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入圍戛納,卻無緣院線,我爲這國産良心叫屈!

我亦是行人 2024-05-08 11:00:16

有這樣一部電影,開拍第一年,就遇到了兩大難題:

首先是人。演員90%以上,都是導演的親戚,純素人演員,還都是五六十歲的大爺大媽們,看劇本,不存在的…

還有演員拍著拍著就懷孕了,導演不得不加上懷孕的戲份…

其次是錢。第一年沒有找到合適的資方,導演只能到處借錢、衆籌、貸款、透支信用卡,才能勉強保住拍攝…用導演的話說,這簡直是和電影搏鬥!

沒想到的是,三年之後,戛納首映,它從1050部影片中脫穎而出,成爲戛納“影評人周”創立以來,首部獲選閉幕電影的華語片。

之後更是一舉斬獲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節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這部富有傳奇色彩的電影就是:《春江水暖》

它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句話可以說完:富春江上,四個兒子照顧生病母親的故事。

豆瓣評分7.4,似乎也並不太高。

但它贏得了不少網友的喜愛,有網友說:

一江水,三代人,關于家族的四季史詩,春夏秋冬,晴雨雪霧,各個角度,美得不像話,不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簡直太遺憾了…

的確,拍攝地富陽山清水秀,在六百年前,就已經被著名畫家黃公望,用水墨的形式,畫了下來,最後成就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古人看中國山水畫,並不像現在我們在博物館裏那樣,看平整展開的二維平面,而是動態的,一點一點打開卷軸,方知其中精妙之處…

這恰恰和膠片電影很像,每展開一寸,就是一個分鏡,徐徐展開中,就是一部電影…

于是,六百年後,這位年輕的導演,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把這座杭州小城,拍成一幅飽滿深情的故鄉山水畫…

所以在片中,你常常會看到一些,也許在其他電影裏很少見,但是又似曾相識,非常中國風的鏡頭:

比如大量的空鏡、遠景,人物只在景中很小的一部分,頗有山水畫中“人在畫中遊”的感覺…

比如長鏡頭,夏天遊泳的長鏡頭,長達12分鍾,冬夏兩個長鏡頭結合起來,恰好是一副富春江北岸的山水長卷圖,而橫移、豎移的運鏡,又讓人有緩緩展開畫卷的閱讀感…

比如不同于一般電影的平行蒙太奇手法,通過剪輯拼貼來敘事。

這部電影常常是,幾組人物同時出現,不同的景別,不同的故事,這正是吸收了中國山水畫中“遊觀”的概念…

看這部電影時,你會不由得感慨,原來這座小城,竟然這麽美…

而在這幅山水畫卷中,你常常可以聽到笛、琴、瑟、箫的聲音,古意盎然,飄飄渺渺,如夢似幻…

有時甚至注意不到音樂的存在,它是如此地貼合,仿佛天然長在這山水間,長在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裏,一切盡在不言中…

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這部小成本電影,竟然請來了久未出山的窦唯,作爲音樂監制。

影片收錄了窦唯及他參與的樂隊,“暮良文王”、“不一樣樂隊”的歌:《笛音夏扇》、《東遊記》、《春分拾琴圖》、《止步南山》、《文王帖》…

山水畫質感的畫面,古樸的音樂,讓人置身過去,仿佛正與當年的黃公望,一同欣賞富春江上的四季流轉…

更爲難得的是,這部畫面極其唯美的作品背後,記錄的卻是無比真實的富春江邊上的人物風俗圖景。

甚至第一次看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簡直不是電影,這就是一部紀錄片:

比如你會在裏面,聽到最地道的富陽方言,看到各種當地風俗:新人結婚拜樟樹、拜江水,占蔔、放生祈福…

比如你會看到,四兄弟面臨的,都是很多中國家庭會面臨的難題:夫妻吵架、兄弟借錢、撫養老母,每一個,無不是一個普通家庭沉重的負擔…

但你又總能看見他們那種傳統中國人的隱忍、堅韌、樂觀:

大兒媳鳳娟,白天忙完自家飯店的生意後,晚上還要把屎把尿,照顧患上老年癡呆症的婆婆,丈夫也不省心,常常爲了應酬,喝個爛醉…

但當你以爲她要責怪丈夫時,沒想到,她卻被丈夫狼狽不堪的模樣逗笑,忍不住笑罵道:你看看你的慫樣,這個人真是傷腦筋,他還自己高興得很…

而一向威嚴的丈夫,此時也覺得自己好笑,跟著笑出了皺紋來…

而老二倆夫婦,打漁爲生,風餐露宿,生活拮據,他們不如老大夫婦那樣,常常拌嘴打趣,他們總是爲了兒子的婚房,起早貪黑,埋頭苦幹…

但一向沉默寡言的老二,卻會在老婆生日時,偷偷看准夜市攤位上的圍巾,偷偷疊好,趁老婆不注意,一把圍在她脖子上,拉她去鏡子前:這條好不好看?

老三好賭,但沒人否認他是個好父親:妻子離家出走,他一人獨自撫養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兒子,又當爹又當媽,吃飯要餵,睡覺要哄…

但你在他身上,從來沒有看到抱怨,不耐煩,甚至在吃飯時被債主追上門來貼大橫幅,也只是默默用力扯下,牽著孩子的手回家…

母親,一輩子吃盡了苦頭,嫁過兩個男人,身不由己,拉扯四個兒子長大,好不容易可以安享晚年,卻遭遇丈夫去世的重大打擊,逐漸患上老年癡呆。

她變得固執、聽不進去旁人的話,經常迷路,連吃飯都要餵,整個人迷迷糊糊的。

但她依然告訴孩子:人呐,一輩子要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才踏實…

一個失智老人,竟能在白發蒼蒼的年齡,說出這樣天真可愛的話,艱難歲月最後留給她的,卻是一種浪漫…

在片中快要結尾時,有這樣一個,同樣有點浪漫卻又日常的場景:

四兄弟走到街邊的一個籃球場,突然興致上來,打球。

雖然還是穿著平時穿的皮衣,雖然跳也跳不太起來,投籃也沒投中幾個,但四個人卻仿佛返老還童般,搶球、運球、奔跑、投籃…

而他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艱難、吃力,一輩子也不過在這一方土地裏折騰著,忙完自己忙兒女,能應付好一生,已屬不易,更不求什麽升官發財,大富大貴…

但你又分明在他們身上,看到那種不知道從哪裏長出來的堅韌,那種沉默下的柔情,那種苦澀中的浪漫,那種艱難中的隱忍,兄弟間的守望相助…

這些古老的情誼,古老的品質,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不變…

就像富春江,多少年來,依然流淌著,古樹依然生長著,就像每年都會到來的“春江水暖”一樣,亘古恒常…

中國山水畫、古樸音樂、傳統人情味,就這樣水乳交融般,化在這部電影裏,極幻又極真…

這部電影,也許有人會覺得它敘事零散,鏡頭炫技,節奏太慢。

但在快速發展的電影工業時代裏,依然有人願意花三年的時間,窩在自己的家鄉寫劇本、拍攝,只爲記錄當下最真實的家鄉景象,請素人演員,只爲可以呈現出近乎真實的人情風物…

拍攝兩年以來,劇組的slogan是“潛入春江,黃金萬兩”,他們堅信,唯有深潛春江,才能接近底下埋藏的真金,唯有堅持,才可以讓世界,看見自己,看見家鄉…

這部電影,也許不夠成熟,但它足夠誠懇,戲裏戲外呈現的,都是一種近乎“逆流”的品質,這樣的電影,值得關注…

0 阅读:5

我亦是行人

簡介:給枯燥的生活多放一點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