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南亞到中國:從《華僑日報》看香港地區聯系的演變

爽爽的南洋 2024-02-25 01:54:16

香港與東南亞之間的往來頻繁。然而,如今若與香港人談論馬來西亞,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名貴的貓山王榴蓮;提及新加坡,必定會談及寬敞的組屋住宅;談及印尼,主要印象是最近在香港街頭越來越多戴頭巾的印尼女傭。這些印象大多表面而刻板,與香港人的日常經驗相關。若進一步追問,往往無法獲得更深入的了解。

那麽,在貓山王榴蓮還未能長途運輸到香港、在新加坡剛開始建造第一代組屋、在印尼還沒有大規模輸出女傭的年代,香港本地的報紙上呈現了怎樣的東南亞呢?

在香港島的荷李活道,曾經存在一家出版了七十年的報紙——《華僑日報》。它創刊于1925年6月5日,是香港第一家每日出版的報紙。《華僑日報》由創辦人岑維休、岑才生父子經營至1991年,因報紙盈利下滑,岑氏家族將其出售,《南華早報》收購,後來由香樹輝接手。盡管經曆了數年的改革嘗試,但遺憾的是,它最終無法翻身,于1995年1月12日停刊。

(《華僑日報》封面)

這份報紙曾被許多學者、文化人認爲是最能反映香港華人社會變遷的媒體。在研究《華僑日報》副刊的口述曆史訪談記錄中,岑才生曾提到,報紙的衆多副刊中,有一欄由陳直夫主編的《東南亞雙周刊》。他認爲,這是最有特色的副刊之一。

這份雙周刊創辦于1951年7月19日,至于停刊日期,則沒有確切的公告。目前所查到的最後一期是1986年12月25日(第751期)。雖然是雙周刊,但並非嚴格按照每兩周一期的頻率。有時同一個月份會刊出三期甚至四期,而有時則會連續三四個月跳期。盡管如此,這個欄目仍然持續刊出了長達三十五年之久,選稿風格始終如一,版面嚴肅而少插圖,文章題材廣泛,尤其以經濟和曆史爲主,展現出主編者的個人特色。

(《東南亞雙周刊》創刊號)

《東南亞雙周刊》存在的1951-1986年間,是中國與整個東南亞地區發生劇變的時代。1950年代,國際上冷戰氛圍濃厚,持續了數十年。在香港北面的中國正經曆著多次運動。面對當時封閉的中國,盡管香港被視爲西方世界借以窺視的窗口,普通市民仍被國門擋在外。因此,本地報章需要尋找中國以外的內容,尤其是旅遊、休閑等方面的版面。東南亞作爲香港重要的發展區域,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這些空白。

然而,在這段時期,東南亞的許多新興民族國家正處于建國初期,正在進行秩序重建。印尼、馬來西亞先後發生了嚴重的種族對立和排華事件。在中南半島,越戰、柬埔寨內戰等局部沖突接連發生,其中越戰不僅持續時間長久,而且導致大量戰爭難民湧入香港,在60年代和70年代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些事件使得香港報章常常詳細報道東南亞的近況,也給了民衆更多了解東南亞各個領域的機會。

因此,在1950至1970年代,關于東南亞的內容絕不僅僅出現在《華僑日報》的《東南亞雙周刊》上。從國際時事到經濟趨勢,航班信息、遊記、旅行推介,以及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的廣告,關于東南亞的內容幾乎每日都有,幾乎占據了報紙所有國際資訊的一大部分。

到了1980年代,這種情況發生了急劇變化。1976年中國文革結束,而1978年底則標志著改革開放的開始。到了19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初見成效。緊鄰中國的香港社會自然將注意力重新聚焦到北方。報紙上關于中國的內容也顯著增加。

以《華僑日報》的旅遊廣告爲例:在1975年,幾乎沒有去中國大陸的內容,而東南亞線路占了一半左右。但到了1986年,隨著蔣經國開放老兵回鄉探親,香港不僅有相當一批旅行社提供“大陸遊”服務,還有專門爲台灣居民提供經香港前往大陸的服務。

在1986年底的旅遊廣告中,綠色表示去東南亞的線路,紅色表示去中國大陸的線路,而藍色則代表著代理台灣居民訪問大陸的廣告——紅色和藍色都是北上線路,其比重已經與東南亞線路相當。

添加同時,在《東南亞雙周刊》停刊前後一兩年間,《華僑日報》增設了《山川與人物雙周刊》和《神州遨遊周刊》,均以介紹中國大陸的山川風貌和名勝古迹爲主題的副刊。顯然,隨著中國決定開放國門,報紙和讀者對中國的關注迅速取代了對東南亞的興趣。

《東南亞雙周刊》的設立,起源于冷戰時期以及南來文人的影響,同時也滿足了本地社會對東南亞知識的需求。這本期刊在1980年代停刊,不僅意味著南來文人的逐漸消逝,同時也反映了香港—東南亞之間的聯系急速被中港聯系所取代。這種區域聯系的轉變既反映了大衆的需求,也進一步塑造了本地華文讀者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