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與叔齊,一對好兄弟;遺恨首陽山,特行而獨立。

今夜讀青史 2024-04-13 17:33:07

司馬遷寫《史記》,七十列傳第一篇是《伯夷列傳》。

殷商時期,在現在的河北、遼甯一帶有一個孤竹國,是先商部族墨氏一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有三個兒子,臨死前遺囑將君位傳給三子叔齊。

叔齊按照禮制將君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認爲不能違背父命,逃離以避君位。叔齊也不願繼位,與伯夷一起逃走了。孤竹國的人只好扶立老二做了國君。

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在路上聽說西伯侯姬昌願意贍養老人,于是一起去投奔。誰知等他們到了以後,才發現周文王已死,武王姬發正率領大軍東征纣王。

他們立即上前攔住馬隊,責問周武王:“父親去世了不安葬,卻要大動幹戈發起戰爭,是孝嗎?以臣弑君,是仁嗎?”

周武王的衛士將二人抓住,要殺死他們。姜子牙卻說他們是仁義之士,下令放了二人。

後來,周興商亡,伯夷叔齊二人堅持不吃周粟,以野菜爲食,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上。

後世說起伯夷叔齊,都稱贊他們的讓國精神和不吃周粟的高尚氣節。

東晉吳隱之任廣州刺史期間,聽說附近有一個“貪泉”,人喝了泉水就會變得貪婪。吳隱之爲表達自己的清廉奉公的決心,當衆豪飲貪泉之水,並作詩一首:【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敗被俘後,面對元軍的威逼勸降,就以伯夷叔齊自勵,並吟詩抒懷:【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孔子說二人是古之賢人,其所作所爲充分體現了儒家“仁、義、禮、孝”的思想,【求仁得仁】,死而不怨。

但司馬遷卻從兩人臨死前吟唱的歌聲裏,聽出了他們對世道不公的怨氣。天道無情,對萬物蒼生一視同仁,既不會善待一個好人,也不會虧待一個惡人。【余甚惑焉,傥所謂天道,是邪非邪?】這樣的天道,是對還是錯呢?

其實,我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更敬佩的是伯夷叔齊特立獨行的行爲。

兩千年來,周朝一直被當做是禮儀的起源,武王伐纣也是除暴安民的典型事件。唯獨伯夷叔齊認爲周武王是逆天而行,並誓死不食周粟,以明心志。

是什麽讓他們如此堅持自己呢?

突然想起韓愈在《伯夷頌》中的一句話:【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不錯,就是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並堅信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

價值觀是什麽呢?通俗地說,就是認爲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有正確的價值很重要,能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更重要。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頂著全家人的反對,堅持不動搖的人很少;能頂著全國人的反對,堅持不動搖的人,放眼天下大概就只有一個人能做到;能頂著全世界人的反對,堅持不動搖的人,古往千百年來頂多也就只有一個人了。

現在社會,網絡上各種消息鋪天蓋地,熱點新聞一波接著一波,讓人眼花缭亂。再加上有一些專門帶節奏的人,故意制造話題,唯恐天下不亂。

古語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負面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本就遠遠大于正面消息。所以,就更需要我們有自己堅定的價值觀,以明辨是非黑白了。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參考資料:《史記·伯夷列傳》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