這支敵軍。

由于兩路兵團距離較遠,即使東兵團急速行軍,也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抵達目標地。

眼見正面狙敵的部隊傷亡愈來愈大,愛兵如子的陳赓決意讓前線士兵後撤到社旗鎮北,與敵人拉開一段距離。

陳赓此意,是想著敵人既然已經進入包圍圈,那就不用在正面繼續和敵人撕扯,直接後撤,既能等待援軍,也能讓敵人繼續深入。

更重要的是,此舉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陳赓大將掰著手指頭打仗,在能保證勝利的情況下,要優先確保士兵們的生命,仗打的久一點、物資耗的多一點根本不算啥事。

不過,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有時候過多的感性,只會起到反作用。

張轸此人打仗不行,但還有些自知之明,他在弄清楚解放軍指揮官是陳赓後,立即心生退意,只是苦于我軍咬的太死,一直沒有機會。

眼見我軍稍有後撤,晚上做夢都想撤退的的張轸,啥都不顧轉臉就跑。

由于正面部隊已經拉開了一段距離,在後方圍敵的兵力又太少,敵軍成功突圍。

四,大將排名受到影響

爲此,劉伯承在給中央的電報中寫道:西兵團顧慮自己局部傷亡...迷于敵人表面現象,誤認爲敵人東進,此爲未全殲敵人的重大失著,是未能把握基本情況,迷失戰役指導方向的重大教訓。

這段話可以說是直接指出陳赓的弱點所在,劉帥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關于陳赓“不願讓士兵過多傷亡、以致戰役失利”是否合理,至今仍有不少討論。

有人認爲戰爭必然有犧牲,陳赓太過愛兵,以至于不顧大局,此舉欠妥;但也有不少人支持陳赓的做法。

孰是孰非,各位可以自行品味。

此戰過後,陳赓的指揮權力較以往出現縮小,幾乎再也沒有以獨立戰略集團軍的角色出現在解放戰場上,對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在開國大將名單中,陳赓的軍功、資曆都要高于黃克誠,但在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後,陳赓最終遺憾落選第三大將。

如果沒有宛東戰役的失利,陳赓絕對會在之後解放戰爭中, 取得更加輝煌的軍功,進而問鼎大將前三。

25 阅读:8406
评论列表
  • 2024-05-09 16:03

    黃克誠大將當時是軍委秘書長,也應排在陳赓大將之前。

  • 2024-05-10 08:39

    大將排名不分先後

    亮仔 回覆:
    看當時職務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