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老十三對老四的試探,才明白康熙要把老十三圈禁10年的真相!

卿心君悅 2024-04-25 21:57:29

文丨卿心君悅

在太子二次被廢之時,康熙爲什麽會下令圈禁老十三胤祥?

其中的真相,難道真如康熙臨死前對老四說的那樣,圈禁老十三,是爲了磨練老十三的性子,怕老十三惹禍而連累到老四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這篇文章將跟大家一起去揭秘——老十三被康熙圈禁的背後隱情。

疑心起——喬姐失蹤了

太子第一次被廢,康老爺子親自導演了一場“滿朝亂敲東宮鼎”的大戲,其目的便是爲了引蛇出洞,讓老八的勢力悉數暴露在陽光之下。

也就是在那一次,老十三向老四吐露了心聲:

“四哥,你爲什麽就不能爭做太子呢?”

老十三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用他的話說,在太子被廢之前,他從沒想過背叛太子,因爲太子名分早定,他拼了命也會維護太子,以全君臣和兄弟的情誼。

可太子被廢之後,在獄中蹲了一段時間的老十三突然意識到,像老二這樣的太子並不值得他拼命去保,而像老四這樣一心爲朝廷爲百姓做實事,有才又有德的人才適合當太子,才值得他去輔佐。

因此,老十三希望老四能站出來和當時的奪嫡熱門老八爭一爭太子之位。

聽了老十三的話,老四“苦笑”著說:

“十三弟,你對我是期望過深了。要知道人家管老八叫‘八賢王’,而管我呢,都叫‘冷面王’啊。”

對此,老十三不屑地回道:

“什麽‘八賢王’?我就瞧不過他那假仁假義!他要真賢,爲什麽苦事難事從不去做?卻一門心思都用在收買那些對他有用的人身上?!”

其實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老十三之所以希望老四當太子,並不是因爲他和老四走得近,而是在他心中極爲厭惡老八那類虛僞的人。

而在此之前,刑部冤獄一案結束之後,老十三就發表過類似的看法。

那時,主審刑部冤獄一案的老八,誘審肖國興拿到太子受賄的鐵證,有心機地將此鐵證私下交給了康老爺子,不僅實現了向太子捅刀,還換取到了廉郡王的爵位。

事後,老十三就跟老四說過,他對老八這般陰損的做法極爲抵觸,認爲老八是:

“滿嘴仁義,滿肚子刀槍。”

這也就是說,老十三甘心輔佐老四,是因爲在老十三的心中:老四是一個爲國爲民的實幹家,絕不是一個工于心計、玩陰謀詭計的人。

可是,在太子複位後,老十三卻對老四對外的人設産生了懷疑。

重新複位的太子爲了掌控朝局,將目光放在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上。而任伯安卻向太子提出了兩個交換條件,其中一個條件,便是讓太子想辦法放掉他的小舅子劉八女。

太子爲了拿到《百官行述》,接受了司馬尚和黃體仁出的損招——先讓老十三去殺鄭春華,把老十三拉下水,然後拿此去威脅老十三放掉關在獄中的劉八女。

可接到太子密令的老十三卻並沒有去殺鄭春華,跟老四一番商量後,將鄭春華救了出來藏在家中。

就在這個時候,老十三的家裏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卻透著蹊跷的事——喬姐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喬姐是誰?

是八爺黨安排在老十三身邊的眼線,對此老十三和老四都心知肚明。

可問題出就出在了這裏。

既然喬姐是八爺黨的眼線,你說她將這件事報告給八爺黨,這是正常的;可你說她突然間失蹤了,那就不正常了。

爲何?

在這種情況下,喬姐的突然失蹤就意味著會暴露八爺黨知道了鄭春華沒死的真相。

反倒是喬姐跟往常一樣繼續留在老十三的身邊,更具有迷惑性,既能避免老十三將鄭春華轉移,同時還能掌握更近一步的消息。

畢竟一旦老十三察覺到八爺黨得到了消息,那麽勢必會將鄭春華轉移,而鄭春華轉移了,八爺黨也就失去了一張可以用來攻擊太子以及老四的牌。

要知道,背後捅刀也是要講證據的。

也因此,喬姐的突然失蹤絕非八爺黨的安排。

那麽,喬姐失蹤的真相也就顯而易見了——大概率就是老四爲防止消息走漏,影響整體布局,所以秘密處理掉了喬姐。

而這就是老十三對老四的人設突然産生懷疑的原因。

什麽,你說這是過度解讀?

注意,事後老四爲掩飾真相,故意問老十三喬姐是不是失蹤了時,老十三說了這麽一段話:

“自打那天太子到我府上,當天晚上她還在,可是後來就失蹤了。我當時聽我們家管家說,她娘家來人了,可是她娘家哪有什麽人?我聽阿蘭說,她從小是個孤兒,真夠可憐的!”

在這段話的話尾,老十三特意說了“真夠可憐的”這幾個字。

注意,這幾個字是老十三在可憐喬姐的身世嗎?

明顯不是!

如果在老十三的心中,喬姐的失蹤只是回到了八爺黨的身邊,那麽何談可憐,該是可恨才對吧!

而老十三能說出“可憐”這個字眼,其實也就表明了老十三心裏明白喬姐的失蹤,是在人間消失了。

而之所以事後老十三會說這些話,除了試探老四之外,其實也是在間接向老四表達心中的不滿!

試探——燒毀那封信

喬姐失蹤的事發生不久,爲了拿到《百官行述》的太子,依照司馬尚和黃體仁這兩位狗頭軍師的建議,拿鄭春華的事威脅老十三,叫他放掉劉八女。

當老四聽說此事,立馬決定叫老十三將計就計,配合太子放掉劉八女,來一個“放虎歸山”。

然而,老四後續的表現卻讓本就有了疑心的老十三,更加懷疑老四的對外人設。

“放虎歸山”之計商量好後,爲確保能將放回江夏鎮的劉八女再次抓回,且能順手牽羊從任伯安的手中拿到《百官行述》,邬思道提醒道:

“關鍵是去江夏鎮,得物色一個厲害的角色。”

就在此時,一旁的老四開口說道:

“我已經想過了,年羹堯!”

老十三聽了老四的話,當即意味深長地看向了老四。

注意,此時老十三眼中的複雜,是因爲老四決定派年羹堯去江夏鎮辦理此事嗎?

不是!

老十三眼中的複雜,是因爲老四話中的前半句“我已經想過了”。

老四的這半句話說明了什麽?

這說明從太子讓老十三去殺鄭春華的時候,老四可能就知道太子的最終目標就是任伯安的《百官行述》,而之後發生的一系列的事,包括叫老十三救下鄭春華,以及喬姐的意外失蹤,都在老四的算計之中。

也只有這樣,老四才會在無意間說出,他早就想好了去江夏鎮處理此事的人選。而老十三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那一瞬間的眼神才會如此複雜。

此時老十三雖然意識到了些許問題,但心中對老四還是抱有幻想的——

畢竟殺死喬姐這件事,雖然可以說明老四心狠手辣,但老四的目的若是爲了替老十三保守秘密,防止八爺黨得知此事後圖謀不軌,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老四想通過放虎歸山來獲取《百官行述》的行爲,雖然有陰謀算計,但若是老四這麽做只是爲了銷毀《百官行述》,避免太子越走越偏,避免被有心人得到後爲非作歹,老十三也能理解。

甚至于,後來老十三得知年羹堯剿滅了江夏鎮,雖然清楚這其中極可能有老四的暗中授意,但想到當年他和老四在江夏鎮受到的屈辱,以及這件事走漏風聲後可能會産生的嚴重後果,老十三也極盡可能地去理解了老四的做法。

但是,讓老十三最不能接受的,卻是老四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扣在了手裏的舉動。

這封信一旦見了光,勢必會導致太子第二次被廢,雖然老十三在心裏並不願意太子成爲大清朝未來的皇帝,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十三能夠接受老四拿這封信做文章,用陰謀詭計來進行奪嫡暗鬥。

尤其是隨著事情的發展,掌管刑部的老十三還意外得知老四手下的高福,與老八的胡管家私下裏有了接觸。

要知道有這封信的事,絕不能讓兩個人知道——

其一,便是太子。一旦太子得知此事,他和老四也就相當于把太子給得罪死了;

其二,便是八爺黨。相對于讓太子得知有這封信會産生的結果,老十三更不願讓八爺黨知道,一旦八爺黨得知此事,一定會想方設法利用這封信去扳倒太子。

可偏偏老四府上的高福就和老八的胡管家私下裏有了聯系,老十三當然願意相信這就是高福的個人行爲,可萬一這就是老四的暗中授意呢?

于是,老十三決定對老四進行最後的試探——

那一天,老十三跑到老四府上去找老四下棋,一開口老十三就直奔主題:

“我說四哥,太子又在追問我那封信的事,我一再跟他說,根本就沒有那封信,它也許是讓那場大火給燒了,可是他不信,還是疑神疑鬼的。四哥,我看幹脆把那封信燒了算了,免得留在這兒總是一個隱患。”

注意,一聽老十三提到這封信,心虛的老四站在老十三的身後露出了嚴肅的表情。此時老四已經意識到老十三可能是在試探他。

爲了不讓老十三懷疑他目的不純,老四開啓了忽悠模式:

“我何嘗想留著這封信呢?可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萬一這事兒掀出來了,難保太子會全推到你身上去,留著這封信,到時候他也有所顧忌。”

老四想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我之所以會留著這封信,全都是爲了你好。

聽完老四編的瞎話,老十三當即就明白他的猜測不假,他四哥果然想拿這封信去做文章,于是漸漸亮出了殺招,看看他老四究竟能虛僞到什麽程度:

“四哥你考慮的肯定比我周詳,我只是怕萬一這封信走漏出去的話,最主要的是怕八哥他們知道……”

此時,站在一旁的邬思道已經察覺到老十三的話不對味兒,因爲他並不清楚老四暗中授意高福接觸胡管家的事,于是詫異地看向了老四。

而老四聽了老十三的話,已經明確老十三對他的目的有了懷疑,于是咬定他的府上絕不會走漏風聲,並將話題轉移到了喬姐身上,以明知故問的方式來掩飾自己所下的黑手。

畢竟按正向思維去想,如果真是老四殺了喬姐,老四避開這話題還來不及的,又豈能主動送上門去。

只是可惜,老四實在是小瞧了他十三弟的智商!

也正是通過這次試探,老十三徹底明白了,他的四哥很可能與老八是一類人,看似滿嘴仁義,但實際上卻是滿肚子刀槍。

不久之後,這封信通過八爺黨的手引爆了,太子順利二次被廢,而老十三還沒來得及思考接下來如何跟這個重新認識的老四相處,一件特殊的事情就發生了……

圈禁——康熙的帝王之術

在康老爺子二次廢除太子之時,下了一個特殊的命令:將老十三圈禁。

對此,康老爺子給出的罪名是:

協助太子暗殺鄭春華,擅自派兵剿滅江夏鎮。

可問題是這兩個罪名都有些牽強——

協助太子暗殺鄭春華這個罪名看似成立,可定罪總需要證據吧。

擺在表面的事實是鄭春華暴斃而死,而事情真相卻是老十三救下了鄭春華,因此要以此來定罪,就需要給老十三一個辯駁的機會。

至于擅自派兵剿滅江夏鎮這個罪名,更是無稽之談。

實施此事的操刀手年羹堯已被康老爺子晉升爲四川巡撫,此時卻要以這個罪名來懲罰老十三,這根本就說不過去。

尤其是即便要以此來定罪,那應該被追責的也是年羹堯,畢竟老十三所下命令只是捉拿逃犯劉八女,老十三要承擔責任頂多就是一個“用人不當”之罪而已。

既如此,康老爺子爲何不給老十三解釋的機會,而是用“欲加之罪”強行將老十三給圈禁了呢?

其實,在康老爺子收到太子寫給任伯安的那封信時,就知道這件事的背後有老四的算計。

理由很簡單。

看似這封信是八爺黨遞給康老爺子的,可八爺黨又是如何得到這封信的呢?

要知道,這封信是太子寫給任伯安的,這封信自然會在任伯安的手中,而剿滅江夏鎮的又是老四手下的年羹堯,那麽這封信勢必會到老四的手中。

而八爺黨之所以能得到這封關系重大的信,南巡的康老爺子閉著眼睛都能想到真相:

必然是老四用了手段,要利用八爺黨來完成借刀殺人。

否則,八爺黨即便能知道有這封信的消息,也斷不會拿到攥在老四手中的這封信。

也是在這個時候,康老爺子動了要圈禁老十三的心——

在熱河狩獵期間,太子遭人陷害,被僞造了一出“造反”的戲,而老大見機落井下石,要對太子趕盡殺絕。

當時,在場的老十三瞧不過老大的卑劣手段,與老大發生了爭執,過程中喊出了“無情最是帝王家”的話:

“難怪人家說,無情最是帝王家……怕什麽,我大不了就是一死嗎?就是這樣的話,我也不能看著咱親生骨肉自相殘殺。”

而老十三的這句話,被躺在屋內的康老爺子聽了個一清二楚,事後老十三也因爲這句話,被康老爺子關了一段時間。

其實,從那時候康老爺子就發現:

老十三是一個見不得陰謀詭計,也見不了兄弟相殘的好孩子。

而之所以康老爺子在太子二次被廢之時,要把老十三圈禁,則是因爲接下來奪嫡之爭將步入高潮,到時老十三的兄弟們在暗鬥相爭時,勢必會髒手段、黑手段齊出,康老爺子怕到時嚇壞了老十三。

尤其是怕,當老十三見到他四哥竟也如此腹黑之後,很可能會對老四失望,從而導致老四失去一個最佳的幫手。

畢竟等老四登基以後,如果少了老十三的牽制,那麽老四孤身一人根本應付不了八爺黨,那樣的話,又何談刷新吏治、糾正時弊……

正是因此,康老爺子才會在問題初現端倪之時,將問題消滅于萌芽,把老十三圈禁起來;而等到奪嫡之爭結束,再由老四放出老十三。

那時塵埃已落定,有了多年圈禁之苦,再加上老四登基之後要做的都是爲國爲民的大事,那時,于情于理于勢,老十三都會盡心輔佐老四。

這才是康老爺子非要圈禁老十三的真相!

此時,再去看康老爺子臨死前對老十三圈禁的解釋:

“十三阿哥嘛,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義;可是他嫉惡如仇,不會權變,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時沖動闖下大禍,結果把你給牽連進去,那怎麽收拾啊。有了這十年的教訓,想他也會成熟起來,可以做好你的幫手了。”

康老爺子說得哪是怕老十三一時沖動闖下大禍,明明就是在暗示老四——

朕之所以要圈禁老十三,全都是爲了幫你“擦屁股”。因爲老十三重情義、嫉惡如仇,又不懂得變通,我怕他見識了你的真面目後,一時沖動離開了你,到時你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而我將他圈禁起來,就是爲了要給你留下一個幫手。

而老四正是聽出了康老爺子話中的暗示,所以才會連聲說道:

“您的苦心,兒臣全明白了,兒臣全明白了。”

此時,可能有人會問,爲何康老爺子明明看出了老四也是一個善于使用陰謀詭計的人,還要將皇位傳給老四呢?

聽過“矬子裏拔大個兒”這句話嘛?

老四就是這些矮子裏的“大個兒”,康老爺子要不傳位給這個“大個兒”還能傳位給誰呢?他倒是想再練個小號重新培養,可問題是,他向上天再借500年,上天也不會借給他呀。

同時,老四相比于其他皇子來說,康老爺子也是比較滿意的。

畢竟老四確實是一心爲了朝廷,一心爲了百姓,至于“有手段”的這一點,康老爺子也並沒有太過在意,試問哪個君主又沒有手段呢,若真沒有手段,或許連皇位都坐不穩吧,又何談發展呢?

至于爲何康老爺子看不上老八,說到底不是老八“手段太髒”,而是老八從一開始就選擇錯了路。

他以爲處處模仿康老爺子就會能得到康老爺子的青睐,卻不知對于晚年的康老爺子來說,他最看不上的人就是他自己,正是因爲他晚年的“寬仁治政”,才導致了一個積弊甚深的局面。

既然這樣,他又怎麽可能傳位給老八呢。

而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在職場,相對于努力來說,有的時候選擇更爲重要!

卿心君悅,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溫暖你,我。

5 阅读:1634
评论列表
  • 2024-05-03 15:23

    扯淡呢?一個王子會在乎一個丫鬟的生死?何況還明知道是個奸細?雍正與胤祥做到這樣的帝王兄弟情誼,少有吧!兄友弟恭的最高境界了吧!

  • 2024-04-27 16:15

    你咋不去編劇?[吃瓜]

卿心君悅

簡介:情感觀察者,書評人,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