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日軍武器——沖鋒槍篇,讓日本人心疼又肉疼的奢侈裝備

爆裂曆史 2024-05-08 10:15:57

一、百式沖鋒槍

百式沖鋒槍是日本軍隊1941年開始裝備的一款沖鋒槍,因定型是在1940年,正好是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被命名爲“百式沖鋒槍”,日語一〇〇式機關短铳。

二十世紀初,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但其工業生産能力遠遠落後于歐美列強。所以對于軍隊的武器裝備也是摳摳搜搜,尤其抵觸連發武器,因爲太費彈藥,國力支撐不起。

那時候日軍內部流行的裝備思想是: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不如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也就是武器打得准是第一位的,至于火力密度,不重要。

日軍在一戰中作爲觀察員,見識過手持MP-18沖鋒槍的德國“暴風突擊隊”在塹壕中大殺四方,取得在6天內推進60公裏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戰果。但日本人依然固執地拒絕開發沖鋒槍,這完全是一種鴕鳥政策。

與日軍相反,中國軍隊在一戰後撿漏從德國購買了大量的MP18沖鋒槍,稱爲“花機關”,各地軍閥的兵工廠也紛紛仿制,有些地方軍甚至能做到整排整連成建制地裝備。抗戰初期,1933年的長城抗戰喜峰口戰役,西北軍29軍的敢死隊右手花機關左手大刀片夜襲日軍,把極善夜戰和近身肉搏戰的日軍打出了心理陰影。

被打疼了的日本從瑞士購買了一些SIG伯格曼1920沖鋒槍,就是仿制的MP18,主要配發給海軍陸戰隊等特別單位或在戰時集中補充一線部隊,但數量太少,作用有限,不成氣候。

1935年日本下定決心開始研制沖鋒槍,任務交給了號稱日本勃朗甯的南部麒次郎所建立的南部槍械制造所。南部麒次郎參考伯格曼M18沖鋒槍,經過長達5年的設計,總算搞出了日本曆史上第一款國産沖鋒槍——百式。

從1940年到1945年,百式沖鋒槍總共生産了三種型號包:基本型、簡化和海軍型、傘兵折疊型。

1.基本型又稱1940型(産量約1000支):全槍長890毫米,槍管長228毫米,全槍質量3.8公斤,口徑8毫米,發射8mm南部手槍彈,30發香蕉型彈匣,左側供彈,理論射速較低,僅有350—450發/分鍾。

優點:采用氣體反沖式自由槍機簡單可靠,主體部分用整塊鋼坯切削而成極其堅固耐用,木質槍托結實耐用方便抵肩射擊,槍管鍍鉻以適應南亞潮濕的環境,射程600米,有效射程120米,這麽遠的射程和精度這在沖鋒槍裏是很罕見的。爲提高精度下了很大功夫:槍口有防火帽降低後座力抑制連發時的槍口跳動,有像輕機槍一樣的兩腳架增加穩定性,有意降低了射速,還有超長的瞄准基線和高達1500米的射擊尺表。

缺點:只能連發不能半自動射擊;沒有采用廉價高效的點焊技術而是廢工廢料的切削工藝造成制造成本高,生産效率低;可以安裝刺刀的設計,畫蛇添足毫無意義;450發的射速太低,蘇聯波波沙是每分鍾900發,美國湯姆遜是每分鍾1150發,完全不是對手;8mm口徑彈藥殺傷力不足;保險不可靠容易走火。

2.簡化和海軍型又稱1944型(産量約10000支):與基本型不同的是槍身下取消刺刀柄,刺刀直接裝在槍頭部位,准星更爲簡潔,取消了兩腳架,尺表縮減到100米,射速提高到700發每分鍾。

3.傘兵折疊型(産量約幾百支):與基本型最大的區別就是其槍托可以向左折疊,主要是爲了減小體積,讓傘兵可以直接帶著跳傘。

百式沖鋒槍在中國戰場上主要裝備給最精銳的關東軍,在1945年蘇聯發動對日作戰時被蘇聯波波沙的密集火力壓制,沒有發揮什麽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自動武器火力更猛而且彈藥近乎無限供應,百式不但無法壓制,反倒因爲彈藥消耗過多過快受到普遍诟病。

百式既要當沖鋒槍還要當小型輕機槍、當步槍,在遠處要能精准射擊,近距離全自動射擊,再近能上刺刀白刃戰。樣樣都要的結果就是造出一個怪胎,樣樣都不行,被全世界恥笑。

二、南部試制2型沖鋒槍

南部試制2型沖鋒槍是1945年日軍裝備的最後一款制式沖鋒槍,主要裝備給坦克兵自衛使用,設計師依然是南部麒次郎。

有2型自然有1型,早在抗戰爆發初期大約1931年,南部麒次郎就爲侵華日軍設計了南部1型沖鋒槍,總體上看很像後來以色列的烏茲沖鋒槍,T型布局,可以當沖鋒手槍單手就能射擊。使用6.5mm手槍彈,50發長彈匣,底部有助鏟可以插進土裏提高穩定性。不過因爲不夠可靠只在中國戰場上試用幾次就被放棄。

之後,大約在1934年,在南部1型基礎上又研制了南部2型沖鋒槍。口徑改爲8mm,彈匣改爲30發,少量的實驗槍在南亞經過實戰驗證,還是不可靠,再次被否決。

到二戰末期,日軍主要裝備的是百式沖鋒槍,這種槍體型較大不適合坦克兵等車輛成員使用,南部麒次郎就在南部2型基礎上研發了南部試制2型沖鋒槍。

該槍全長648毫米,槍管長229毫米,空槍重 2.95公斤,口徑8毫米,使用南部8毫米手槍彈,彈匣容量30發或50發,自動方式爲自由槍機式,理論射速600發每分鍾。有部分采用折疊槍托以進一步縮短尺寸。

優點:槍型短小,重量輕,有快慢機調節射速,自動方式可靠,制作工藝好,精度高,結實耐用。缺點:外形像半截38步槍,極其醜陋,射速慢,彈藥威力小,制造困難成本高,刺刀接口毫無意義。

日軍在抗戰期間除了自己研制的破爛沖鋒槍還少量進口瑞士博格曼1920和意大利貝雷塔M38等,但好像對沖鋒槍始終提不起興趣。根源是日本作爲一個資源匮乏的小國經不起消耗,還是單發栓動步槍更適合它。

(免責聲明:文章資料、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4 阅读: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