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紅軍在長征路上神秘失聯,中央多次尋找未果,68年後揭開真相

舊聞檔案 2024-05-01 12:18:20

1934年的長征路上,一支殿後的紅軍在執行誘敵任務後卻突然失聯,盡管後來黨中央多次派人前往探查,但始終未能找到這支孤軍的蹤迹。

800余人的部隊,就這樣神秘的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尋不到半點蹤迹。

直到68年後,一位調查人員才在史料的蛛絲馬迹中找到了線索,並最終揭開了這段困擾世人大半個世紀的懸案。

這支800多人的紅軍,到底怎麽了?

艱難的長征路

1934年的“第五次反圍剿”戰役中,由于精通遊擊戰且熟知井岡山地形地貌的毛主席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

本來欣欣向榮的紅軍在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下,最終遭受了慘重的失敗,蘇區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長征之路。

在反圍剿失敗後不久,由蕭克和任弼時指揮的紅六軍團便先行一步,作爲紅軍的先鋒向西開拓,以打通紅軍西進的求生之路。

1934年7月,紅六軍團奉命向湘贛邊境轉移,與賀龍率領的紅三兵團彙合,以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的戰略突圍。

但紅六軍團的轉移意圖很快被蔣介石識破,爲了避免幾股紅軍合兵一處,蔣介石聯合湘、桂、黔等多路地方軍閥,集結重兵對紅六軍團展開圍剿。

面對蔣軍的重圍,蕭克當機立斷率領紅六軍團且戰且退,一路擊破蔣軍的封鎖向烏江轉移,只要渡過烏江北上,紅六軍團便能跳出蔣軍的圍堵順利向西北蘇區轉移。

可就在此時,李德和博古因接受到了蔣介石故意放出的錯誤信息,誤以爲桂軍和湘軍主力已經南撤圍剿中央紅軍。

因而命令紅六軍團停止渡江,轉而北上與賀龍部彙合。

其實,蕭克和任弼時此時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懷疑蔣軍已在紅六軍團前往彙合的路上布置重兵,但軍令難違,紅六軍團也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可此舉,最終釀成大禍。

紅六軍團才剛剛轉移到石阡地區,就立刻落入了湘軍、桂軍、黔軍和中央軍的包圍圈中。

盡管蕭克冷靜指揮,率領9000余人的紅六軍團依托險要地形節節抗擊,但面對數倍于己的蔣軍終究不敵,只能向大山轉移伺機突圍。

但在這種絕境下,想要實現主力部隊的安全轉移,就必須有一支隊伍留下來斷後吸引敵軍的注意力,而這支斷後孤軍所要面臨的凶險不言而喻。

紅六軍團在經過軍事會議後,最終決定由紅十八師師長龍雲率領紅52團留下斷後。

對于組織的決定,龍雲與紅52團團長田海清沒有任何怨言,在命令下達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制定殿後計劃。

在紅六軍團主力開始轉移後,紅52團在龍雲的指揮下于朱家壩一帶,依托險要地形展開阻擊,成功擊退了蔣軍的數次進攻,爲大部隊的轉移贏得了時間。

在完成阻擊任務後,龍雲出于大局考慮,並未立刻追趕大部隊,反而率領紅52團轉而向南,經十二山梁子向困牛山一帶轉移,以繼續吸引蔣軍主力的追擊。

龍雲此舉,無疑是爲紅六軍團主力安危考慮的大公之心,可也讓孤軍奮戰的紅52團失去了求生的最後希望。

英雄魂歸困牛山

在不斷吸引蔣軍主力的追擊後,龍雲率領紅52團終于抵達了困牛山。

困牛山是貴州石阡地區的一處制高點,且三面環山地勢險要,是一處易攻難守的要塞之地。

龍雲當時的想法十分簡單,通過在困牛山據險而守打退多次蔣軍的進攻後,發覺中了調虎離山的蔣軍自然會知難而退,掉頭繼續追擊紅六軍團的主力。

可龍運的計劃卻落空了。

在發覺自身中了調虎離山之計放跑了紅六軍團主力後,蔣介石幾番去電前線對各系軍閥將領進行了嚴厲地申斥。

被戲耍且受到了蔣介石申斥的前線軍閥將領,既爲了把火氣撒在這支孤軍身上,又爲了獲取戰果平息蔣介石的怒火,反而在了解自身追擊的是一支偏師後,加大了進攻的力度。

就這樣,原本是利于據險而守的困牛山,此時反而成了困住紅52團使其難以逃出生天的牢籠。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紅52團在執行殿後誘敵任務的連續戰鬥中,自身也損失慘重,在到達困牛山時,原本的800余人已經只剩下不到400人。

向憑借彈藥補給幾乎耗盡的400人抵擋住蔣軍重兵的連續進攻,無異于癡人說夢。

爲了保留紅52團的火種,龍雲在與田海清商議後,決定將部隊一分爲二,由龍雲率領200余人趁著夜色從一側懸崖摸出去,向困牛山附近的黑灘河突圍;

而田海清則率領100余人繼續堅守困牛山吸引蔣軍的注意力。

兩支殘軍雖行動不同,可在深陷敵後的情況下,最終仍不可避免地走向同樣的結局。

龍雲在率部成功趁夜色突圍後,開始向大部隊轉移的方向行進,可兩百余人的隊伍由于目標過大,最終被當地的地主民團發現。

在與數百民團武裝激戰後,龍雲率領的殘部很快招來了蔣軍的追擊,並在撤退至冠壁山附近時陷入重圍,龍雲所部紅軍幾乎全部犧牲,龍雲本人也在重傷後被蔣軍俘虜。

被俘後,蔣介石爲了打擊紅軍士氣,一心想要收買龍雲,對其許以高官厚祿,但龍雲對此嗤之以鼻,始終不肯接受蔣介石的收買。

屢次被拒絕後,蔣介石也失去了耐心,于是轉而對龍雲施以酷刑,試圖逼其就範。

可蔣介石還是低估了一名共産黨人的決心,龍雲在飽受酷刑後始終堅貞不屈,最終被徹底失望的蔣介石于1936年下令處死。

留守的田海清,同樣未能逃出生天。

在龍雲突圍後,蔣軍便再次集結主力向困牛山發起進攻,本就敵衆我寡、缺乏彈藥的孤軍很快便被逼到了困牛山的懸崖邊。

爲了逼紅軍放棄抵抗,蔣軍還喪心病狂地大肆抓捕當地村民做肉盾,以此向紅軍陣地推進。

悲憤之下,爲了避免村民被誤傷,紅軍最終選擇跳崖也絕不做俘虜。

至此,負責殿後掩護紅六軍團主力轉移的紅52團800余名勇士,全部犧牲。

真相重見天日

由于紅52團幾乎全部犧牲,再加上紅軍當時正在向西北蘇區轉移的長征路上,紅六軍團與紅52團就此失聯。

國共二次合作後,抵達陝北的黨中央,終于有機會派人前往貴州地區調查紅52團的下落,但由于紅52團基本沒有幸存者,因此找尋工作以無果告終。

建國後,中央再次派出多批特派員沿著紅52團可能行進的路線進行探查,但由于年代久遠且缺乏親曆者,而屢屢找尋無果。

就在一段英雄往事將要埋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時,事情出現了轉機。

2002年,中煙再次委派石阡縣黨委研究室副主任的楊又鑄,前往紅52團失聯附近調查其下落。

接到黨組織的任務後,楊又鑄立刻前往當地的黨史陳列館搜集信息,在不辭勞苦地查閱資料記載後,楊又鑄仍然沒有查詢到關于紅52團的蛛絲馬迹。

就在此次調查也將無果之時,楊又鑄卻突然從一本史料的角落裏發現了一段奇怪的話。

這段話記載了抗戰前夕,曾在困牛山一帶發生過一場戰鬥,但對于具體時間、參戰雙方卻沒有任何記載。

這引起了楊又鑄的注意,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可能和當年的紅52團有關。

于是他立馬前往困牛山,並到附近的幾個村子進行挨家挨戶地走訪,試圖找到關于紅52團的蛛絲馬迹。

可一圈走訪下來,仍未調查到關于紅52團的信息,但楊又鑄並不氣累,反而是多次前往困牛山附近的村子走訪。

終于,在一次走訪中,楊又鑄發現了困牛山附近的幾個村子,都有在清明重陽前往山崖附近祭祀的習俗。

楊又鑄對此十分詫異,于是便向當地村民打聽祭祀習俗的來曆,但當地的中年人對此並不太清楚,始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可楊又鑄的第六感卻告訴他,此事必然與紅52團的下落有關。

發現線索的楊又鑄立刻又開始挨家挨戶走訪,專門向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打聽,終于在一位94歲的老人口中得知了真相:困牛山的祭祀習俗,就是爲了祭奠曾經再次跳崖犧牲的紅軍戰士。

楊又鑄此時終于得知了紅52團失聯的真相,隨後,楊又鑄甚至找到了一位幸存的紅軍戰士。

原來,當時紅軍集體跳崖後,有幾名紅軍並未摔死,而是挂在了懸崖邊的樹枝上,最終被當地村民救起。

紅軍戰士被救治後,爲了報答當地村民,便選擇留了下來與他們一起生活。

後來由于信息閉塞,這幾名幸存的紅軍戰士始終未能與組織聯系上,且他們也不願在回憶那段慘烈的曆史。

因而最終選擇隱姓埋名在困牛山生活下來。

結語

時隔68年後,紅52團當年的英雄事迹終于重見天日,爲後人所銘記,爲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犧牲的英雄烈士,永垂不朽!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