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30年,馬化騰、張朝陽、周鴻祎等大佬共憶青春歲月

有魚産經 2024-04-30 18:12:04

4月20日,中國互聯網協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互聯網30周年發展座談會。馬化騰、張朝陽、周鴻祎、雷軍等互聯網企業創始人在會上紛紛發言,回憶起他們當年的青春歲月。

30年前的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絡連接,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絡的誕生。

隨後,中國互聯網産業蓬勃發展,出現了衆多的互聯網企業。曆史歲月中,有不少互聯網企業已經消失在時代的浪潮中,但依然有當時的大量互聯網企業在今天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並且老樹發新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在許多人看來,這些功成名就的大佬身上帶有巨大的光環,但看完他們各自的發言,我們就會感覺到,其實當時他們也和衆多的青年一樣,只是並不出名的普通人,但在時代的浪潮下,通過各自的奮鬥,才一步步成爲今天的大佬。

馬化騰:最開始只是站長

1994年的今天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我當時剛大學畢業一年,在深圳一家公司做軟件工程師。我們用撥號的Modem上BBS,那時是一個離線的類似互聯網的網絡,我跟雷總都是當時的站長,在家裏、公司裏都有申請幾個電話線,這樣互相通信。我們這代人可以說是伴隨中國互聯網成長起來的。

這30年來,互聯網普及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中國互聯網科技産業從跟隨到突破,在全球創新版圖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移動支付、小程序、短視頻、算法推薦、共享經濟等創新不斷湧現。

中國互聯網能夠做到這些有兩個事情很重要,一個是國家特別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超前建設的通信、金融、物流等領域的基礎設施,爲互聯網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外一個是政策方面,政府的政策給予互聯網一定的空間,允許先行先試,不斷的調整規範,才有今天互聯網産業的欣欣向榮。

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又把數字革命繼續往前推進。對未來互聯網産業的發展,我有三點思考。一是創新探索離不開“工匠精神”,中國人口多、市場大、應用場景豐富,這就爲我們新技術新産品大規模應用和叠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二是數實融合是中國互聯網的獨特優勢,技術再創新最終還是要回到服務實體經濟上。最後,我想說不管科技的步子多大、速度多快,都不能忘記“科技向善”的初心,實現商業價值只是科技創新的目的之一,越是強調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我們越要重視社會價值的創新。

展望未來,騰訊會更加努力聚焦核心,發展專長,以科技引領,實現創新發展。我們對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30年充滿期待。

張朝陽:中國互聯網最早期創業的人

作爲中國互聯網最早期創業的人,想把30年前的一些關鍵詞帶給大家。

早期,人們通過在線撥號上網,就像一個人到一個網絡孤島去連接,但是基于TCP/IP和HTML的鏈接就變成了訪問全人類共同的平台。超鏈形式把互聯網從單一的訪問服務器獲取信息的形式,變成了浏覽和馳騁的高速信息公路的形式,這是互聯網早期最大的特征。尤其浏覽器的出現,使不懂互聯網的人也能輕松訪問。

當時,我回國先創辦了搜狐的前身愛特信(Internet Technology China),與《小說月報》等雜志合作提供一些內容,後來意識到導航分類和搜索的重要性。開始做“賽博空間”,後來是“搜乎”,又變成大家所熟悉的“搜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分發模式進一步改變,從“一對N”門戶模式到“千人千面”的搜索模式,再演變爲信息流推薦模式。而社交網絡的崛起和帶寬的發展,也爲互聯網帶來了新的機遇,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文本到視頻、直播的興起,也催生了社交的視頻自媒體。

我認爲直播帶貨非常好,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不僅讓中小企業生産的産品有銷路,增強企業競爭力,也爲年輕人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當前,我國互聯網發展方興未艾,AIGC、大模型等AI技術以及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都在不斷向前發展。我們非常幸運抓住了這一曆史性的機遇,對未來互聯網信息革命帶來的燦爛前景充滿了期待和希望。

周鴻祎:免費殺毒軟件的開創者

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時代,到今天,即將邁入嶄新的“人工智能+”時代。作爲中國互聯網的親曆者、見證者和參與者,我深感榮幸。

作爲一家互聯網科技安全企業,360與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緊密相連。2008年首創免費殺毒,進入千家萬戶,2014年服務國家網絡安全戰略,從美國退市,2018年回歸A股,2020年提出“上山下海助小微”使命,幫助國家解決急難卡慢的高精尖技術問題,服務數轉智改,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助力培育新質生産力。

當前,中國互聯網面對“人工智能+”重大曆史機遇,需要加速構建人工智能的核心引擎,打好大模型的核心技術戰、應用戰和安全戰。爲此,我建議:

一是堅持開源共享理念,在核心技術上追趕美國。打造開源共享生態,讓更多企業、工程師、科學家參與,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大模型核心技術研發。

二是發揮中國場景優勢,發展專業大模型,在場景應用中彎道超車。在企業中找明星場景、痛點場景、剛需場景,聚焦小切口、大縱深,用專業大模型解決高成本、高投入、高耗時問題,讓人工智能從“原子彈”變成“茶葉蛋”,賦能百行千業。

三是推動互聯網數據開放共享,打造高質量中文數據集。中文互聯網數據在全球互聯網的比重偏低,內容APP化嚴重。建議繼續推動互聯網平台數據的開放共享,引導行業企業貢獻高質量的中文數據庫,築牢大模型訓練基礎。

雷軍:互聯網其實是一種先進生産力

簡單分享我個人這30年的“互聯網之旅”,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0年我牽頭創辦了卓越網,中國第一代電子商務的公司,2004年賣給了亞馬遜,後來就是亞馬遜中國。賣掉以後,第二個階段,我在推動金山軟件互聯網化。

這兩件事幹了一半以後,我越來越認識到:互聯網不單純是一項技術,因爲早期我是個工程師,可能會從技術層面去看互聯網,越來越覺得互聯網其實是一種先進生産力,互聯網是一整套方法論。所以我就在想,這兩件事情幹完以後,我們怎樣用這種先進生産力來幫助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所以2010年我就用這套想法創辦了小米集團。

創辦小米以後,我想用互聯網方式造手機。實話實說,這套方式還是非常有效,我們2011年産品出來,只用了3年時間就成爲了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當然,後來華爲等一些公司很厲害,我們也花了很長時間在一步步地增強核心競爭力,一步步在提升。

三年前,我又用這套方式開始做汽車,這三年下來,3月底小米汽車剛剛發布,發布以後反響還不錯,用戶給了我們很大肯定,4分鍾預定了1萬台,27分鍾預定了5萬台。直到今天,22天過去了,預定鎖單大概要排隊6、7個月時間。造車非常艱難,但是今天的成績比我自己預計的好了3至5倍。

原因在于以前互聯網更多強調的是模式創新、用戶體驗創新、應用創新。這次我做車,充分吸取了14年前做手機的經驗和教訓,就是10倍投入,從核心技術入手,在重要的技術賽道裏都采用了全部自研,比如今年研發預算大概在2400億人民幣,所以是一系列技術創新,使小米汽車受到了大家的認可。

參加中國互聯網30年發展座談會,特別特別激動!因爲我們真的是互聯網造就的一代人,感謝時代,也感謝社會給我們這個機會!

1 阅读:29

有魚産經

簡介:最快的財經資訊 最新的市場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