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真相:不是項羽碾壓劉邦,是劉邦碾壓項羽

太宗悅史 2024-03-30 14:11:31

01

《楚漢相爭》這一部電視劇裏,劉邦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這一句話就是:“你可以輸一千次,一萬次,但是最後一次一定要贏”。

雖然曆史不是電視劇,但是曆史上的劉邦似乎也是如此。因爲當年的他只要是一碰到項羽,基本上都會以失敗告終。

要知道,按照先入關中者爲王的約定,秦國這一塊地盤應當是劉邦的。

但結果呢?項羽站在函谷關門口,恐嚇劉邦,劉邦當即就乖乖地將關中讓出來,根本不敢跟項羽唱反調。

甚至還親自到鴻門給項羽道歉,誕生了赫赫有名的鴻門宴。

當時的項羽是諸侯盟主,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可以理解,但是到後來的彭城之戰,諸侯盟主從項羽變成劉邦,但結果是什麽呢?

率領司馬卬、申陽、魏豹、鄭昌、陳馀、彭越整整六位諸侯,十五萬大軍的劉邦,竟然不是項羽三萬大軍的對手。

這十五萬大軍一個個都被項羽逼到泗水、雎水裏面餵魚。

有的人或許察覺到了不對,彭城之戰劉邦這一方不是有五十六萬大軍嗎?這五十六萬大軍明顯就是唬人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諸侯的平均兵力都是在二萬到三萬之間,而劉邦出秦地的時候,兵力也才僅僅五萬左右,你說去哪裏能湊得到五十六萬大軍?

更何況,當時項羽的兵力也才僅僅十萬,難不成他們個個堪比項羽?

察覺到劉邦是狼子野心的項羽肯定要將劉邦往死裏打,而要將劉邦打死,就必須殺進關中,因爲關中是劉邦的大本營。

而劉邦也清楚這一點,因此在關中的前線荥陽與項羽對峙,于是就發生了恥辱的一幕。

劉邦被項羽包圍在荥陽裏面,而要突圍就必須將項羽主力的關注力吸引到別的地方,但這談何容易?

因此,劉邦命令紀信裝成他的樣子,攜帶兩千名婦女從東門出城。

而楚軍的反應與劉邦預想的一模一樣,一時間,全部湧到東門,而劉邦則趁機從西門逃跑。

“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已急矣,請爲王诳楚爲王,王可以間出。于是漢王夜出女子荥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史記·項羽本紀》

之所以說是恥辱,是因爲首先紀信可是劉邦的心腹將領,當年鴻門宴就是他負責殿後。

其次,劉邦作爲一代枭雄,竟然淪落到利用兩千名婦女脫身。

有的人或許納悶,爲什麽是婦女,而不是士兵呢?

你試想一下,對于楚軍而言,是婦女的吸引力更大,還是士兵的吸引力更大?當然是婦女的吸引力更大。

在此之前,劉邦或許沒有“恐項症”,但在此之後,劉邦出現了深深的恐項症。

要知道,當時荥陽雖然被攻破,但是函谷關外依舊有漢軍的城池存在,就比如洛陽。

但是劉邦卻一口氣直接跑回關中,這說明什麽?說明劉邦已經被項羽嚇破了膽。

畢竟遇到一個人,輸一次可以理解,但是你遇到一個人,遇一次輸一次,這就很難理解,這放到誰的身上,誰都會感到懼怕。

也正是因此,才會出現劉邦一直被項羽壓著打的流言,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不是。

02

要說到楚漢相爭最有意思的一個點,那就是項羽明明一直都是勝利的那一方,劉邦明明一直都是失敗的那一方。

但是一直勝利的項羽卻一直沒有機會徹底的解決劉邦,無非就是擊敗劉邦的軍隊,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劉邦的後勤根本就不是項羽能比的。

當年劉邦被項羽射中一箭,按道理來說,劉邦必死無疑,因爲這一箭射中的地方不是劉邦的大腿,也不是劉邦的手臂,而是劉邦的胸口。

但結果是什麽呢?劉邦竟然活了過來,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要知道,項羽當年可是力能舉鼎,那麽問題出在哪呢?就是出在武器上面。

劉邦當年中箭的地點是在廣武山,當時楚漢雙方對峙互相射箭那是肯定的事情。

而他們當時射出去的箭一直保存到現在,當然,箭的木質結構已經蕩然無存,保留到現在的都是箭頭部分。

而漢軍這一方的箭頭與楚軍那一方箭頭形成鮮明的對比,漢軍這一方的又大又長又尖銳,而楚軍那一方的又小又短又不尖銳。

最離譜的是,楚軍那一方的基本上已經全部生鏽,但是漢軍這一方的卻連鏽都不生。

而更加離譜的是,蔔字戟作爲大型的手持武器,按道理來說,經過兩千余年,應當已經腐朽的不成樣子。

但是當地的村民依舊能將它當成黃銅來賣,你說離譜不離譜。

這說明什麽?說明漢軍的武器裝備絕對不是楚軍能比較的,而楚軍落後于漢軍的並不止武器裝備這一點,還有糧道。

要知道,楚漢相爭劉邦這一方的糧食從來沒有出現過問題,爲什麽沒有出現問題呢?因爲劉邦這一方不但糧食多,而且運輸方便。

要知道,劉邦的地盤就是當年秦國的地盤,而秦國前有關中平原,後有巴蜀之地。

無論是從關中平原調糧也好,又或者是從巴蜀之地調糧也好,都能保證秦軍的前線衣食無憂。

而運輸最重要的是什麽?那就是水利,當時的秦國不但有鄭國渠,還有都江堰,將整個秦國地區內的水利條件全部綜合到了一起。

無論是灌溉良田也好,又或者是運輸糧食也好,都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反觀項羽,他們那一邊的運輸環境相比于秦國簡直就是可以用原始這兩個字來形容。

因爲當年秦國是主動攻擊的那一方,而楚國是被動防守的那一方,你說被動防守的那一方會主動進行糧道建設嗎?肯定不會。

因爲首先,進行糧道建設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

要知道,原本鄭國是韓國的人,韓國人爲什麽叫鄭國去秦國修建溝渠,利好秦國呢?還不是因爲修建溝渠又費時間,又費錢。

對于強盛時期的秦國都是如此,更別提對于弱勢時期的楚國。

當年項羽的祖父項燕率領二十萬楚軍面對王翦的六十萬大軍,之所以撤退,就是因爲糧食出現問題。

而項羽之所以跟劉邦在鴻溝議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糧食出現問題。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當年項羽將都城定在鹹陽,這一切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但是他卻偏偏選擇衣錦還鄉,自己搬起來的石頭終將會砸到自己的腳。

有的人或許會說,就算楚軍的武器、糧食比不過劉邦,那麽楚軍士兵的質量一定比得過劉邦。

但其實,楚軍士兵的質量真的不一定比得過劉邦。

要知道,當年跟隨劉邦一同討伐項羽的那六位諸侯,可不是心甘情願的跟隨劉邦,畢竟當時項羽還是天下擺在明面上的第一霸主。

那他們爲什麽跟隨劉邦呢?因爲武力脅迫。要知道,當時的劉邦可是一個月就滅一國,你說就這種速度,誰敢跟劉邦對著來。

這說明什麽,說明漢軍的軍隊數量在當時就算比不過楚軍,那也能碾壓其他的諸侯軍。

而究其原因也很簡單,漢軍繼承的是秦國的軍功爵制度。更加重要的是,漢軍當中不缺乏當年與秦始皇一同打天下的秦軍。

“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爲校尉,可爲騎將。”——《史記·樊郦滕灌傅靳周列傳》

要知道,將項羽的遺體分成五塊,成爲侯爵的呂馬童、楊喜、呂勝、王翳、楊武都是秦國人。

爲什麽秦國人站在劉邦這一邊,而不是站在項羽那一邊呢?因爲當年劉邦在鹹陽的時候,與鹹陽的百姓可是秋毫無犯。

而項羽在鹹陽的時候不但將鹹陽宮燒成灰燼,還燒殺搶掠,將整個鹹陽變成人間煉獄。

最主要的是,當年他還坑殺二十萬秦軍,你說秦國人能放過他嗎?

既然如此,那爲什麽還會在彭城敗得那麽慘呢?

要知道,當時的劉邦僅僅只有五萬的步兵,五千的騎兵,而項羽那三萬大軍可都是騎兵,你說這有可比性嗎?

不是還有諸侯的十萬大軍嗎?當年的伊阙之戰韓、魏的二十四萬聯軍爲什麽不是白起十萬秦軍的對手?

因爲他們個個心懷鬼胎,誰都不願意擔任主攻,當時的彭城之戰亦是如此。

試想一下,如果將你換成他們,你會拼命嗎?總而言之,在當時楚軍的軍隊質量能排在第一,而漢軍的軍隊質量絕對能排在第二。

你說就這種差距,再加上武器、糧食的優點,項羽豈能平推劉邦?

03

要說到劉邦對項羽集團打擊最大的,那麽一定是劉邦這一邊的間諜機構,這個間諜機構簡直就是將項羽那一邊滲透成了篩子。

範增、龍且、鍾離昧是最受項羽信任的三位大臣,而到最後這三位大臣,龍且死在濉水之戰,範增、鍾離昧都遭到項羽的疏遠。

這是爲什麽呢?因爲項羽中了劉邦的離間計,而劉邦這個離間計的水平可以說是相當的低下,甚至可以說就是在侮辱項羽的智商。

就比如他離間範增與項羽之間的關系,無非就是區別對待項羽與範增的使者。

這但凡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是故意的,但到最後都以成功告終,這說明了什麽?說明項羽的內部早在此之前已經産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而這種不信任感主要是因爲項羽的不公平對待。

如果說你跟著一個人打天下,你最希望的是什麽?當然是能成爲一位諸侯。

而當時跟隨項羽打天下的人只有一個英布成爲諸侯,其他的都是他項羽手下的一位將領,但是項羽卻將六國的直系親屬以及遺老遺少都分封成了諸侯。

你說如果換成你,你會心理平衡嗎?肯定會不平衡。

而劉邦那個間諜機構做的就是將這種不平衡放大,這也是爲什麽劉邦的離間計看似愚蠢,卻能成功的原因。

因爲他早在之前就已經做好鋪墊,這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爲什麽劉邦能在項羽集團的內部安插間諜呢?因爲陳平。

要知道,陳平是從項羽那一方投奔到劉邦這一方的,而他在項羽那一方主持的工作是軍情工作,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特務工作。

而到劉邦這一方,他負責的還是特務工作,這明顯就是劉邦故意安排的。

“漢王乃謝,厚賜,拜爲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複言。”——《史記·陳丞相世家》

試想一下,陳平作爲特務工作的從事人員,他在項羽那一邊到底安排了多少特務,這誰都不知道。

而到劉邦這一邊的他,將這一群特務全部鼓動起來,你說會發生什麽?當然是能隨意的在項羽軍營制造各種流言蜚語。

有的人或許納悶,這一群特務憑什麽身在曹營,心在漢?憑借黃金。

要知道,劉邦可是給了四萬兩黃金給陳平做特務工作,而這四萬兩黃金已經相當于漢軍一個月的開支。

更何況,當時天下的霸主明顯要麽就是劉邦,要麽就是項羽,而項羽對于劉邦並沒有絕對的優勢,要不然也不會産生對峙狀態。

要是只站在項羽這一邊,項羽要是戰敗的話,後果可想而知,倒不如兩面押寶。

04

總而言之,就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項羽雖然表面上占據絕對的優勢,但實際上他已經是漏洞百出,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而這些漏洞之所以沒有特別明顯的體現出來,將優勢壓下去,就是單純的因爲他項羽的武力值。

但無論項羽的武力值疊得有多滿,都禁不住時間的推移。

這也是爲什麽彭城之戰項羽能以三萬大軍擊敗劉邦的十五萬大軍,但是對峙荥陽將近三年的時間,他雖然將荥陽拿下,但是他這一方的劣勢卻是越來越明顯。

不但衆叛親離,就連自己也被劉邦、英布、韓信三面包圍。

其實說句實在的,項羽就適合當一名將軍,而不是統治者。

24 阅读:11448
评论列表
  • 2024-04-06 10:52

    這篇文章很有道理,也符合當時人的看法,也合理解釋了很多史記裏的說法。實際上當時就是秦國在各方面碾壓東方六國,東方六國根本沒能力抗衡秦國。秦亡後依然如此,所以別人勸項羽定都鹹陽是對的。因此漢無論在各方面都壓楚一頭,楚漢之爭也是秦與六國之爭的延續,楚絕無打敗漢的可能。

  • 2024-04-05 07:15

    蕭何趕在項羽來前,帶走了一大批書籍資料,都是好東西,我猜就有兵器制造標准。另外劉邦這人能屈能伸,甘願聽韓信安排,自己在荥陽吸引項羽主力,放手韓信猥瑣發育,沿著始皇的足迹把北面全部收拾幹淨,剩下的就剩所謂的西楚了[笑著哭]

    大漢神帝 回覆:
    敢這麽玩,是因爲劉邦能頂得住項羽,只要項羽抽身,項家軍其他人都會被劉邦錘爆
    電子 回覆:
    你知道項羽和劉邦的年齡差嗎?
  • 2024-04-06 17:27

    劉邦集團有平民有貴族,項羽集團只有大貴族。

  • 2024-04-04 16:39

    劉邦越打越強本質上是秦國本來就比六國強擁有滅六國的實力,距離秦滅六國也就過了十幾年,秦國跟六國的實力變沒變秦國依然有滅六國的實力綜合國力上的差距不是項羽打幾場勝戰就可扭轉的,劉邦繼承了秦國的全部領土實際上是秦國隔了十幾年又滅了一次六國而已這種大勢不是人力可以輕易改變的

  • 2024-04-08 13:30

    以前最佩服劉邦的一點就是,無論輸得多麽慘。只要他本人不死,回去發育一下,又能拉起來一只軍隊。

    大漢神帝 回覆:
    因爲關中大本營毫發無損,仗全是在項羽地盤打的
    哈哩波特別大 回覆:
    缺兵就去找韓信要!韓信都成他的兵工廠了![吃瓜][吃瓜][吃瓜]
  • 2024-04-04 15:05

    楚漢相爭是中國曆史上統一之戰用時最少的,和國共相爭非常類似,完全敗在民心相背上。

  • 2024-04-04 12:26

    彭城之戰,看似輸的是劉邦爲首的諸侯聯軍。其實項羽才是最大的輸家,劉邦才是最大的贏家。

    星離 回覆:
    微乎其微?劉邦好幾次幾乎沒了,全靠韓信爆兵
    用戶99xxx18 回覆:
    彭城是項羽的物資中心,就算項羽後來打敗諸侯聯軍,但是物資已經損失了,後繼無力。而諸侯聯軍劉邦只是帶頭的,又不都是他的兵。項羽打過來的時候劉邦先跑的,直接把聯軍帶垮了,但是劉邦先跑,損失也最小。
  • 2024-04-04 19:59

    劉邦應該拿了關中秦軍的裝備和兵員

  • 2024-04-14 16:26

    楚漢相爭是中國曆史上統一之戰用時最少的 比近代國 共之戰都少 所以劉邦是曆史上最被低估的帝王

  • 2024-04-03 18:14

    箭頭問題,可能是漢軍多步兵,楚軍多騎兵的原因,這兩類箭支因爲功效不同,所以會有那麽大的偏差。

  • 2024-04-05 15:55

    項羽敗給西漢天團也夠厲害得了,,劉邦,陳平,韓信,蕭何,張良。這幾個哪個不是各自領域的頂流??

    不哭死神 回覆:
    陳平應該是項羽不屑用陰謀詭計所以沒用,韓信則是因爲項羽在那個年代本身就可以算得上用兵天下無敵了,看不上一個在他眼裏只會紙上談兵的韓信。
    司命 回覆:
    陳平看出項羽完成不了統一是事實,但韓信不是,韓信原先是在項羽手下的,而且韓信在項羽手下一直很愛表現,只不過是項羽沒有用韓信,韓信不得不去劉邦那邊,韓信剛去劉邦那也是沒有被重用又想離開劉邦,才有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 2024-04-23 23:25

    中國曆史上有多次大迂回戰術,其中有三次最爲亮眼,第一次是楚漢爭霸韓信的大迂回,第二次是蒙古滅金宋,第三次是解放戰爭

  • 2024-04-05 08:48

    很多人忽視了韓信的作用,韓信給劉邦爆了大量兵,而且以很快的速度平定了北方包圍了項羽,不管韓信技術好還是運氣好但事實就是韓信的大迂回戰略成功直接奠定了項羽的敗亡,沒有韓信業務劉邦挂帥也能做到但速度慢而且沒有其他將領沒拖住項羽。

  • 2024-04-16 10:29

    劉成功不是無緣無故的,慧眼識人、激勵獎賞機制比項強多了。劉發揮團隊的力量,項迷信一己之力(司馬遷評:“奮其私智”,非天亡乃戰之罪)。

  • 2024-04-16 13:15

    所以漢初第一功臣是蕭何,劉邦集團進鹹陽第一時間就直奔府庫把秦國的戶籍錢糧名冊及各種山川地理關隘資料收起來,這才有後期高效的後勤調度,項羽集團有人能有這個眼光嗎???打仗最重要的是後勤,還有人吐槽諸葛亮就是個搞後勤的,但實際上,古代後勤人才是第一位的,西漢之蕭何,曹魏之荀彧,這種王佐之才都是搞後勤的,曆朝曆代開國功臣最首位,都是後勤人才

  • 2024-04-12 06:50

    其實最重要是韓信的功勞,,可憐韓信仁義無雙,誓不背漢,落得個死慘,千古儒帥啊,,,

    紫龍 回覆:
    韓信飄了,要求封王。唉。。。
    1433233 回覆:
    劉邦是真正的帝王 爲了穩固樊哙都能下手 何況其他
  • 2024-04-06 23:31

    劉邦直到開國後還沒消化完先秦遺産 評功時糧道蕭何排第一當之無愧 自己領兵合其余諸侯消耗項家軍 項家軍主要構成() 韓信爆兵增強實力 加之劉邦及後世之流通俗作法 "席卷”一詞看大家理解了

  • 2024-04-11 23:58

    你再怎麽分析 也無法改變劉邦是個小人 而項羽是英雄

    紫龍 回覆:
    錘子英雄,一個屠夫,還有啥不肯過江東,根本就沒到江邊就死翹翹了,只是後來人藝術加工,搞得現在的人都當曆史了[摳鼻]
    萬惡不赦 回覆:
    劉邦畫餅技術高超 項羽能同苦不能共富貴
  • 2024-04-02 17:32

    有見地

  • 2024-04-17 11:20

    分析的明明白白! 彭城之戰四五萬步兵幾千騎兵關鍵是平原地區怎麽也打不過三萬騎兵還有範增的步兵配合的攻擊! 項羽在地盤選擇要衣錦還鄉,又濫殺無辜,不懂得封賞,身死國滅不冤!盡管他很能打!

  • 2024-05-04 06:37

    殺贏子嬰,火燒秦宮,殺降時已失民心。項羽注定杯具的。[笑著哭][笑著哭][笑著哭]

  • 2024-05-13 17:20

    項羽屠秦導致關中人心盡失,他放棄關中估計就是怕得不到支持

  • 可以輸無數次,最後一次一定要贏。這不就是馬後炮嗎。。總結性發言,蓋棺定論,毫無道理,只講現象。。

  • 2024-04-12 23:37

    對,你說的都對,既然劉小人這麽牛逼還用英布,張良,韓信,蕭河幫他嗎,自己上去打不就行了這樣不就不用委屈自己用分封制來安撫他們了是不是,後面還落了個殺害開國元勳的下場不是

  • 2024-04-16 00:50

    項羽明顯就是准備再戰的,所以在封王時他的嫡系如龍且鍾離昧等都沒有封王,以便再戰時便于統領。項羽要弄死義帝易如反掌,但他卻有意安排最能打的英布去幹,奇怪的是,劉邦或說史書卻還是把弄死義帝的責任推到了項羽身上,實際實行者英布倒是沒有因爲這件事受到譴責。

    不哭死神 回覆:
    感覺項羽自己的嫡系都沒封侯,英布之流更像合作者。本來應該項羽坐看六國遺族內亂的,結果全反他了[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5-12 19:00

    說白了項羽贏在軍事武力上,敗在後勤。劉邦勝在後勤,確敗在武力。武力沒有後勤的支持,輸只是時間問題。

  • 2024-05-18 12:57

    項羽輕諸侯,關羽輕大夫,因此兩人皆死非命。

  • 2024-05-12 22:13

    曆史在成王敗寇這個事面前會喪失很多可信度。

  • Alex 2
    2024-04-24 14:40

    漢初三傑的作用,蕭何用韓信 殺韓信,張良用政治手段控制 韓信,奪取韓信兵糧!韓信不用說了,沒有韓信 劉邦早就涼了,三秦他都拿不下

  • 2024-05-25 09:26

    項羽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放棄了鹹陽,放棄關中,完全是他讓給了劉邦,當然項羽放棄關中是因爲他得罪死了關中人,最後他也死在了關中人手裏。得到他屍體的五個人全是以前的秦人。

  • 2024-04-06 10:45

    [點贊]

  • 2024-05-25 05:21

    支持劉邦,成王敗寇

  • 2024-05-27 20:57

    [點贊][點贊]

  • 2024-05-13 21:15

    劉邦比項羽大了一輩人,人家老油條了,玩不死你,項羽才20幾歲,太年輕氣盛,說明你大爺就是你大爺,姜還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