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毛主席將14歲男孩介紹給羅榮桓:他將來一定有大出息

曆史門前小個子 2024-05-02 17:52:05

1930年的一天,毛主席帶著一名14歲的男孩出現在了紅四軍軍部,軍長林彪看到後,向來沉默寡言的他沒有說什麽話,倒是政委羅榮桓迎了上去。

毛主席此行其實就是來找羅榮桓的,對于在看地圖的林彪,他沒有在意,羅榮桓笑著沒有先說話,毛主席介紹道:“老羅,這孩子就交給你了,我看他將來一定有大出息。”

都說毛主席的眼光高,羅榮桓很詫異,到底是誰得到毛主席如此青睐呢?後來的事實證明,毛主席果然沒有看錯人,

這個男孩在25年後,成爲了新中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是的,他就是肖華。

14歲的肖華是如何與毛主席認識的?毛主席爲什麽對他如此重視呢?

1955年授銜後,江西興國由于出了不少的開國將軍,所以這裏被尊稱爲了“將軍縣”,肖華,就是興國人,是興國的驕傲。

而肖華之所以能夠走出來,並成爲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和興國的潋江書院撇不開聯系。

潋江書院是康熙年間所建立的,如今爲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而在1929年的興國,潋江書院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毛主席也是在這裏,創建了中央紅軍隊伍中的第一個幹部培訓班。

肖華與毛主席的相識,就在潋江書院。

1928年底,由于敵人加大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圍剿”,毛主席與朱德等紅四軍領導商議後,決定前往贛南,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

興國縣在我黨同志陳奇涵等人的領導下,此時革命熱情高漲,群衆擁護,毛主席很高興,便于1929年4月來到了興國。

在興國的潋江書院,毛主席創辦了幹部培訓班,其目的是爲了培養土地革命幹部,實施《興國土地法》在這一期的幹部培訓班中,一共有40多人,其中肖華是年齡最小的一個,僅13歲。

肖華是興國本地人,他出生在一個相當貧苦的泥瓦匠家庭,不過,好的一點是,肖華的父母很早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做起了革命工作,爲此,肖家還是組織領導的一個交通站。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成長,肖華早早就接受了革命的熏陶,後來隨著肖華父母的犧牲,肖華走了出來,踴躍革命,也是因爲肖華自小聰穎,在當地,他素有“神童”之稱。

放在今天這個年月,13歲的孩子,恐怕還正在上初中,而在當時,13歲的肖華,已經完全忠誠于共産主義,並立志要革命一生。

1928年,我黨在興國領導了暴動,給了敵人狠狠地打擊,當時肖華就參與其中,此事過後,團組織決定對肖華重點培養,因而肖華才有機會加入毛主席創辦的幹部培訓班。

也是因爲肖華年齡小,但是爲人聰慧,所以,毛主席對他格外關注。

第一期的培訓班雖然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但是毛主席對培訓班非常重視,他不僅親自編寫教材,設計課程,安排教學,還邀請了部隊的蔡協民,伍中豪等將領前來授課。

白天,毛主席就盡心盡力教學,晚上他也很少休息,一邊編寫次日的課程,一邊處理軍隊的政務,除此之外,毛主席還幫助興國縣革命委員會制定了《興國縣革命委員會政綱》。

毛主席的不辭辛苦,讓興國縣的同志們都很感動,陳奇涵與肖芳等同志商議後,決定請毛主席吃一頓飯。

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陳奇涵請毛主席吃的這頓飯,毛主席不僅記了40年之久,而且在席間,興國還獲取了一道“天下第一菜”,這個評價是郭沫若說的。

蒸籠粉魚是興國縣當地的一道特色傳統菜肴,做法不難,先將鮮魚肉切成薄片,拌好油鹽料酒,芋片先入鍋蒸熟,再鋪上魚片,澆上一層生姜、辣椒、芝麻混成的糊汁,蓋好蒸透,和竹籠一起上桌,寓意很好,爲“合家團圓、吉慶有余。”

爲了讓毛主席吃的豐盛些,陳奇涵又讓人添了4道小菜在旁邊。

毛主席坐桌後見到這份美食很是詫異,便詢問叫什麽名字,陳奇涵老老實實回答:“我們這個菜原本叫粉東西,沒具體名字,要不毛委員給起個名字?”

毛主席看後,沉思片刻,笑著說:“你們看,一個圓竹籠像月亮,四個碟子像星星。這星星和月亮,就像各地的工、農、商、學群衆盼望紅軍的到來。我看叫它“四星望月”好不好?”

在場的同志們都被毛主席的智慧折服,大家紛紛一致叫好,至此,興國便有了一道名菜,即“四星望月”

1969年九大時,陳奇涵不是代表,毛主席還特地講出了此事,並批示:“陳奇涵同志擬考慮”

在興國,毛主席與肖華的交往也不少,當時對年輕的肖華,毛主席記憶很深刻,不過在陳奇涵請了這頓飯後,毛主席便因軍務離開了興國。

而肖華此時則是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在興國做起了土地革命工作,一年後,由于肖華表現出了優秀的領導能力,因而他升任爲了少共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

1930年3月,毛主席第二次來到興國,從興國縣領導聽聞肖華這一年的所作所爲後,他非常欣慰,當即安排下去,說自己要見見肖華。

肖華再次見到毛主席,有些緊張,毛主席笑笑和他拉起了家常,一番交流後,肖華神色舒緩下來,他向毛主席彙報了興國的共青團工作,毛主席邊聽邊點頭。

時光匆匆,肖華工作彙報完已經是中午,毛主席見狀,當即留下肖華吃午飯。

吃了這頓飯後,毛主席與肖華的關系,更加深厚了一些,而毛主席也是通過與肖華的交往,覺得肖華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也正是如此,毛主席決定給肖華一個機會,將他調往了紅四軍軍部,讓他開啓新的革命生涯。

肖華來到紅四軍軍部,毛主席將他交給了羅榮桓,羅榮桓這一年28歲,比肖華大了整整14歲,但是兩人卻是沒有什麽隔閡,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相見恨晚”的意思。

如果說毛主席是發現了肖華的“伯樂”的話,那麽羅榮桓,就是讓肖華這匹“千裏馬”走的更遠的老師。

羅榮桓對于肖華,那可正是毫無保留,將自己做政治工作的經驗全盤托出,肖華也沒有辜負羅榮桓的期望,將其一一記在心裏,1955年授銜,羅榮桓成爲了我軍最爲優秀的政治工作者,肖華也不差,是最年輕的上將。

1963年,羅榮桓元帥因病去世,肖華得知後,淚如雨下,而羅榮桓去世後,總政主任的職務一直空了下來,直到一年後,毛主席找來肖華:“你最了解羅帥!你接班,他最放心!”

自此,肖華便當上了總政主任。

肖華與羅榮桓的關系,用肖華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羅帥是我的良師、知己!我願一死以酬知己。”

王新蘭則是評價自己的丈夫肖華說:“他從連隊政工幹部逐級成長爲總政治部主任,成長的每一步都有羅帥關切的身影!”

致敬先輩!

1 阅读: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