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落寞”:投行風光不再,業績下滑明顯

達摩財經 2024-04-01 21:35:31

出品|達摩財經

連續兩年的業績下滑,讓昔日“投行貴族”顯得有些落寞。

中金公司近期公布2023年財報,爲市場帶來了不少關注和討論。在過去一年中,中金公司的經營面臨著不小的問題,業績呈現出一定的壓力。盡管公司仍保持著穩定的營收規模,但同比下降的趨勢以及歸母淨利潤的下滑,都反映出公司在市場波動和業務調整中面臨的挑戰。

這已經是中金公司連續兩年出現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的局面,如此的業績表現也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內在價值。

作爲中金公司昔日最爲核心的投行業務,近兩年也明顯優勢盡失。資本市場融資活動的活躍程度下降,導致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減少。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IPO、再融資等活動的減少,使得中金公司的投行業務難以維持之前的增長勢頭。

另外,隨著國內券商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進入投行業務領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金公司雖然在投行業務領域具有一定的市場地位,但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也顯得有些後勁不足。

在投行業務失勢後,中金公司也積極嘗試轉型,將重心向財富管理業務偏移,且收獲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中金原本薄弱的經紀業務或也成爲其客戶資源上的“劣勢”,在各券商陸續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格局下,未來在該業務中中金能獲得多少的新增份額仍充滿未知。

面對業績的連續下行,中金公司也啓動了人事上的調整。去年,原銀河證券董事長陳亮調任中金擔任董事長,同時中金公司原總裁黃朝晖到齡退休,吳波升任總裁。隨著管理層排兵布陣落定,中金公司能恢複昔日榮光嗎?

與頭部券商差距日益擴大

2023年,資本市場表現承壓,全球股市受到貨幣政策調整、地緣局勢緊張、經濟複蘇與通脹壓力等各種擾動,各個市場漲跌互現,分化差異明顯,全年A股市場先揚後抑,活躍度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此影響下,中金公司各業務分部的營業收入相較于2022年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3月28日,中金公司披露年報顯示,2023年全年,中金公司營業收入爲229.9億元,同比下降11.87%;歸母淨利潤爲61.56億元,同比下降18.97%。

事實上,本年已是中金公司連續兩年營收淨利潤雙降。在2022年,中金公司的業績就已經大幅縮水。2022年,中金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0.87億元,同比下降13.42%;歸母淨利潤75.98億元,同比下降29.51%。

中金公司表示,公司2023年營收下滑,主要是由于受資本市場融資活動的活躍程度下降影響,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減少;同時,受境外利率上行影響,利息淨支出增加;上述營業收入的減少被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資及衍生品業務相關的收益淨額增加所部分抵消。

截至4月1日,頭部券商“三中一華”已悉數披露了2023年財務報告。橫向對比來看,四家頭部券商中,僅華泰證券實現了營收、淨利潤的雙增,其余三家皆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四家頭部券商中,僅中金公司營收、淨利潤的下降幅度均達到兩位數,且淨利潤下滑最多。

從淨利潤表現來看,中信證券以197.21億元的淨利潤領先,排行第二的華泰證券在2023年縮小了與中信的利潤差,從去年100億元的差距縮小至70億元左右。而2022年淨利潤低于中金公司的中信建投,在2023年實現了70.34億元的淨利潤,超過中金公司8.78億元。

投行業務壓縮 財富管理難成突破口

從各分部的業務表現上來看,中金公司昔日引以爲傲的投行業務卻成了軟肋,成爲2023年下滑爲最嚴重的部分。

2023年,中金公司投資銀行分部營業收入爲32.42億元,同比減少近22億元,下降40.30%。中金公司在財報中解釋稱,主要由于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減少,該減少被因科創板跟投而持有的證券市值上升帶來的權益投資産生的損益淨額的變動而帶來的營業收入的增加所部分抵消。

中金公司成立初期,先後完成了中國移動、寶鋼、工商銀行、中國人壽等大型國企IPO項目,一度占據國內A股承銷冠軍位置。但隨著背後中外資管理層的變動,2010年摩根士丹利將中金的持股全部轉讓,加上大型國企上市數量減少和創業板推出的疊加影響,專注投行業務的中金公司的業務逐漸進入衰退期。

近幾年,隨著各中小券商的崛起和頭部券商策略調整,中金公司投行業務也在加速流失中。

2021年和2022年,中金公司分別完成A股IPO項目23單和32單,排在當年市場的第二位和第三位。2023年,中金公司完成A股IPO項目17單,排位再度下滑至第四位。

眼見投行業務昔日光環逐漸褪色,中金也在近年來開始進行戰略改革,將整體業務向投行以外的業務做傾斜。

2019年,中金公司將“中金公司財富管理”和此前收購的中投證券及其旗下財富管理與經紀業務等子品牌整合成爲“中金財富”,開始向財富管理業務大舉進軍。

2020年,中金公司財富管理業務全年收入56.18億元,一舉成爲中金公司營收的第二大來源,僅次于投行業務。

但是,由于中金公司在財富管理業務上發力較晚,且過度依賴高淨值人群的經營策略。中金的財富管理業務在2021年創下75.38億元的高收入後一路下降,2022年和2023年,其財富管理業務的收入分別爲69.36億元和68.75億元,同比分別下跌8.8%和0.87%。

即便如此,財富管理業務仍是中金2023年表現最亮眼的業務。2023年,中金財富管理總客戶數較年初上漲17%至680.38萬戶,客戶賬戶資産總值較年初上漲4.3%至2.88萬億元,産品保有規模和買方投顧簽約客戶資産均實現增長。

目前,各家券商都在積極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諸如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東方證券等都將買方投顧或公募基金投顧業務定位于財富管理轉型的抓手。對于中金公司來說,原本就薄弱的經紀業務使其在客戶資源上就缺少“先天”優勢,日後其財富管理業務在市場競爭中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管理層變更 機會仍存?

在業務增長遇阻的態勢下,管理層的變更或許給了中金再次尋求突破的機會。

2023年10月22日,中金公司和中國銀河證券同日官宣換帥,中國銀河證券原董事長陳亮因工作安排,辭去公司董事及董事長等職務,轉任中金公司董事長及法定代表人,接替因工作變動辭職的沈如軍。

陳亮曾任申萬宏源集團總經理,2019年6月至2023年10月,曆任中國銀河證券總裁、副董事長、董事長等。在其掌管中國銀河證券期間,中國銀河證券的業績和市值均有顯著提升,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超過了中金公司。

中國銀河方面,則由昔日中金公司投行部負責人王晟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晟自2002年就加入中金公司,先後參與了電信、金融、能源和醫藥等多個行業的改革重組。2022年7月,王晟離開中金公司,調至中國銀河升任總裁。

中金公司、中國銀河證券同爲中央彙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旗下上市券商,二者之間高管的穿插變動,也帶給了市場無限的遐想空間。2023年11月,坊間還一度傳出二者合並的消息,不過該消息很快被雙方澄清。

從業務上看,中金公司與中國銀河證券有較強的互補性。中金公司的優勢在于投行業務,而中國銀河的投行業務一直就是短板。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投資銀行收入僅爲4.28億元,同比下滑近20%,在公司營業收入中占比僅爲1.27%。

而中金公司缺少的經紀業務也正是中國銀河證券的強勢之處。2020年至2022年,中國銀河證券經紀業務的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75%以上,是其營業收入的主要貢獻來源。並且,中國銀河證券擁有 469 家證券營業部以及37 家分公司,目前也是國內分支機構最多的證券公司。

近幾年來,證券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小券商紛紛尋找破局之路,行業整合亦是大勢所趨。在管理層“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要求下,中金公司和中國銀河後續仍有合並的機會,中金公司的未來也因此還保留些許期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