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稔豐版和周守儒版易筋經十二大勁細節對比(後六式)

衛昌國學說說 2024-04-22 08:36:32

有朋友問,既然易筋經十二大勁有不同練法,那麽哪種好?

其實,並不存在好壞問題。

每一種都有其特色,也適合不同的人,選定一種堅持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最有效的,是只練一式,至少兩個星期之後再練第二式,能堅持者才算掌握了秘訣。

因此,雖然,我一次性介紹了十二式,但並不推薦大家一次練習完。

爲便于對比,還是放上三種練法對比表。

一、三種練法十二式對比表

三種練法對比表:

備注:熊式易筋經共14式,三階,選前兩階12式。

後續對比以二周版本爲例。熊式與十大大勁之前有對比,不再重複。

二、周守儒版與周稔豐十二大勁後六式練法對比

先對動作分十二式進行詳細對比分析:

第七式:側舉握拳

相通處:

1. 兩者整體姿勢一致,都是采取肩寬站立,兩掌身體兩側平舉與肩平,握拳,腳尖略離地。

2. 兩者都是緊拳後排,練習次數從幾次起步,最終可以達到49次。

差別處:

1. 緊拳完成過程不同:

周守儒版接第六式握拳兩耳,通過前式慣性,身微後仰,同時帶動腳尖,順前勁將兩臂兩側平伸一字,虎口向上與肩平,緊拳時身體不動;

周稔豐版,則從預備式開始,兩側平舉成一字,虎口向上,再上身後仰帶動腳尖離地,同時緊拳,翻轉虎口朝後,再複原虎口朝上,上身也站直。

也就是說,周稔豐版是動態緊拳回正。

2. 握拳方式不同:周守儒版采取握固,大拇指在內;而周稔豐版則采取大拇指在外握拳。

3. 呼吸不同:周守儒版采取自然呼吸,也可以配合呼吸;周稔豐版要求緊拳吸氣,回正呼氣。

第八式:前舉握固

相通處:

1. 兩者整體勢基本一致,肩寬站立,兩手握固胸前伸舉;

2. 兩者都是要求拳心相對,緊拳前伸,從幾次做到49次。

差別處:

1. 起收不同:周守儒是接著第七式,不間斷,緊拳時拳無位移變化;周稔豐從預備式開始,前伸緊拳,放松拳變掌對丹田。

2. 拳距離不同:周守儒版這一式基本與第四式一致,不同在于胳膊伸直,拳距離只有五六寸;而周稔豐版兩拳距離略窄于肩。

3.腳跟離地:周稔豐版增加了緊拳時,兩腳腳跟離地,放松腳跟落地。

4.呼吸不同:周守儒版不強調呼吸配合;周稔豐版采取吸氣緊拳,放松呼氣。

第九式:對鼻握固

相通處:

1. 兩者緊拳動作基本一致,都是肩寬站立,兩手握固對鼻側。

2. 兩者都要求緊拳肘後引,從幾次開始,最終連續做到49次。

差別處:

1. 起收不同:周稔豐從預備式開始,吸氣握固對鼻緊拳,放松呼氣,兩手變掌,掌心向後經面前,高舉過頭,如此爲一次,再重複;周守儒是接著第八式,不間斷,緊拳也保持勁,不放松。

2. 頭部變化不同:周稔豐版增加放松呼氣,仰面觀天,兩手上舉;而周稔豐版保持手臂不動,頭也不動。

3.呼吸不同:周稔豐版采取吸氣握固緊拳,放松呼氣兩手上舉。

第十式:山字握固

相通處:

1. 兩者整體姿勢基本一致,都是肩寬站立,兩手握拳兩側舉與耳朵平,虎口對耳,如山字。

2..兩者都是要求上舉緊拳,從幾次起,最終連續做到49次。

差別處:這一式兩者差別較大。

1.起收不同:周稔豐從預備式開始,握固,兩臂上舉到兩耳,兩臂與頭成山字,緊拳時,頭向左轉,肘後引;放松,兩拳變掌,兩肘前合,兩掌如捂臉,如此爲一次,再換頭右轉。周守儒版則保持兩臂上舉緊拳,沒有其他動作。

2.頭部姿勢變化:周守儒版爲頭部中正不動;周稔豐版隨緊拳頭先左轉,再右轉,左右交替。

3.呼吸不同:周稔豐版采取吸氣握固,放松呼氣變掌;周守儒版未強調呼吸配合。

第十一式:臍翹拇指

相通處:

1.兩者緊拳姿勢基本一致,都是肩寬站立,兩手握拳在肚臍兩側;

2.兩者都是要求緊拳,最終連續做到49次。

差別處:這一式兩者也有較大區別。

1. 起收不同:

周守儒相對簡單固定,兩手握固在肚臍下兩旁,食指關節距離肚臍半厘米,緊拳49次後,吞津液三次入丹田。

周稔豐版相對複雜,接預備式,兩手握拳在肚臍兩側,大拇指在外,吸氣緊拳即大拇指上翹;呼氣放松,拳變掌,對丹田。如此反複。

2. 握拳方式不同:周稔豐握拳大拇指在外,周守儒版大拇指在內。

3. 呼吸不同:周稔豐版采取吸氣緊拳,呼氣拳變掌抱腹;周守儒版未強調呼吸配合。

第十二式:捧舉甩蹬

這一式差別最大,周稔豐版動作較多。

1. 周守儒練法:

第一步:吞津吸氣後,兩手松開,手下垂;

第二步:兩掌其向上端,與肩平,同時腳跟擡起,兩腳落地;如此連續三次。

第三步:握拳向上舉過頭頂,同時腳跟離地,再肘下紮帶動拳落下,同時腳跟落地;如此連續三次。

以上相當于六次腳跟起顛,其實算收功動作,不再緊拳。

2. 周稔豐版練法

周稔豐版比較複雜,其實也屬于收功動作,只是分爲三個部分:三捧氣、三舉三甩、三蹬腳。

第一部分:三捧氣

三捧氣類似周守儒版第二步,只是動作細節更詳細。

第一步:預備式,兩手垂兩側;

第二步:吸氣,兩臂緩緩上舉過頭,分向兩側,掌心向上,同時腳跟離地;

第三步:呼氣,兩手落下自身前翻轉成掌,徐徐下按,兩腳跟隨落地,全身放松,氣沉丹田。如此連續三次。

第二部分:三舉三甩

類似周守儒第三步。

第一步:全蹲,兩臂身前交叉,握拳;

第二步:緩緩起身,兩拳極力上舉過頭,同時兩腳跟擡起;

第三步:兩掌猛向下甩,擊打兩臀,同時腳跟落地。

一舉一甩,連續三次。

第三部分:三蹬腳

相當于活動腳。

第一步:重心右腳,左腳擡起,腳跟用力,腳趾上翹,蹬腳;腳收回;

第二步:重心左腳,右腳擡起,腳跟用力,腳趾上翹,蹬腳;腳收回;

如此左右爲一次,連續蹬三次。

再散步片刻收功。

三、總結

從周稔豐先生教授方法看,更注重動作連貫,特別是後六式,全部爲起落動作,不是固定姿勢緊拳。

這與周守儒定功緊拳略有不同。

但從初學者而言,周稔豐先生教授方法更容易把握。

學習者可仔細琢磨。

感謝關注衛昌國學。

2024年4月

1 阅读:10

衛昌國學說說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