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學漫談|傳統文化背後的精神傳承

內明書院 2024-04-30 17:16:49

今天看到一個討論,討論說現在年輕人有一個現象叫做“斷親”,也就是說跟親戚們的聯系在減少,甚至好多時候“走親戚”這件事情已經走向消亡。

當然我們很可以理解,因爲過去爲什麽中國人特別強調親戚們之間的關系,爲什麽會經常走親戚?就是有很多的親屬之間的交往,是因爲大家住的都不太遠,可能都在一個村裏。就算是有人跑到自己那個村子之外,一般也都是在附近的鎮上,而現在可能這些姑姑、叔叔都會住在遙遠的另一個城市,甚至另一個國家。那麽這種“走親戚”這件事情,這簡直太困難了,而且大家完全不在同樣的生活環境,見了面也沒啥好說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樣,也就會感覺親戚的過多的交往也沒有什麽意義。

好多年輕人就很煩,就是說發現親戚們中的長輩過節見了面,基本上都是問你,“現在考試複習的怎麽樣?能不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之後,你找什麽工作?然後工作以後有沒有談戀愛?什麽時候結婚?……”都是這種大家都不喜歡被別人問的問題。這挺煩!但是你話說回來,他不問這個,他問你什麽呢?因爲你別的方面他更不了解。問你又煩,這個就是一個很沒辦法的事情,因爲大家平時不熟,很偶爾的情況下大家聚一聚,那就很尴尬了。所以大家就在想,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咱們就不走親戚了,這也是“斷親”這個現象的由來。

但是這裏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有人就會想說,你看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的儒家的一個傳統,我們當今如果大家親戚都不走了,那麽這個傳統是不是就也跟著斷了?我們說要發揚光大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那這個是不是跟發揚光大優秀傳統文化就背道而行了?這個也是有些人的一個疑慮。

針對這個疑慮,我覺得實際上我們發揚光大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重點去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底層的基本的精神,基本的價值觀,而不一定需要非得繼承他的具體的形式。也就是說我們一定程度上需要與時俱進,時代不同了,具體形式上就可以有一些改變。

那過去的儒家爲什麽鼓勵親友之間有很多的這種互動,有很多的這種交往呢?它其實核心的一個期待,是通過這樣的一些親友之間的互動來去培養人的那種社會友善度,也就是對其他人的一種關心、親切、友好的這麽一種基本的心理態度。等于過去的儒家是借助親戚的交往,把它變成像一個心理訓練一樣,然後訓練人的那種基本的愛心,提升人的那種基本的社會性。

我們今天如果我們不方便跟親戚們密切交往,我們也不是沒有可能去以其他的方式來去培養我們的人際之間的那種友善,那種人際的親密,那種社會的友善性,這些愛心,這樣的一些優點,我們其實並不是沒有機會去培養,我們可以用別的形式來培養,那麽這也算是繼續傳承了傳統文化的根本的精神。

雖然形式上變了,但是根本精神傳承了,這也是傳承了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光是親戚這方面是這樣,其他一些事情也是這樣。

比如我們中國傳統的那種男女關系,我們的一個理想的傳統的兩性關系,它應該是一種叫做“白頭偕老”這麽一種關系,也就是最好是一夫一妻,最好是沒有什麽變故,兩個人一生都在一起相親相愛,然後過一輩子。中間如果有一些矛盾、沖突,有一些打架,都是盡量的互相體諒,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培養人和人之間的這種仁愛的精神。

到了今天來說,我們其實,說老實話,能夠一男一女一直過到白頭偕老,百年好合的,其實已經…我不知道能有多大比例,但是比例顯然已經少了很多了。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沒有必要在具體的形式上,非得回到古代時候的那種狀態。

因爲如果現在的,比如一對男女,兩人過在一起發生了很多的沖突,感覺互相之間不是那麽相合,好像不是那麽契合,然後我們就真的可以沒有必要非得綁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各自去尋找自己各自的幸福,這個也是更適合當今時代的這種特點的。

但是我覺得傳統文化中,在這個事情背後的精神,我們還是應該繼承的。它在傳統文化中,這種男女兩性之間的關系,背後的精神是什麽呢?

那個精神實際上,它特別強調的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體諒,就是我不是只在這個關系中自己去看自己能夠得到什麽,我也要能夠去了解對方的需要,然後我也要盡量的去盡我所能去體諒對方,多想別人的好,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去相處。

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作爲一個當代人,我們跟自己的配偶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們盡量的以這樣一種傳統的態度,這樣的一種盡量去理解對方,盡量去體諒對方,盡量的去不要太自我中心,這麽一種方式去和對方相處,去努力。然後努力成功了,大家就繼續在一起生活;然後努力失敗了,我們也就承認失敗。然後就說雖然我們大家都努力了,但是畢竟可能我們倆有一些性格不合或者別的什麽原因,導致我們只好分開,但是就算是分開,我們也盡量不要去傷害對方,盡量不要去仇恨對方。那我覺得其實也就算是繼承了我們的傳統了,也就是說我們要繼承傳統的那種心態,而不是繼承傳統的那些具體行爲。

在孔子的時代,父母如果去世了,子女守孝就需要有三年,這三年的時間,他就基本上不去參與什麽社會活動,就專心專意的在那去哀悼自己的父母。像這種具體的行爲模式,它後邊當然不適合了,對吧?我們今年如果你要是說你父母去世了,你到單位請假,你說我請假,因爲我父母去世了,我很難過,我需要一個時間去哀悼一下。然後老板問你說你要請多長時間的假?你說我要請三年的假,因爲我是一個儒家的信徒,這老板會覺得你有病,而且的確你這樣做它也並不符合儒家的精神,爲什麽?

因爲儒家有一個理念叫做“與時俱進”,就是儒家也並不認爲他們的一些具體的行爲方式,具體的行爲規範,這種風俗習慣禮儀,應該百年千年毫不改變。儒家自己也並不是這樣想的,儒家也是覺得只要你符合儒家的那種“仁”、“術”,這些基本的精神,具體形式怎麽做?儒家認爲也是可以改的,所以有人說孔子的時候就說孔子是聖之使者也,換成我們今天的話說,也許我們可以應該說孔子是有時代性的聖人,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變化,那麽這個聖人的表現形式也是應該有變化的。

當然這裏邊就又回到了一個我們前面提到的問題,就是哪些應該變?哪些不應該變?該怎麽變?這個可能就需要我們當代的這些社會科學工作者,或者是我們的所有的普通百姓,大家一塊去進行思考了。

比如有一些改變,我覺得就改變得過于倉促欠考慮。比如有些地方他說爲了多一些耕地,然後就平墳,就把人家的祖先的墳地給平了。甚至比如說過年不放鞭炮,再比如說前不久,清明節有些地方禁止賣那種用來燒的紙錢,等等這些東西。

這些做法,在我個人看來就是過于簡單粗糙了。他的確看到了我們有一些傳統的風俗,可能在當今會帶來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但是他們采取的方式,就是把這個風俗就徹底的消除掉,我覺得這個是不合理的。就算這些風俗會帶來問題,我們其實也可以想想辦法,或者說我們想辦法讓這些帶來的問題得到解決,或者是我們想辦法說把風俗做一些變化,但是還能夠保留住這個風俗背後的那種精神。我覺得在這些方面我們需要去動腦子,不能簡單粗暴的就一禁了之。

比如我前面也提到墳地這個東西,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中國人來說,它就是中國人的聖殿,祖先就是我們子孫心目中的神,這有一個精神的凝聚力,精神的信仰和精神的傳承這樣一個作用的。所以你把它平了,可以。那你用什麽東西來代替它所起的作用?

比如放鞭炮,放鞭炮其實它是有一個提供情緒宣泄,讓大家一些小的心理壓抑得以釋放,從而讓大家心理變得更健康,這樣一個心理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它還有一點點環境消毒,避免新冠傳染這樣一些生物性方面的作用。它是有這樣一些作用的,所以你廢除了這個風俗,你就需要有一個新的風俗或者新的習慣或者新的方法,來去實現這樣一個功能和作用。

清明節燒紙也是一樣,清明節燒紙是一種和祖先之間建立一個心理聯系,是起這樣一個作用的。所以你看古代的中國人,他是把祖先墳墓所在的那個地方,看得非常神聖的,他輕易不願意離開家鄉,就是因爲家鄉有祖先的墳墓。如果你祖先連個墳墓都沒有,祖先就直接把骨灰扔到大海了,海葬了,那後代他怎麽才能夠對祖先的故土保持那種非常親近的感情呢?如果他不能對故土有這樣的感情,那也可以理解他爲什麽好多人他就會跑到國外去生活了。當然他跑到國外去生活也沒有關系,但是我覺得不能所有人都往國外跑吧。

所以這些地方我覺得真的都是需要我們或者是普通百姓,或者是搞社會科學的人,特別是心理學家,我們大家都要去想辦法,然後去號召推廣,然後慢慢的形成一些新的風俗。

比如說清明節去燒紙,這個是不是有風險,你到山上去燒紙,有沒有可能去引起火災?那麽,的確是有風險,我們是不是可以想一些什麽辦法?比如說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密閉式的燒紙的專用的什麽箱,把紙放在那裏邊燒,它肯定不會蔓延出來等等,我覺得這個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好吧,今天就跟大家只聊這些,我們下次再見。

END

關注我們

讓心理成長走進生活

讓生活有溫度

作者 | 朱建軍

編輯 | 內小明

0 阅读:0

內明書院

簡介:倡行心理服務,科普心理知識,與您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