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1954年,如果按照粟裕設想成立了戰略總預備隊

孔甲丙今說史 2024-05-12 00:02:33

粟裕大將戎馬一生、戰功顯赫,他曾三讓司令、無私奉獻,也曾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是全軍的楷模。

尤其是在擔任總參謀長的階段,粟裕大將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極爲卓越的貢獻,足以彪炳史冊;他所設想的戰略總預備隊曆經半個多世紀後成爲了現實,這也推動著我軍朝著更高水平邁進,若是粟裕大將能夠知道,那他一定會欣慰。

鞠躬盡瘁建新軍

在革命戰爭年代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粟裕便徹底展現出自己高超的指揮藝術,他也爲中國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

被譽爲“戰神”的粟裕曾在華東戰場打了很多大勝仗,其中包括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乃至後來的淮海戰役,這些主要依靠的便是粟裕,軍方也一度認爲:粟裕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奇才。

因此,當國家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以後,考慮讓何人去出任總參謀長的職務便是毛主席的一件心事。

有同志推薦了高崗等人,不過這些人都被毛主席否決了,還有一些同志推薦的都是革命的老資曆,可毛主席仍然有他自己的考慮。

之所以選擇粟裕,可以說是力排衆議。

粟裕參加過南昌起義,也參加過井岡山鬥爭,雖說革命的時間很早,但是沒有走過長征路,他那會一個人在南方孤軍奮戰,後來,他又獨自留在了南方的戰場,和其他知名將領的交集也比較少,可以說他與彭德懷、聶榮臻等將領的交流聯系是不足的。

總參謀部是中國軍隊的指揮中樞,承擔著極爲重要的作用,不能僅憑借軍事能力來定奪。

建國之初,是徐向前擔任總參謀長,徐帥認爲:“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是中國軍隊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爲此,他也親自向毛主席提議要建立總參謀部,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協調各個兵種之間的關系,提高中國軍隊的整體效能;這個思路放在當時的中國也是完全正確的,在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下,去學習本身就是最快捷的途徑,按理說徐向前從此也該一直把精力放在這個工作上。

不過,當時的徐帥身體狀況並不好,他因長期的勞累感到精神疲憊,身上的各種病情也在不斷加重,組織上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也希望他能早日去醫院養病。

粟裕是在1952年進入總參工作的,在此期間他也處理了大量的軍務,對中國軍隊的戰略戰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毛主席同樣看在眼裏。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國務院中設立國防部,彭德懷從1954年9月起擔任國防部長及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那會,軍隊的領導體制並沒有發生改變,依然是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負責領導各總部及指揮軍隊,彭德懷身上即便有了新的職務,依然是在以軍委副主席的身份參與領導軍事工作。

如此一來,必然會出現一些麻煩的事情。

有一次,張震將軍給粟裕送文件,發現這位身經百戰的大將竟然在流淚,連忙上去詢問原因。

原來,彭德懷主持軍委常務工作後,粟裕考慮到一些因素便把很多要呈報給毛主席的文件拿給彭德懷看,可彭德懷不高興地說:“你要送文件你就自己去送,我不當你的通信員。”

于是,粟裕又把文件拿給毛主席,毛主席看後詢問彭德懷意見,結果彭德懷壓根沒看過這些文件,不知道怎麽發表意見,這些事情讓粟裕非常難過,他也不知道哪些資料需要直接報給毛主席、哪些資料要提前轉達給彭德懷。

而且毛主席還要求彭德懷要發揚出國防部的作用,有些不明確的文件粟裕不知道用總參的名義發還是用國防部的名義發,經常被彭德懷批評。

這些事情加起來就讓粟裕更加憋心了,過去面對強敵他可以剛強,可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毛主席考慮到了將領們工作協調的問題,便讓陳赓給粟裕當副手。

陳赓當時的身份是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副總參謀長,粟裕與他是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便經常讓他去接管自己“分管作戰”的職責,即便是再重要的事情,粟裕對陳赓也是完全放心的。

有一次,粟裕安排總參作戰部的王尚榮副部長等人陪同蘇聯專家和顧問去北京的全聚德餐廳宴請;同時,華東軍區准備表彰一師的傑出表現,新華社擬發報道並聯系了作戰部進行審查,由于王尚榮當時正忙于宴請活動,他建議新華社將稿件轉交給陳赓副總參謀長審閱。

當稿件送達時,陳赓因身體不適已休息,在被叫醒並告知稿件已獲作戰部同意後,陳赓在未審查的情況下批准了發布,以爲已得到恰當審查,結果,新華社于第二天刊出了新聞。

這條新聞一出,劉少奇立刻聯系粟裕,嚴正指出中央軍委早已規定,對師級及以上單位的表彰須由軍委直接批准,大軍區無權進行此類表彰,他要求粟裕調查此事,王尚榮和其他相關人員願意承擔責任,但陳赓馬上出面表示是他批准的,責任應由他承擔;粟裕作爲總參謀長,堅持責任最終應由他自己承擔。

除了陳赓以外,毛主席爲了加重粟裕的權威,還給粟裕配了多位副手,其中還包括了黃克誠,他與陳赓一樣,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可以說,想要給粟裕當副職,至少都得是開國上將軍銜,中將和少將都沒有。

有了“綠葉襯紅花”,粟裕便可全心全意地將思路放在如何改革軍隊了。

一個遠大的構想

進入50年代,粟裕了解了諸多發生在國外的作戰方式,也深知未來最大的風險將來自于帝國主義,他從未對過去的戰績趕到驕傲,在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必須做到未雨綢缪。

國民黨是外強中幹、腐敗透頂的,他們的失敗是必然。

可未來的敵人並不會再像國民黨那般,而是武裝到牙齒的帝國主義,因此,必須要加強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建設。

這絕對是個重擔,粟裕也爲此絞盡腦汁。

新中國才剛成立幾個年頭,人民的生活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國家的財力也十分有限,又要發展經濟又要應對戰爭,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錢進行國防和軍隊建設,這就要求軍兵種建設不僅要考慮到實際需要,更得去考慮國力承受範圍。

粟裕經常在思索,也形成了自己的兵種建設原則:重點發展空軍,同時建立起一支精幹高效的海軍和陸軍裝甲兵、炮兵,無論如何建立海軍與陸軍,在面對技術裝備占優的敵人時,只有在高效的空中掩護下才能執行出色的作戰任務。

優先發展空軍的背後考慮的正是困境,因爲空軍的建設周期短、投資小,也可以向蘇聯去直接購買裝備;海軍的建設是周期最長的,且耗資較大,形成戰鬥力的時間也比較長,在短時間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也很困難,海軍建設理應給空軍建設讓路。

而且,在發展海軍的過程中,應當優先發展潛艇和魚雷快艇,盡快滿足實際作戰需要。

自從中國海軍成立的那一天開始,一直都是以“近海防禦”作爲目標的,正是在粟裕的努力下,我軍迅速完成了從單一兵種向諸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

空軍組建了27個師74個團,擁有飛機數量超過3000架;海軍組成了23個艦艇獨立大隊,包括6個航空兵師、19個海岸炮兵團和8個防空兵團。

在有了這些兵種以後,粟裕還在考慮是否該建立戰略預備隊的問題。

戰略預備隊配置在便于機動的地區,平時接受各軍區領導,但是不編入各軍區的戰鬥序列,遇到危急情況後,由統帥部統一機動。

當時也有聲音指出:現在全國都屬解放軍,若是戰爭爆發後,那麽統帥部完全可以從各軍區臨時抽調部隊組織預備隊。

粟裕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在他的觀念裏,若是戰爭打響後再臨時抽調,自然會打亂各軍區的作戰計劃,此外若是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交通被敵人破壞後將會迅速失去戰機。

包括韓先楚、陳赓、楊得志、陳錫聯等戰功赫赫的戰將都可以當戰略司令部的司令員。

軍委在討論的時候認爲:現在空軍還沒有組建起正規化的部隊,等空軍具備條件了再搞戰略總預備隊、建立戰略司令部。

若是這個戰略預備隊被順利組建起來了,那麽之後的珍寶島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及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行動效率將會更高。

多年後的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了,是海陸空火箭之後的第五大軍種,也成爲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

在當下的背景中,新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可能包括情報、技術偵察、電子對抗、網絡攻防、心理戰五大領域,特種作戰、後勤保障等,此戰略支援部隊屬于獨立軍種部隊,按照軍種主建的原則,僅負責相關部隊的軍政管理工作。

當年粟裕的設想終于成爲了現實,也能看出大將的前瞻思維。

參考資料

新中國初期粟裕對軍隊與國防現代化的參謀貢獻 于慧铎 崔祿春 北京黨史粟裕大將垂淚爲哪般 謝武申 世紀

3 阅读: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