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循環”治理海洋塑料汙染

經濟日報 2024-04-29 07:00:11

走進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海門街道外沙路的“小藍之家”,工人們正在麻利地分揀著塑料瓶。這些塑料將被運到“海洋雲倉”初步粉碎後,再送到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的造粒工廠,根據客戶需要制作成手機殼、服裝、鞋子等商品。

這就是“藍色循環”構建起的海洋塑料“市場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資源利用—國際化認證增值”流程體系。一個由海洋塑料制成的手機殼,通過掃碼可以得知含有的海洋塑料克數,還能查到塑料從回收、轉運到制造的整個過程。全過程可視化追溯破解了“從海洋到貨架”全流程監管的全球性技術難題。

去年10月,這項來自浙江省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從全球2500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台州椒江作爲“藍色循環”發源地,以創新思維破解“海塑”治理難題。

2019年,椒江創新建立“海洋雲倉”智慧治汙模式,全國首創運用“智能裝備+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打通産廢、收集、運轉、處置、監管等各環節,實現船舶汙染物全流程閉環治理。2022年4月,台州市在“海洋雲倉”智慧治汙模式基礎上,推出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産業協同、公衆聯動的海洋塑料汙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並在椒江區率先實行。經過一年多發展,“藍色循環”從椒江迅速覆蓋至台州所有沿海縣市區,並推廣到浙江省及國內其他沿海地區,其防治海洋汙染的良性模式和生態共富新實踐獲得全球關注。

不過,“藍色循環”治理上還缺乏統一標准。台州市生態環境局椒江分局黨組成員洪燕告訴記者,以獲得國家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爲契機,椒江近日全面啓動海洋塑料汙染數字化治理國家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項目,通過構建海洋塑料汙染數字化治理“藍色循環”標准體系,打造“藍色循環”全國運營中心,加快海洋塑料産業先進技術的標准研制和推廣應用。

洪燕說,海洋塑料治理是一個全球性挑戰,我國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希望通過完善標准體系,爲全球的海洋塑料汙染治理和海洋塑料“藍色循環”産業發展提供可複制、可借鑒、可推廣的“中國方案”。 (經濟日報記者 李 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