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向巴爾幹半島挑戰:柿子紮手,爲何不向東發展?

燃竹君 2024-03-26 13:50:03

在閱讀此文前,懇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每日爲您推送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哦~

可能大家和我有相同的疑問,爲什麽奧斯曼帝國不向東發展,非要跟巴爾幹半島的歐洲諸國死磕?

古人常說,柿子要挑軟的捏,奧斯曼帝國一開始或許就是這麽想的。

但它哪能想到,柿子也是有可能紮手的。

1.奧斯曼的一個壞毛病

回溯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曆程,我們不難發現,帝國擴張初期一直有個壞毛病。

每當奧斯曼帝國征服一片新的土地,都城便會隨之遷移,幾乎成了一種慣例。

直至拜占庭帝國被其覆滅,奧斯曼帝國的都城,才在君士坦丁堡穩固下來,成爲帝國的長久統治中心。

關于奧斯曼帝國頻繁更換都城的日子,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奧斯曼悄然崛起,最先吞噬了羅姆蘇丹國大片疆土,便將都城設在尼西亞。

隨著奧斯曼不斷向外擴張,後來的都城又轉移至科爾薩,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臨時都城而已。

等到奧斯曼帝國攻克亞德裏亞堡,都城再次易址,亞德裏亞堡改名成了埃迪爾內,成了奧斯曼帝國新的都城。

咱們不難看出,奧斯曼帝國都城的選擇,一直緊跟其擴張的步伐變換。

自奧斯曼帝國建立之日起,都城便成了其戰略調整的晴雨表。

而後的君士坦丁堡,亦不例外。

在奧斯曼帝國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巴爾幹半島上缺乏統一且強大的獨立王國,因此面對奧斯曼帝國的強大攻勢,徹底崩潰。

有過勝利的甜頭,奧斯曼帝國一直把巴爾幹半島,當作自己作戰路過的軟柿子,而君士坦丁堡易守難攻,非常適合當作向巴爾幹半島進軍的橋頭堡。

如果奧斯曼帝國向西北擴張的道路上,沒有遭遇到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地利,可能真以爲自己天下無敵了。

此時哈布斯堡王朝正是鼎盛時期,風頭一時無兩,不僅統治著奧地利、西班牙等大國,不少歐洲小國,對其也爲馬首是瞻。

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協調下,歐洲聯軍這才勉強扛住了奧斯曼土耳其的攻勢。

巴爾幹半島的戰事頗爲順利,讓奧斯曼帝國生了一個錯覺,誤以爲歐洲人軟弱可欺,一次失敗根本沒有驚醒他。

但奧斯曼帝國也很無奈,將都城定在君士坦丁堡,想要確保都城的安全,就不可避免地以都城爲中心,向四周擴張,爲統治中心,提供充足的防護空間。

因此,向西北部的巴爾幹半島擴張,已然成爲奧斯曼帝國不得不做的事情。

2.奧斯曼帝國向東擴張受挫

公元1402年之前,奧斯曼帝國在巴耶塞特一世的英明領導下,攻防兼備,無往不勝。

特別是大敗歐洲聯軍之後,奧斯曼帝國俨然有了君臨天下的姿態。

但是,奧斯曼帝國托大了,因爲這次損失幾乎讓奧斯曼帝國亡國。

公元1370年起,帖木兒帝國崛起,向西擴張,不可避免地與風頭正勁的奧斯曼帝國産生沖突,雙方在安卡拉大戰。

遺憾的是,奧斯曼帝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君王巴耶塞特一世也被帖木兒帝國俘虜。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之勢隨之被驟然打斷,原先臣服于奧斯曼帝國的諸侯國紛紛作亂,脫離了掌控。

這次失利對奧斯曼帝國的影響深遠,以至于後來的統治者,向東方的發展的動力不是太足。

即便在奧斯曼蘇萊曼大帝統治時期,帝國進入了高速擴張期,其對東部的擴張也表現得相當保守。

當時的薩菲王朝,成功地抵擋住了奧斯曼軍隊的攻勢,蘇萊曼擔心影響與歐洲人的戰爭,最終與薩菲王朝講和。

奧斯曼帝國與薩菲王朝的數次交鋒,一般勝多敗少,雖然薩菲王朝仗打得不行,奈何家大業大,奧斯曼帝國也不敢往死揍。

同時因爲都城安全的問題,奧斯曼帝國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巴爾幹半島,試圖解除巴爾幹半島對都城君士坦丁堡的潛在威脅。

3.奧斯曼爲什麽要定都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拼命向巴爾幹半島發展,核心原因便是其首都選址于君士坦丁堡。

那麽,奧斯曼帝國爲何非要選定君士坦丁堡,作爲其首都呢?

無可否認,君士坦丁堡扼守進入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戰略地位顯著。

然而,單純從戰略價值談論,君士坦丁堡並非成爲都城不可。

奧斯曼帝國最初在此地建國,主要是看中了君士坦丁堡堅固的城牆,可抵禦外敵的侵襲,以及拜占庭帝國都城積累的財富。

隨著奧斯曼帝國在此地紮根,便有了離不開的理由。

君士坦丁堡曆經羅馬帝國及拜占庭帝國數千年的經營,聚集了大量的異信徒,這些人一旦脫離奧斯曼人的控制,且在西方諸國勢力的煽動下,隨時可能掀起暴亂。

如果奧斯曼帝國想壓住這股力量,必須將統治的根基深深紮根于此,通過長時間的同化,逼迫他們融入帝國的統治之中。

4.寫到最後

話說回來,奧斯曼帝國將都城設在尼西亞,其實也不錯,但它或許很難守住君士坦丁堡。

畢竟,君士坦丁堡坐落于海峽另一側,西方人隨時可從巴爾幹半島發起攻勢,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即便城內防禦工事再堅固,也難免有人裏應外合破城。

所以,如果前方沒有足夠的戰略緩沖區,君士坦丁堡終將難逃失守的命運。

最可怕的是,一旦奧斯曼帝國失守君士坦丁堡,其所占領的異教徒區恐將群起反抗,進而徹底顛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奧斯曼帝國既憂慮異教徒的叛亂,又懼怕無法守住君士坦丁堡,雙重壓力之下,就注定要與西方人陷入長久的對抗。

簡而言之,這便是當年羅馬帝國挖的坑,奧斯曼帝國隨後跳了進去。

後來,爲了維持對異教區域的統治,奧斯曼帝國一度自稱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

當然,這種說法俄國最不樂意,俄羅斯的沙皇娶了拜占庭帝國皇帝的女兒,俄羅斯人改信了東正教,自然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于是俄國痛斥奧斯曼帝國的欺世盜名之舉。

奧斯曼與俄羅斯後續發生的爭端,多因爲此事而起。

等到奧斯曼衰落的時候,試圖從北方的巴爾幹半島抽身而退時,卻被悍在了那裏,難以脫身。

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

1 阅读: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