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破楚都、與齊晉爭雄的吳國,爲何巅峰時突然就被越國滅亡了?

今夜讀青史 2024-05-01 10:37:13

春秋時期,在遠離中原的東南方向,有一個蠻夷小國--吳國。

它像峭峰一樣突然崛起,吞並周圍小國,連敗越、魯、楚、齊等強國,甚至一舉攻破楚都,北上與晉國爭霸。

它又像流星一樣,在最巅峰的時候,突然被越國打擊,竟然一蹶不振,短短數年之內就滅亡了。

從吳國開始與中原交流算起,前後持續也不過110余年,實在有些匪夷所思。

是什麽原因導致吳國快速崛起?它又爲何會從巅峰一落千丈,轉瞬間銷聲匿迹呢?

一、興起

據《史記》記載,吳國的始祖是兄弟二人,太伯與仲雍,他們還有個弟弟叫季曆,而季曆的兒子叫姬昌,就是周文王。所以,從輩分上論,吳與周竟還是兄弟之邦。

吳自建國以來,即與中原隔絕溝通,直到第19代國君壽夢繼位後,親自去洛邑朝拜周王,才開始與各國諸侯進行正式的外交聯系。

實際上,吳國也並未將周王室真正放在眼裏,這從壽夢自稱吳王就能看出來,他認爲自己與周王是同等的。

當時中原各諸侯國的情形是這樣的:

自從齊桓公之後,晉文公、楚莊王接續稱霸,晉、楚兩國是中原逐鹿的主角,彼此交手、互有勝負,其他諸侯小國見風使舵,在夾縫中苦求生存。

此時,晉國卿族的實力逐漸強大,與君權的矛盾日益突出,先後發生下宮之難、誅殺三郤等內亂,無暇與楚國進行直接沖突。

爲了壓制楚國,晉國采取曲線策略,派從楚國逃亡而來巫臣,連吳制楚。從此,吳國在晉國的扶持下,開始走上曆史的舞台,並一度占據舞台的中心,上演了一幕幕的傳奇故事。

二、強盛

吳國得到晉國的支持後,實力迅速增強,開始主動騷擾楚國,兩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這麽一件小事:

【楚邊邑卑梁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怒相滅,兩國邊邑長聞之,怒而相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取兩都而去。】

僅僅因兩個小女孩爭采桑葉而發生口角這樣的小事,最後竟惹得兩國刀兵相向,屠城伐地。可見吳、楚二國的仇怨之深。

但在前期,吳國與楚國的交鋒仍是勝少敗多,以防禦爲主。直到吳王阖闾繼位以後,在孫武、伍子胥等輔助下,才逐漸扭轉被動局面,開始占據上風,贏得戰爭的主動權。

公元前506年,晉國召集中原18路諸侯在召陵會盟,撕毀40年前與楚國簽訂的弭兵盟書,率領聯軍打敗楚軍,攻入楚國境內。

趁此良機,吳王阖闾傾全國3萬之兵,水陸並進,攻打楚國。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舍舟登岸,奇兵突襲,先在柏舉(即今湖北省麻城市)打敗楚軍20萬主力,後率軍乘勝追擊,五戰五捷,一舉攻入楚國都城郢,將楚國數百年的積攢的家底搶掠一空。

與齊、晉、楚等傳統強國不同,吳國既沒有深厚的時間積累,也沒有經過變法改革,它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強盛起來的呢?

原因主要有三個:

1、天時

晉、楚爭霸多年,實力相當,誰也打不過誰。

晉國恰逢內亂,正愁無法制衡楚國,正巧從巫臣的口中知道在遙遠的東南方向還有一個吳國,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施行連吳制楚的策略,並從軍事、經濟上給予了最大程度地幫助。

而此時楚國與晉國相比,實力還更遜一籌,因此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面,對于東面的吳國並未有過多的關注。再加上楚共王之後,五子爭位,接連發生政變,也使楚國無暇多顧。

北面的齊國,在齊桓公死後,經曆諸公子爭位之亂,迅速衰落。公元前555年,晉國又率領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12家諸侯在平陰大敗齊軍,使齊國徹底淪爲二流國家。

再加上齊國高、國、鮑、田等權臣內鬥,互相攻伐。而田氏爲取代姜齊,與各國諸侯交好以獲取支持,對吳國沒有實質上的威脅。

2、地利

吳國地處東南,靠近東海,在春秋時期屬于荒蠻未化的地帶,與中原文明長久隔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各國諸侯的擴展視線之外。

3、人和

吳國自壽夢之後,積極吸納各國人才,如晉國巫臣的兒子狐庸,齊國權臣慶封,楚國亡臣伍子胥、伯嚭,齊國逃亡的貴族後裔孫武以及平民專諸等一大批人才,都先後受到重用,從不同領域爲吳國的發展壯大做出了貢獻。

除了吸引人才之外,吳國還主動學習中原文化。公元前544年,吳國派季劄出使中原,以其過人的文化修養受到各國廣泛的稱贊,大大提高了吳國的國家形象。

從吳王壽夢開始,到季劄出訪,只僅僅過去了40年,這足以證明吳國一直在努力地向文明靠攏,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三、爭霸

正當吳王阖闾在楚國郢都得意忘形的時候,越國從背後偷襲吳國,秦國出兵救楚,吳軍接連戰敗,再加上阖闾的弟弟夫概叛亂,吳國只得從楚國退兵。

吳王阖闾退兵後,首先報複越國,不料卻被勾踐打敗,傷重而亡。

太子夫差即位,經過三年休整,終于打敗越國,消除了後顧之憂。然後,吳國開始北上,先後打敗齊、魯,在黃池(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境內)與諸侯會盟,意圖爭霸中原。

此時,中原諸侯僅剩晉國還有能力與吳一戰。面對咄咄逼人的昔日小弟,晉國在趙鞅的主持下,展現出了一個強國該有的風範,在會盟時寸步不讓,爭當盟主之位。

最終,吳王夫差選擇讓步,讓晉國作了名義上的盟主,但吳國的實力也得到了周王室及中原諸侯的承認。

四、滅亡

吳王夫差之所以選擇在黃池大會上向晉國妥協,是因爲越國又在背後搞偷襲了,而且這一次直接攻破了吳都姑蘇城,將太子也俘虜而去。

越國與吳國是鄰國,也是世代的仇人,彼此爭鬥數百年。在晉國幫助吳國崛起的同時,其實楚國也在扶助越國。

自上次戰敗之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20年,終于趁吳國精兵遠在中原的時機,突襲攻破吳都,報了當年戰敗之辱,同時還將吳國積攢的財寶洗劫一空。

吳王夫差退軍之後,率疲敝之師接連戰敗,再加上國庫空虛,原來的盟友晉、齊、魯也都得罪遍了,再無力恢複國力,終于被越國慢慢吞並,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吳國的巅峰只維持了兩代,短短40年。

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強盛的基礎只有兩個:人與地。而地則是最基本的元素。有了土地,才有糧食,有了糧食才能養活人民,有了人才有兵力。

而吳國地疲民稀,其實力遠不足以支撐它的霸主地位,就像是一個撿到了金子的暴發戶,只知道揮霍,而不知道該如何經營財富,等來的也就只有山窮水盡一條路。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3 阅读: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