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天下十豪,除老子和孔子外,能想到的恐怕不會超過3個!

今夜讀青史 2024-05-06 18:33:56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侯混戰,天下紛擾,百姓塗炭。

所謂亂世出英雄,爲了平息紛亂,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中華大地上湧現出一大批聖賢人才,他們鑽研治國之道,窮究古今之變,到處遊說講學,宣揚自己的主張,收授門徒,開宗立派。

《呂氏春秋》將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十人羅列而出,稱爲“天下十豪”。他們分別是老子、孔子、墨子、尹喜、列子、田骈、楊朱、孫膑、王廖、兒良。

一、老子貴柔

老子,又名老聃,楚國苦縣人,也有說是陳國或宋國人。他曾在周王室擔任守藏室史(即國家圖書館主任),博學多識,被認爲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的主要是思想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他認爲,宇宙萬物的根本是無爲,人君治國也應當順應自然,不加幹涉,則天下自治。

他主張【貴柔處弱】,並以“水”爲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有人說,老子無爲而治、小國寡民的思想,反應的是堯舜時期的治國形式。人們以部落的形式聚集生活,同勞同食,沒有階級區分,部落首領只負責簡單地協調分工即可。

著有《道德經》一書,共計5000余字,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

二、孔子貴仁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思想以“仁”爲核心、以“禮”爲規範,主張【爲政以德】、【天下爲公】,將社會分爲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建立一個嚴格遵守等級制度的“大同”世界。

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治國之道。

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最深,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動力來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重要因素。

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孔子和弟子的行爲談話記錄下來,整理形成《論語》一書,成爲儒家經典。

三、墨子貴兼

墨子,名翟,宋國人,出身平民,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初學儒術,後棄儒自創新說。他仍然宣揚“仁”政,但反對儒家的天命和等級制度,主張“兼愛”、“非命”,認爲【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只要積極努力,每個人都能達到富貴,國家也能實現治安。

墨子主張節儉,反對奢侈,認爲儒家的久喪厚葬于國民無益。

墨子非常注重講學,廣收門徒,積極遊說各國,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與儒家並稱“顯學”,是先秦時期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之一。

墨子死後,他的弟子根據其生平事迹和談話語錄,整理形成《墨子》一書。

四、關尹貴清

尹喜,是周朝的函谷關守將,又名關尹子。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稱爲“文始真人”,是道教“樓觀派”的祖師,也是第一位在武當山傳播道家思想的人物。

老子西出入秦時,就是在函谷關受尹喜所請,留下《道德經》五千言。所以,他也可以算作是老子的弟子。

尹喜的思想與老子類似,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追求清靜無爲、順應自然。

“清”,即靜、淨,動如水流、靜如懸鏡。關尹“貴清”的思想對中國的“清靜”文化有很大影響。

後世流傳有《關尹子》九篇,據說爲尹喜所著。

五、列子貴虛

列子,名禦寇,鄭國人,生活時期介于老子和莊子之間,是道家學派承上啓下的重要人物。

列子隱居鄭國40余年,不求名利,專心著述講學,弟子衆多。

他主張清靜無爲,沖虛自然。虛者,有無皆忘,屬于精神境界的問題,其根本精神是要消除執著,實現心靈的自由,使生命的存在獲得無限的意義,達到無心之境。

在《列子·仲尼篇》中,他借龍叔之口說,【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就是強調要擺脫現實生活中的貴賤、榮辱、得失等差別,認識到萬物齊一,達到沖虛自然的境界。

現存《列子》一書20篇,但一般學者認爲原著早已散失,現金流傳《列子》爲後人僞造。

六、陳骈貴齊

田骈,又稱陳骈,齊國宗室,是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與同時期的法家代表慎到類似,推崇依法治國,卻又過分強調君主的權威,認爲權力是施行法治的關鍵因素,而忽視人的作用。

田骈的主要思想可總結爲一個“齊”字。他認爲萬物是一致的,要求擺脫各自的是非利害,【齊萬物以爲首】。他的這種說法後來被統治者作爲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旨而發揚光大。

他的代表作是《田子》。

七、陽生貴己

楊朱,又名陽生、楊子,魏國人,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

楊朱的學說獨樹一幟,說是道家學派,其實與老莊也不盡相同。他的思想可歸結爲“貴己”和“全性保真”。

“貴己”的意思是天下最珍貴的莫過于自己的生命,一切都以“我”爲貴,不能使自己受到傷害,所謂【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全性保真”的意思是要順應自然,保持真性,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不要拘束自己,但也不能貪得無厭,傷害別人的利益。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的學說乍看自私、墮落,但他其實是從另一個極端的角度,建立一個“人人爲己、互不相侵”的太平世界。

八、孫膑貴勢

孫膑,兵聖孫武後裔,齊國人,是戰國時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孫膑認爲戰爭是解決國家政治問題的重要手段,但反對窮兵黩武,強調先富國後強兵,爭取民心,【事備而後動】。

在戰略戰術方面,孫膑提出“勢”的思想,要因勢、造勢,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敵我條件,造就有利局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戰國時期非常有名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就是在孫膑的巧妙指揮下,以弱勝強,取得勝利的,也奠定了齊國崛起的基礎。

孫膑的軍事思想主要記錄在《孫膑兵法》中,此書大約在隋唐時期散失。1972年,我國在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漢墓出土了一份竹簡本的《孫膑兵法》,使得這本兵法重現于世。但由于年代久遠,竹簡損壞嚴重,兵書殘缺不全。

九、王廖貴先

曆史上對王廖的記載較少,只有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由此可推斷王廖應是戰國時期某國的一位名將。

他的軍事思想主要是講究料敵于先,先發之人,將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兒良貴後

兒良,又稱倪良,戰國時期趙、魏的將軍。

兒良的主張與王廖相反,主張後發制人。他善于總結作戰的經驗教訓,以利在後續戰爭的獲得勝利。

他著有《倪良兵法》,西漢成帝命人校勘兵書,選出十三本最好的兵法,《倪良兵法》位列其中。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