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朝代越往後,皇帝越弱勢-明朝16帝之洪武大帝(二)

流年排隊 2024-04-05 21:52:30

兩宋的三百余年,固然創造了文華盛世,但它卻保不住自己的文明成果,也事實上造成了南北之間的分裂。

對于蒙古人的大舉南下,南宋小朝廷完全招架不住,很快投降。而南方地區對于元室統治的態度,一個人和他的家族的表現,能說明點情況。

文天祥

文天祥,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人(江西吉安),這個地方很重要,後面還要說到。文天祥出身江西大族,自幼聰慧,二十一歲通過科舉成爲狀元,之後因朝堂鬥爭自請致仕。在蒙古人南下時,文天祥積極抗元,做了很多努力,最後因實力懸殊失敗,被元軍俘獲,押解大都,誓死不屈,終從容就義。

文璧,文天祥親弟,獻城歸附元軍,被忽必烈任命爲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宋滅後第三年,也就是文天祥就義的前一年,文璧被元廷加贈通議大夫等職。

文升,文天祥嗣子,原是文璧親子,後過繼給文天祥。元時官至奉訓大夫、集賢院直學士。

文富,文升長子,文天祥之孫,官至嘉議大夫、溫州路總管。

文天祥是偉大的,他是宋朝士大夫的風骨。南宋朝廷滅亡後,文天祥的心就跟著死了,被俘至元大都後,正統的儒家教育讓文天祥無法接受漢家王朝被胡人給徹底滅掉,此時的他一心求死。

但是,文氏家族是大族,文天祥個人選擇的道路,不代表文家會跟著已經滅亡的趙宋王朝陪葬,元人已經得了天下,地方大族的選擇就是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和新的統治者合作。

蒙古人會打仗,卻不會治理地方,對地方完全是粗放式的管理。地方大族們在元室的統治下,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權力,哪裏會反對蒙古人。

胡人當皇帝又如何?蒙古人對地方的管理就跟篩子一樣四處漏風,地方上的大族很快洞悉到這一點,迅速攫取權力,成爲了地方的實際統治者。

蒙古人不開科舉又怎樣?以前的大族還得辛辛苦苦的通過科舉來獲取權力保證家族長盛不衰,現在直接就有了,豈不樂哉!至于寒門和貧民家的讀書人失去了上進的渠道,大族們不會理睬這些。

南宋滅亡後,長江以南的地方勢力和新的統治者迅速達成了合作。

按理說,以大一統王朝的觀念來講,元朝統一天下以後,最應該做的是彌合分歧,恢複生産,鞏固王朝。可胡人畢竟是胡人,蒙古人打天下是要錢要糧要奴隸的,哪會管這些,各地的鞑官、色目官對地方的壓榨愈發嚴重。

最可怕的是,蒙古人把長江以北的漢人稱爲北人,把長江以南的宋人稱爲南人,以北禦南,以南制北。

可以說,統一以後,南北的分歧不僅沒有彌合,反而更加深化了。

元人統治的時代,胡風浸染神州。

兩宋時,市民經濟發達,隋唐五代流傳下來的人身依附制度(部曲制、奴婢制)基本消亡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經濟雇傭制度,這是非常偉大的進步。

蒙古人來了後,直接摧毀之前的經濟雇傭制度,倒退到最原始的奴隸制度。這是草原上的傳統,戰勝者的部落會把失敗者全族貶爲奴隸。

因此,朱元璋面臨的局面是非常複雜的。久經戰亂殘破的天下,元室粗放式統治下野蠻生長的地方勢力,遺留在各地大量的鞑官和色目人,基層依舊胡作非爲的前元舊吏,逃到北方草原的北元勢力,世界各地仍在活動的強大的蒙古勢力……

如此局面,朱元璋但凡一招不慎,就是秦隋二世而亡的下場。(其實按照絕對的宗法制度來講,朱棣以藩王靖難成功,轉移世系,已經能算得上開創新王朝了。)

洪武北伐

那老朱的表現是如何呢?說這個,得回到最開始朋友提出的那個問題。

爲什麽曆代開國皇帝最強勢?原因很簡單,因爲開國皇帝後面站著一批絕對支持他的人。那麽,老朱的基本盤是什麽?

在朱元璋當吳王時,在元朝實行的軍戶制基礎上,結合隋唐的府兵制,開創了衛所制。大明開國後,衛所制逐漸完善。

朱元璋建立的衛所制,必須搭配一套嚴格的戶籍制度,才能保證正常運轉。因此,成熟的衛所制,不僅是一項軍事制度,也是一項經濟制度,更是大明的基本制度。

衛所制的軍事意義好理解,朝廷有戰事,調集各地衛所兵出征作戰。

那經濟上怎麽說?朱元璋曾經說過:“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話不是老朱自誇,最開始的衛所確實能養活軍戶們,不僅能養活,生活得還不錯。

衛所制下,軍戶分爲兩部分,守備和屯田,根據所在地區的不同,比例會有所調整。邊疆和戰亂地區大概比例爲守備三屯田七,內地爲守備一屯田九。

守備兵負責作戰,屯田兵負責種田,收獲的糧食收于軍屯倉,軍屯倉的控制權歸屬五軍都督府。

農業經濟,糧食是一切。軍屯倉是衛所制的經濟基礎,也是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基礎。與此對應的是朝廷戶部的倉儲,這一塊的倉儲控制權在戶部,也可以說是在文官們的手上,主要用來發放俸祿、營造工程、赈濟地方等。

五軍都督府

當然,當明朝在北方獲取大量地盤後,爲了抵禦北元殘余勢力,建立了多個行都指揮使司。這些地方戰事頻繁,只靠衛所軍屯供應不夠,在此基礎上實行了開中法,以鹽、茶等高價值的商品吸引商人給邊地輸糧輸馬輸鐵。

開中法實施後,商人們爲了賺取利潤,從各地彙集糧食運送到邊關。發展到後來,由于糧食長途運輸損耗過大,商人們直接在邊關搞起了商屯,糧食收獲後直接交割給邊地,客觀上開發了邊地。

邊地的衛所制和開中法相輔相成,當衛所制逐步敗壞後,開中法也就難以爲繼,後續的發展驗證了這一點。

至于基本制度,毫不誇張的說,我個人認爲,衛所制是大明的立國之基。這不是瞎說,因爲衛所制涉及到了最根本的東西,土地。

說到這,首先得明白一個問題,衛所的軍戶們,土地是哪裏來的?但凡經曆大規模戰亂的王朝初立,必定人少地多,漢唐初立時均田到戶,到了明朝,也基本是這個局面。

但均田到戶需要有個載體,漢代是編戶齊民,唐代是府兵制,到了明就是衛所制。簡單來說就一句話,朱元璋給軍戶們分了土地,得了利的衛所軍戶就是朱元璋最大的基本盤。

軍戶屬于軍籍,和土地綁定到一塊,輕易不能脫籍。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確保明初軍戶和衛所土地不出問題。

衛所制配合軍戶管理制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適合組織大規模的移民。在經曆多年的戰亂後,各地能有富余人口的,也就剩江南江右和山西兩地。爲了快速恢複生産,朱元璋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移民,將兩地富余的人口編爲軍戶,遷往他地,建立衛所。

即使到了現代,問一問河北地界的人,大家一致認同祖上是山西洪洞大槐樹。問一問雲南地界的人,大家異口同聲祖上是南京柳樹灣高石坎。

所以,衛所制下的軍戶,是老朱最強大的基本盤,這是朱元璋強勢的根本緣由。在如此強力的支撐下,朱元璋才能有諸多大動作,就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洪武四大案。

0 阅读:18

流年排隊

簡介:愛好技術,喜歡寫作,分享技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