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居家養老問題如何解決?

《財經》 2024-04-02 18:04:30

《財經》新媒體撰稿人王婧雅/文高素英/編輯

近日,華爲全屋智能隆重推出了一款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助老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老人居家安全狀況,一旦老人不慎摔倒,傳感器將及時向遠方的子女預警,並聯系救助。這款傳感器還考慮到了老年人在家中的各種生活場景需求。在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背景下,即便子女無法陪伴在身邊,通過這款傳感器也可以降低老年人因意外所帶來的傷害,讓晚年生活更加有保障。

今年初,有關部門發布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政策文件《關于發展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助力智慧養老,今年兩會政府報告更是多處提及養老。智慧康養已是熱議的話題。

業內人士認爲,盡管老年人選擇居家安度晚年仍是目前的主流養老方式,但是從供給側來看,隨著總撫養壓力由降轉升,家庭養老模式獨木難支,這就使得社區、養老院、醫院等各類養老場景應運而生,而無論是家庭養老還是機構養老,智慧康養都將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智慧康養成新趨勢全屋智能破解養老痛點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從上年末的2.8億增加到3.0億,占全國人口的21.1%,同比增加1.3pct。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當下以及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的基本國情,在衆多養老方式中,居家養老占比高達90%。

對于老年群體而言,隨著年齡增長,反應變慢、活動受限、易跌倒骨折、存在慢性病等各類問題接踵而至。當老人獨自在家中,意外往往成爲子女最爲擔憂的問題之一,也是導致老年人健康受到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老年人80%的意外發生在臥室、衛生間,主要原因有跌落、滑倒、癱倒。

那麽如何防止這些意外的發生,安裝攝像頭並不能解決這一痛點,一方面老人對于隱私的顧忌一點不亞于年輕人,其次即便攝像頭能夠捕捉到老人發生的意外,但並不一定是第一時間,可能錯過及時救援時間。

華爲終端BG全屋智能産品線總裁邵洋表示,“華爲AI輔助康養傳感器+智能門鎖”可破解這一痛點。具體來看,一旦傳感器監測到老人發生意外,便會通知家人。當救援人員上門時,可以通過流動密碼打開門鎖,爲老年人爭取到寶貴的30分鍾救援時間。如果連接燈、衛浴等智能家居設備,還能進一步提升智能化體驗,比如老人夜晚起夜時,夜燈便會自動打開,防止老人在黑暗中絆倒。

目前,利用傳感器對居家老人進行看護已成爲趨勢,除了華爲,市場中還有多家企業相繼布局。不過,並非所有傳感器都能解決居家養老場景下家屬和老人面臨的痛點,其背後監測面積和准確率是關鍵。

邵洋表示,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傳感器安裝在床頭的方式,華爲全屋智能AI輔助康養傳感器則安裝在牆角,覆蓋面積大,可以監測到老人滾落、緩慢癱倒等更多細節的意外,而不僅僅是突然的摔倒。尤爲關鍵的是,不管是沒有發生意外誤報爲發生意外,還是發生意外後沒有監測到,都會影響到老人及家人的正常生活,因此華爲格外重視准確度。數據顯示,華爲全屋智能AI輔助康養傳感器准確度達到了99.63%。

事實上,利用傳感器等設備幫助家庭解決老人居家養老的難題不僅是産品層面上的推陳出新,更是大勢所趨。今年相關會議指出,要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強健康、養老、助殘等民生科技研發應用成爲社會關注焦點。由此可見,隨著各種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全屋智能有望破解養老痛點。

守護全場景隱私安全構建全屋智慧空間

以往提到智能化設備,往往與數據泄漏、隱私泄漏、使用不便相關。特別是老年人群體,他們普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低,甚至有抵觸心理,且更加關注隱私、厭惡風險。當提及用智能設備對其進行看護時,一些老人或覺得沒必要,或認爲這將暴露自己的生活。

爲了提高智能化設備的隱私保護能力,並讓設備更加適合老人,華爲全屋智能AI輔助康養傳感器使用了適用于自動駕駛的毫米波雷達技術。邵洋表示:“AI輔助康養傳感器不是攝像頭,你可以把它看作爲一個能量團,這個能量團可以捕捉到老人跌落、滑倒、癱倒的行爲並將其與特征模型相對應。”

事實上,智能家居並不是把産品買回來安裝好使用就可以,它涉及到“買裝用維”多個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面臨著信息泄露等風險。因此,實現真正的安全,需要從全流程入手。

華爲全屋智能認爲,加強全場景隱私安全保護核心有兩點。其一是,數據本地化生物特征不出設備,隱私數據不出家庭,用安全技術手段保障隱私數據不泄露;其二是,僅收集全屋業務所必須的個人數據,避免用戶身份信息暴露,讓全屋隱私權限透明,做到用戶可視可控。

具體到“買裝用維”具體流程中,在售前環節,需要認證工程師按照規範運作;在安裝環節,傳感器采用非視覺方案,並做到一鍵權限徹底交接;在使用環節,除了數據在主機處理,還可以一鍵設置超級隱私,禁用敏感設備;在售後環節,華爲全屋智能遵守用戶發起流程並嚴格授權的原則,維保人員維修時無法查看敏感信息。

“家庭與空間承載著人們對溫馨、舒適、安全等精神方面的追求和感受。華爲永遠走在技術科技與藝術的十字路口。産品既要體現科技,還要體現出人性,或者是美與藝術。”邵洋說道。

智慧康養不局限于安全多場景應用加速落地

除了居家場景,養老院、養老社區、醫院等都面臨著同樣的看護難題。當智慧康養解決方案集齊了舒適、簡潔和安全三個用戶頗爲重視的要素後,不僅可以解決個人養老問題,更可以通過智能化手段幫助相關産業解決問題。

在邵洋看來,智慧空間的構建是爲了給人類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並非通過昂貴的裝修才能帶來震撼的效果,智能化不代表高成本,其實只是數字化帶來的一系列的可能。那麽智能化對于老人來講,第一是讓老人愉悅,讓其在同一個空間有更多的生活場景,更好的氛圍,比如燈光、音樂等智能化的融入;其次,老人喜歡簡單,就是智能化的操作不能太複雜,只要輕輕轉動一個按鈕,窗簾、燈等各種設備能輕松控制;最後一項就是安全,解決子女異地看護難題。

截至目前,華爲智慧康養解決方案已經應用在包括養老中心、康養中心等五十多個項目中。而華爲智慧康養解決方案在産業場景落地的背後,一方面與技術相關,另一方面也與可擴展功能相關。

在廣醫二院,有大量的醫護人員看護病人,他們不擔心病人發生墜床未被發現的風險,因爲其已經使用了華爲智慧康養解決方案,用于病人的睡眠監測。這個功能不僅能夠幫助醫護人員對病人情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也能通過分析相關數據給出更好的治療方案。

邵洋表示,AI輔助康養傳感器可嫁接的功能非常多。除了監測出老人發生意外,它的核心在于它對人和空間行爲的感知,是一種能力的疊加。比如老人起夜下床後,用戶可以聯動起夜模式。再比如當老人躺在一張藤椅上,音樂就會響起,諸如此類的不同能力相疊,讓感知能力無處不在。

在業內看來,從空間智能化到以人爲本,智能家居已從單純的設備智能化向更深層的人性化、個性化、情感化等多元化需求方向發展,不斷對個體需求進行有效的理解與關懷。當從用戶與産業雙維度重新定義“空間智能化”概念後,華爲全屋智能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智能家居系統,它所呈現的更是一個全新的貫穿全年齡段的生活方式。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融合,智慧康養模式將在更多産業內落地,全面提高康養服務的效率與精准度。

0 阅读:1

《財經》

簡介:源于《財經》,廣于《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