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講道理,不顧孩子感受的父母!你真的需要一個“轉接頭

內驅力談家教 2024-04-04 20:40:34

孩子拖拉不自律,內收不自信,應付學習沒動力,很多父母無法“根治”……其實!

我是一名內驅力教練,用“五感內驅力”,將內驅力落地,消除“只知道但做不到”的通病,使孩子自主自信有動力。驗證有效!()

到底有多少父母和孩子說話時,只管自認爲有道理地說,而不顧孩子的感受!而且如果孩子聽,你認爲理所當然,要是孩子不聽,就覺得他不明事理……

這是前些天在路上,偶然看到兩個大人“說教”孩子的場景時,突然發出的感慨。

今天說一下“溝通轉接頭”,這個非常重要,做到了能讓你的親子溝通質量上升一個台階。同時爲方便落地,還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具體的方法。

01

溝通,感受至上

當時看到的場景大體是這樣。

孩子的媽媽和外婆同時對著他開展教訓,堪比“無情”打擊,讓孩子左右不是,上下爲難!但兩個大人好像完全不自知,表情上好似還有無奈之感,也許心裏還抱怨著“這麽爲你好,你卻不懂事”……

只是路過,我並不清楚事情具體前後,但零星中有聽到,其實並不是什麽大事(即便不是一般的事情,那樣的教訓方式也很不應該),所以說真的,那時我對大人有些氣憤和無奈,對那孩子又有幾分心疼!

大人說的東西,從“道理”上也許是對的,但從“感受”上往往是不被接受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跟一根木頭說話,你會說嗎?

我想應該不太會吧,因爲對方給不了任何回應。

那如果你跟一個人說話,但你事先知道,你說出去的話會讓對方痛苦甚至厭惡,你還會說嗎?

有人說“理論上我應該不會,但是有時候不一定做得到”,尤其對凡事愛講道理的人更加如此,因爲他們關注的是“事”,而不是“人”。(需要提醒的是,在不關注人的前提下,往往很難真正談成事,除非使用權威、威脅或暴力)。

薩提亞說:“溝通的意義,在于對方的回應”。就比如說,你跟孩子講了很多,如果對方聽進去了,給了你回應,那這次談話是有意義的。但相反,如果對方壓根兒就沒有聽進去,你講再多都是沒意義的。

那什麽會直接導致孩子能否“聽進去”呢?

就是感受——你傳遞給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給孩子好的感受,那你的話很容易被聽進去了,進而成爲孩子內心的“營養”。但如果是不好的感受,你的話要麽被拒之耳外或左耳進右耳出,要麽被解讀成了“惡意”,成了孩子“心理毒藥”,無論哪種情況,都偏離了你原始的溝通本意和目的。

怎麽辦呢?

你需要一個東西來幫你和孩子真正連接起來。

02

你需要一個“轉接頭”

先問一個問題。

假如分別有一根大水管和一根小水管,你想要把這兩根水管連接起來,使得水能自由流通,你要怎麽做?

是不是把兩者直接對上就行?當然行不通,那樣水都會漏出來。

很簡單,這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到一個東西,叫轉接頭。

這個轉接頭的作用就是:既要緊密銜接大水管,同時還要無縫銜接小水管,然後水就可以在兩者之間不偏不漏地運輸。

其實,父母就是那根大水管,孩子就是小水管,而親子溝通的內容就如同水管裏的水。

想一下,平常和孩子溝通時,你有使用“溝通轉接頭”嗎?還是只是自顧自地把水往你的水管裏倒,而完全沒有顧及到小水管可能根本就沒有接收到!

可是,什麽才是溝通上的“轉接頭”呢?

03

發現對方的“認知模式”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爲什麽會存在“大水管”和“小水管”的情況。

其實根本原因就在于,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經曆、思想、感知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導致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方式和理解層次也不一樣。

無論是無話不談的同學好友,還是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都是如此,更別說不同年代的大人和小孩。

正因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當我們想要在同一個頻率溝通的時候,就相當于要把不同口徑的水管連接起來,就必然需要“轉接頭”。

溝通上的“轉接頭”是什麽呢?

其實就是雙方的“認知模式”。

首先,知道每個人的認知模式會有不同,有這個意識是非常重要。

然後,我們需要去發現對方的認知模式!

直白地說,就是你要去了解對方。比如對方是消極的還是樂觀的,是更願意接受具體數字還是文字描述,是對抽象更容易理解還是更喜歡聽實例等等。

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嘗試——嘗試變換表達方式或切換描述角度,然後找出那個相對最能夠讓對方精准、完整地理解你意識的表達方式。而判斷“是否合適”的依據就是“對方的感受”。

如果你覺得“了解對方”有點抽象,那我說一個相對簡單具體的方法。

就是之前提過的“推己及人”(或“換位思考”),就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詳情點擊“”)。

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把我們想表達的內容,用對方更能理解或更願意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對方。

只有意識到彼此認知模式的不同,然後以對方能夠接收的方式去溝通,才能真正和對方連接上,你的話也才能真正被孩子“聽進去”。

--

更多內驅力落地辦法,請讀下面文章,針對性地幫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這3篇必讀】

1.內驅力培養三步驟,我是"過來人":

2.“五感內驅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創 | 一點老師

內驅力咨詢師,健心教練。愛看本質、喜講系統、力求實效。點個關注,一起共修。

0 阅读:0

內驅力談家教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