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朝代越往後,皇帝越弱勢-明朝16帝之洪武四大案(三)

流年排隊 2024-04-06 21:54:33

提起明初洪武年間的四大案,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朱元璋殘暴,每個大案株連了上萬人。

但這是一種非常主觀的認知,朱元璋作爲帝王,是開國帝王,還是從乞丐一路走來的開國帝王,豈能簡單的用殘暴來形容。

更准確的說,應該是無情。用一句話來形容朱元璋,那就是“我之外衆生平等”,這是封建王朝優秀君主必備的素質。

要說四大案,需要回到之前的話題,朱元璋怎麽做到掀起大案後還能穩定政局,保證天下平穩。還是那句話,朱元璋的基本盤夠硬,支持他的人始終堅定支持。

朱元璋的基本盤是衛所制下的軍戶,但全國軍戶上百萬,朱元璋不可能自己直接跟上百萬的軍戶一一對接,因此爲了能更好地掌握這股龐大的力量,朱元璋實施了一套衛所制下的世祿官制度。

這套制度十分複雜,後期還在不斷演化,但在洪武一朝還算穩定,變化不大。

《太祖實錄》中記載,朱元璋“申定兵衛之政”,明確規定“凡一衛統十千戶,一千戶統十百戶,百戶領總旗二,總旗領小旗五,小旗領軍十,皆有實數。”

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衛所,最高的職務是衛所的鎮撫,設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佥事,中層是正(副)千戶、百戶、試百戶,試百戶以下的總旗官、小旗官是衛所最基層的武職。

從指揮使到百戶,都是入品的官職,是明朝正兒八經的武將序列,試百戶和以下的總旗官、小旗官不入品,但也算武職,能吃上一份皇糧。

明初開國,朱元璋把衛所制下入品的官職封賞給了軍中的有功將士或是他們的子嗣,入品的官職可以世襲,即所謂世祿官。也就是說,一個千戶官,他死後,只要他的兒子中有一個能通過朝廷的考核,就能順利承襲父親的武職。

明朝衛所將領

舉個非常有名的例子,抗倭大將戚繼光,起步就是登州衛的指揮佥事。這個官職怎麽來的?戚繼光的先祖戚祥,早年加入朱元璋軍中,後在遠征雲南戰鬥中陣亡。戚祥的犧牲,給兒子戚斌換來世襲武職,就是戚繼光起步的登州衛指揮佥事。

戚祥在明初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武官,他能在曆史上留名,全靠有個優秀的後輩戚繼光。

所以說,朱元璋對功臣苛刻嗎?

一點都不苛刻,甚至是過于好了。從戚祥到戚繼光,六代人,從三品的指揮佥事能穩穩當當的傳下來,是戚家代代出能人嗎?不是,是朱元璋制定的衛所世祿官制度保證了他們的利益。

不是只有頂尖的那幾個勳貴才是功臣,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整個集團都是功臣。去掉最頂尖的勳貴和連苦勞都撈不上的將領,絕大多數的功臣都得到了自己應得的獎賞,衛所的世祿官保證了他們世世代代的富貴。

因此可以這樣講,衛所的軍戶是朱元璋強大的基本盤,衛所的世祿官是朱元璋最堅定的支持者。朱元璋依靠著世祿官們控制和調動軍戶這股龐大的力量,怎能不強勢!

先說“空印案”。

洪武九年,朱元璋在考核朝廷戶部錢糧事時,敏銳的發現了大量空白的公務文書蓋上官印,繼而追查發現,所謂空印,便是在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需要用時再填上具體內容。

空印文書

空印一事,在管理粗疏的元朝是司空見慣的事,到了明朝,雖然改朝換代,但做官的還是元朝的那一批人,沒人把空印當回事。或者也可以這麽說,皇帝雖然換了,文官還是那批人,在元朝怎麽鑽空子,到了明朝還是繼續這麽幹。

朱元璋怒了,空印這麽大的漏子就發生在自己眼皮底下,天知道中間有多少官員利用空印爲自己牟利。于是下令,主印官員處死,副手及以下杖一百充軍。

注意啊,朱元璋只殺了主印官員,剩下的人是充軍。也就是說,整個空印案,最多死幾百人,剩下被株連的人是流放,流放到人口稀疏的地方補充人口。

有一種說法是空印案連坐被殺七到八萬人,這個說法,我的看法是根本不成立。明初開國時,各地急缺人口,老朱怎麽可能殺這麽多人,太愚蠢了!

要知道,洪武十四年,北方最大的移民輸出地山西總人口數爲403.04萬人,移民接收地河南人口數爲189.1萬人,河北人口數爲189.3萬人,這還是朱元璋多年休養生息和不斷移民的結果。

洪武移民

剛開國就殺掉一個布政使司二十分之一的人口,朱元璋是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穩了,故意制造點難度?顯然是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按照明初的官制,整個天下的官吏總數不會超過2萬人。七到八萬人是把整個洪武朝三十一年間的官員全給幹掉了嗎?

在空印案中,還有一件事非常有名,就是鄭士利的上書。

鄭士利沒有官身,但他有個哥哥鄭士元,是洪武三年科舉的進士,官至湖廣按察使佥事,受到了空印案的沖擊。

鄭士利的上書,在鄭士元出獄後,到了朱元璋的手上。

上書主要說了四點:一是空印,非一紙一印,是騎縫印,每張紙上的印迹都不同,奸滑小吏們無法鑽空子;二是空印是權宜之計,由來已久,各省到戶部核定錢糧數目,路途遙遠,若有差錯,來回需一年之久,耽誤正事;三是定罪需有法可依,朝廷沒有空印相關的法律,皇帝你直接動手抓人,不講法律啊;四是朝廷培養一個官員不容易,要珍惜愛護,不能跟對待韭菜一樣,說割就割……

朱元璋看了鄭士利的上書,心中大怒,這是在糊弄傻子啊。

鄭士利的上書,偷換概念,轉移視線,維護士大夫的意思都不遮掩一下,明明白白的告訴朱元璋,空印怎麽了?蒙古人手上都不管,你管啥。空印要出問題,也是那些不入流的奸滑小吏們搞鬼,關我們士大夫什麽事。士大夫辛辛苦苦讀書,出來做官,是給你朱元璋面子。

朱元璋警惕了,大明開國都快十年了,這十年時間鄭士利在幹嘛?爲何皇帝捅破了空印的事情才出來上書,早幹嘛去了!鄭士利的上書,背後肯定有人推動,說不定就是朝堂上的某個文官,亦或是某個民間大儒。

然而,朱元璋並沒有查出來鄭士利的幕後主使,但他也沒有處死鄭士利,而是把鄭士利和他兄長鄭士元流放了。

鄭士利只是個被推到前台的小卒子,朱元璋真正要對付的是他背後的敵人,即前元遺留的官僚集團和地方士族。

空印案沒有結束,一直持續到郭恒案的爆發。這中間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促使朱元璋開展了大規模的遍及全國的大清查。

0 阅读:19

流年排隊

簡介:愛好技術,喜歡寫作,分享技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