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戰略中的華東野戰軍“七月分兵”

黨史博覽 2024-03-07 10:27:58

文/劉志青

1947年1月新成立的華東野戰軍部分指揮員合影,右起:譚震林、陳士榘、粟裕、唐亮、陳毅、鄧子恢、韋國清、丁秋生、葉飛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以主力一部向外線出擊,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與此前內線作戰大捷不斷相比,外線作戰顯得戰績平平。不僅當時指戰員有不滿情緒,而且至今史學界也頗有爭議。其實“七月分兵”是中共中央軍委不得已的決定,也是華東野戰軍的必然選擇。

從全局出發,中共中央軍委作出外線出擊決定

華東戰場是全國解放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對于策應其他戰場具有重要作用。山東戰場則是華東的主戰場,決定著整個華東戰局的勝負。因此,中共中央軍委關于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作戰方針,是基于全國和華東戰局整體考慮的。

自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將重兵集中到山東和陝北戰場後,聯結這兩個戰場的晉冀魯豫戰場兵力已有所減弱。中共中央軍委認爲,晉冀魯豫野戰軍可以適時外線出擊,從戰略上配合其他戰略區作戰。5月8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華東野戰軍,提出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南渡黃河,進擊冀魯豫、豫皖蘇,進而進擊中原的戰略計劃。同時,中共中央軍委要求華東野戰軍在6月10日前集結全力尋求與創造殲敵機會,並准備在6月10日以後配合劉鄧野戰軍大舉出擊。這是中共中央軍委首次提出華東野戰軍外線出擊的方針。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是華東野戰軍取得首殲國民黨軍王牌部隊的勝利。中共中央軍委認爲,孟良崮戰役對于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具有示範意義。

1947年5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華東局領導:“在現地區作戰,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夠用各個殲擊方法打破敵人進攻,取得決定勝利的。”這是中共中央軍委首次明確提出華東野戰軍仍然堅持內線作戰的方針。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也在檢討華東戰事,調整作戰部署。蔣介石起用日本戰犯岡村甯次爲顧問,多次召開軍事會議,提出“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方針。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範漢傑赴魯中前線統一指揮,重新編組進攻兵團。國民黨軍以三四個整編師重疊交互前進的戰法,擺成方陣,加配山地作戰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點囤了大批作戰物資。

6月25日,國民黨軍開始全力東犯。28日,國民黨軍進至沂源縣魯村、南麻、大張莊,蒙陰縣坡裏莊一線,妄圖迫使華東野戰軍在魯中山區狹窄地帶迎戰。由于當面之敵十分密集,無論是尋殲側翼之敵或直取中央之敵都缺乏條件。29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敵情變化,不僅提出華東野戰軍外線出擊方針,而且提出應三路分兵出擊。

華東野戰軍接到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後,決定立即執行外線出擊、三路分兵的指示。具體部署如下:(1)由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領第三縱隊、第八縱隊、第十縱隊,組成陳唐兵團,向魯西泰安縣大汶口方向挺進。(2)由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飛、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率領所部,組成葉陶兵團,越過臨蒙公路(臨沂至蒙陰),向魯南挺進。(3)華東野戰軍機關率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九縱隊、特種兵縱隊,集結在沂水縣悅莊公路兩側,各以少部兵力與東犯之敵接觸,主力待機出擊。6月30日,陳毅、粟裕、譚震林將上述部署計劃報告中共中央軍委,同時命令部隊于7月1日執行。這就是史稱的“七月分兵”的開始。

7月2日,中共中央軍委複電,認爲華東野戰軍“布置甚好”。中共中央軍委還指示:陳唐兵團“以越過萊蕪直打泰安及其南北之線爲宜。得手後收複肥城、東阿、平陰、甯陽、汶上、濟甯,與劉鄧直接聯系。而後並應准備出魯西,與劉鄧協同打隴海路,出淮河,展開新局面”。“必須在七天或十天內,以神速動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區,打開與劉鄧會師之道路。”

7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又電示華東野戰軍:“你們西進、南進之五個縱隊,應以攻占泰安至臨城全線盡殲該線之敵爲第一目標。勝利後再攻占該線以西各地。如行動迅捷可能達成目的,與劉鄧打成一片。”這兩個指示,已由令陳唐兵團策應晉冀魯豫野戰軍出擊,演變爲直接協同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七月分兵”,成爲華東野戰軍執行外線出擊任務的開始。

1947年9月7日至9日,華東野戰軍在菏澤以東之沙土集地區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七師,有力地配合了大別山地區劉鄧大軍的作戰行動。圖爲沙土集戰役之後,華東野戰軍挺進魯西南

外線部隊作戰英勇,但處境十分艱難

向魯西敵後出擊的陳唐兵團、向魯南敵後出擊的葉陶兵團,爲多殲敵人、掃除敵孤立據點、開辟新的戰場、調動魯中之敵回援、協同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展開了積極進攻。1947年7月7日,陳唐兵團第三縱隊、第八縱隊、第十縱隊向津浦鐵路(天津至浦口)萬德至大汶口段發起進攻。8日,攻克泰安縣。至7月10日,收複泰安縣界首、長清縣萬德(今屬濟南市)、泰安縣大汶口、平陰縣、肥成縣等地,共殲整編第七十三師第十五旅等部近800人。在此期間,葉陶兵團第一縱隊、第四縱隊全殲費縣守軍整編第五十九師第三十八旅6000余人、整編第七十七師第三十七旅大部。9日,第一縱隊收複峄縣棗莊(今屬棗莊市)、峄縣(今屬棗莊市)等城鎮,迫使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所部退守運河沿線。

接著,乘晉冀魯豫野戰軍由郓城縣向南猛烈擴大戰果之機,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四縱隊向鄒縣(今鄒城市)、滕縣(今滕州市)前進,逼近津浦鐵路。第十縱隊向甯陽縣攻擊,第三縱隊圍攻泗水縣,第八縱隊圍攻曲阜縣(今曲阜市),形成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夾運河東西呼應的態勢,嚴重威脅了敵人後方基地滋陽縣(今兖州市)、徐州市。

7月12日,蔣介石不得不改變東攻西守的作戰方針,國民黨軍企圖在魯中擊破華東野戰軍主力的計劃遂告破産。

在這一有利形勢下,華東野戰軍爲求陷敵于首尾不能相顧的境地,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命令:(1)陳唐兵團迅速圍攻濟甯縣、汶上縣,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攻金鄉縣、嘉祥縣間之敵。(2)葉陶兵團迅速攻克滕縣、鄒縣,此後轉兵北上配合內線各縱隊尋殲回援之敵,或配合陳唐兵團攻克滋陽縣。(3)在內線的四個縱隊,首先圍殲沂源縣南麻地區之整編第十一師,以策應外線部隊作戰。然後,內線、外線密切配合,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敵作戰,徹底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7月14日,葉陶兵團第一縱隊開始圍攻滕縣。戰鬥發起後,查明該城有整編第二十師師部率一個旅據守。幾經強攻,未克。17日,第四縱隊圍攻鄒縣,激戰一夜亦未克。7月18日,第四縱隊爲求集中兵力,停攻鄒縣,南下配合第一縱隊會攻滕縣。這時,由魯中回援之敵三個整編師已迫近,再戰不利。

20日,葉陶兵團撤出戰鬥,東返魯中。國民黨軍統帥部發覺後,即調動五個整編師進行圍攻,企圖將葉陶兵團殲滅于峄縣峄城(今屬棗莊市)、棗莊以東,沂河西岸之梁丘山地。24日,葉陶兵團進至棗莊以東地區,遭臨沂縣西犯之第七軍、整編第四十八師攔阻,又因連日暴雨,沂河水位陡漲,難以徒涉。華東野戰軍指揮部指示,折而向西,擬在滋陽縣、濟甯縣間與陳唐兵團會師,然後再挺進魯西南。除留下第四縱隊第十師、第一縱隊第一師第三團等部擔任掩護任務外,主力徹底輕裝,冒雨涉水西進。28日,留在魯南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乘隙渡過沂河。8月中旬,該部開抵諸城縣(今諸城市)以東地區休整。

7月15日晚,陳唐兵團第十縱隊對汶上縣之敵發起攻擊。因汶上水壕深而寬,架橋材料缺乏及火力組織較差,激戰兩天未克。17日晚,第三縱隊再次強攻,仍未成功。此時,東線西援之敵已到達滋陽縣、甯陽縣、泗水縣、曲阜縣境內。陳唐兵團遂停止對濟甯縣、汶上縣之敵的攻擊,主力移至運河以西之巨野縣、嘉祥縣境內。

7月25日,華東野戰軍指揮部電示陳唐兵團:葉陶兵團處境甚難,應星夜東進,全力策應。26日,陳唐兵團東進到濟甯縣、滋陽縣之間的泗河北岸地區,接應葉陶兵團。28日,葉陶兵團穿過津浦鐵路,強渡滕河。30日,該部先敵搶占戰家河連續突破三條沙河激流,奮力攻占大古村以北諸高地。31日,該部越過水闊四公裏水深至胸部的白馬河窪地。8月1日,葉陶兵團在陳唐兵團接應下,越過泗河,在濟甯縣附近與陳唐兵團勝利會師。2日,陳唐兵團、葉陶兵團激戰竟日,擊退由滋陽縣、濟甯縣東西對進之敵。3日,陳唐兵團、葉陶兵團越過運河,進入魯西南平原與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師。

內線部隊兵力有限,兩仗均成消耗戰

國民黨軍從魯中陸續抽兵西援後,留在魯中地區的尚有整編第十一師、整編第六十四師、整編第二十五師、整編第九師。

1947年7月15日,陳毅、粟裕、譚震林發出圍殲沂源縣南麻地區整編第十一師的作戰命令,以策應外線部隊作戰。

7月17日,華東野戰軍內線四個縱隊按預定部署分路開進。途中遇暴雨,行動受阻。國民黨守軍在優勢火力掩護下,依托密集地堡群,逐堡頑抗,反複爭奪,戰鬥異常激烈。因彈藥受潮失效甚多、攻堅器材准備不足,各縱隊傷亡較大。連日作戰,殲敵不多,進展不大,敵仍憑借南麻周圍高地頑抗,戰鬥呈僵持狀態。

7月21日晚,華東野戰軍擬再次組織進攻,但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五師、整編第六十四師已經突破阻援陣地,第八軍也由昌樂縣、濰縣(今屬濰坊市)進犯臨朐縣。爲爭取主動,華東野戰軍當晚撤出戰鬥,各縱隊分別轉移至臨朐縣西南及以南地區整頓。南麻戰役共斃傷俘整編第十一師6000余人,並斃傷前來增援的整編第二十五師、整編第六十四師5000余人。

當南麻戰役進行時,國民黨軍第八軍(欠第四十二師)及保安第一師等部,約九個團的兵力,向臨朐縣進犯,威脅華東野戰軍後方,策應南麻守軍作戰。24日上午,陳毅、粟裕、譚震林決定乘第八軍主力尚未全部到達臨朐、立足未穩之際,以內線四個縱隊求殲該敵于臨朐及其東北地區。各部接到命令後,下午分路開進,又遇傾盆大雨,山洪暴發。攻城部隊終因彈藥受潮、攻堅器材准備不足、協同動作不夠密切,未能突破城垣。阻援部隊由于兵力不足,三岔店東西一線阻援陣地被敵突破,難以爭取時間保障攻城部隊的安全。鑒于部隊十分疲勞、傷亡又大,同時受山洪暴發影響,物資前送及傷員後運等均極困難,華東野戰軍撤出戰鬥。臨朐戰役雖殲第八軍7000余人,但未達成預期的殲敵目的。30日晚,內線各縱隊分別向膠濟鐵路北及諸城縣地區轉移,爭取休整補充,以利再戰。

1975年6月,粟裕 (前排右三)與王豪 (前排右一)、陳堅 (前排右二)、楚青 (前排右四)等人在江蘇南通合影

組建西線兵團,加強外線作戰力量

1947年整個7月份,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的反攻和內線兵團的連續作戰,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的進攻行動,從戰略上調動和分散了敵人,打亂了敵人的戰略部署,基本上打破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減輕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破壞,也爲華東野戰軍而後轉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意義和作用是十分重大的。但是,“七月分兵”是在未經充分准備的情況下開始的,在具體戰役戰鬥的組織指揮上有較嚴重的輕敵急躁情緒,兵力使用比較分散,對雨季造成的困難估計不足。因此,只有7月上旬打得比較順手,中旬和下旬幾仗都沒有打好,未能達到預期的殲敵目的。

由于遭受挫折,華東野戰軍出現思想混亂。部分幹部戰士對已經開始的全國大反攻形勢産生懷疑,認爲“反攻是被迫的,是被敵人趕出了山東”。有的幹部戰士說:“反攻、反攻,丟掉山東!”更爲嚴重的是,部分指揮員對無後方條件下作戰缺乏信心。

粟裕認爲,自己作爲戰役指揮的主要負責人,對于“七月分兵”以來的作戰應負責任。8月4日,他引咎自責,主動向中共中央軍委、華東局作了檢討。他冷靜地分析道:“這一段的作戰,我們的行動目標是明確的,而敵人爲我們所迷惑,其行動卻很盲目;我們並沒有打敗仗,只是打了幾個消耗仗;我們達到了調動與扯散敵人的目的,打亂了敵人的部署;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實際上被打破了,這是戰略上的勝利。當前的關鍵是如何適應變化了的條件,在外線打好一兩個殲滅戰,以奪取戰場的主動權。”

兩天後,中共中央軍委複電:“華東各部雖有幾仗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敵人之巨大任務。”“幾仗未打好並不要緊,整個形勢仍是好的。請安心工作,鼓勵士氣,以利再戰。”

8月4日、5日,中共中央軍委連發四電,要求粟裕去魯西南統一指揮陳唐兵團第三縱隊、第八縱隊、第十縱隊,葉陶兵團第一縱隊、第四縱隊。中共中央軍委指出:“劉鄧南下作戰能否勝利,一半取決于陳唐、葉陶五個縱隊是否能起大作用。”

接到此電報後,粟裕聯系全國戰局領會中共中央軍委戰略意圖。他認爲,就戰略全局來看,解放軍已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戰略重心已由內線轉到外線,主戰場也由山東轉移到中原,華東野戰軍今後的主要作戰方向和指揮重心也將相應地轉到外線,轉到外線作戰的幾個縱隊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

爲了更好地完成中共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並考慮到“人事關系與指揮便利”,粟裕提出三點建議:(1)請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和他一同西去,以加強領導。(2)現在西線的五個縱隊,實力有所下降。爲進一步集中兵力,達成戰役上的優勢,增調第六縱隊到西線。(3)留在山東內線的第二縱隊、第七縱隊、第九縱隊,力量可以制敵,組成東線兵團,執行內線作戰任務,由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第九縱隊司令員許世友指揮。陳毅同意粟裕的建議,聯名上報中共中央軍委。

8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複電,同意陳毅和粟裕建議。8月11日,陳毅與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機關北渡黃河,進入惠民縣境。

重兵集結沙土集南北地區,完成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的布局

粟裕在西去魯西南的途中,一直在思考戰略配合劉鄧野戰軍的問題。1947年8月18日,他致電華東局、中共中央軍委,提出爲更有力地支援劉鄧野戰軍,西線兵團作戰地域應擴展到隴海鐵路(蘭州至連雲港)以南,破襲津浦鐵路,威脅徐州,並以運河西岸爲中心。

8月24日,毛澤東複電:“粟裕同志巧酉電意見極爲正確。西兵團作戰範圍,規定爲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毛澤東還指出:“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爲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七月減員較多,無損大局。希望你們盡速趕至魯西南,統一指揮西兵團各縱,配合當地地方兵團完成中央付給我華東軍的偉大任務。我相信你們必能完成此種任務。”

華東野戰軍主力出擊外線、離開根據地後,國民黨軍調集優勢兵力緊緊尾追,企圖與後方守軍相配合,殲滅華東野戰軍主力于立足未穩之際。因“七月分兵”後打的多爲消耗戰,國民黨軍産生錯覺,認爲華東野戰軍已經喪失戰鬥力。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大肆喧嚷:“山東共軍已潰不成軍,不堪再戰。”國民黨廣播電台甚至發布勸降書說:“魯西南共軍已陷入絕境,南有隴海路,東有津浦路,北面和西面有黃河,四面被圍,無路可走。”國民黨軍發動全面內戰後,在華東地區連遭解放軍打擊,行動一直很謹慎。但是現在驕傲起來,一個團也敢成一路尾追。國民黨軍在大雨、泥濘中追擊華東野戰軍一兩個月,也是疲勞不堪。表面上華東野戰軍活動範圍小了,實際上是敵人被殲滅的可能性增大了。基于上述分析,粟裕決心在魯西南地區打一個翻身仗。他設想了兩種作戰方案。

第一方案: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機關渡黃河後,與陳士榘、唐亮部會合,開個會,休息幾天,補充彈藥、物資,恢複部隊體力,再打第一仗。這樣,戰役部署可以周到一些,易于密切協同。但是,國民黨軍發現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縱隊渡黃河後,可能謹慎靠攏,或進入據點固守。這樣,不便圍殲敵人,不利于迅速打開魯西南局面。

第二方案: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機關渡過黃河後次日,由陳士榘、唐亮所部將敵人誘至渡黃河點以南三四十公裏之適當地區,集中三個縱隊,包圍敵整編第五十七師或整編第六十八師,另以一縱隊鉗制敵整編第五師(原第五軍)。陳毅和粟裕則急率第六縱隊、第十縱隊趕去參戰。這樣,可以出其不意,易于取勝,且能迅速打開魯西南局面,及時南下豫皖蘇配合劉鄧野戰軍。但是,戰前來不及開會,不便取得密切協同萬一打不好,對整個戰局不利。

粟裕將這兩個設想講出來後,陳毅認爲這一仗事關重大。他建議,爲慎重起見,可先征求陳士榘、唐亮、葉飛、陶勇的意見于是,粟裕立即發電征求他們的意見。

8月30日,陳毅、粟裕接到毛澤東署名的急電:“現在歐震、張淦、羅廣文、張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劉鄧壓迫甚緊劉鄧有不能在大別山立足之勢,務望嚴令陳唐積極殲敵,你們立即渡河,並以全力貫注配合劉鄧。”歐震,時任國民黨軍第三兵團司令官,駐山東省臨沂縣。張淦,時任國民黨軍第三兵團第三縱隊司令,駐魯中。羅廣文,時任國民黨軍整編第十師師長,駐隴海鐵路東線。張轸,時任國民黨軍武漢行轅前進指揮所主任,駐河南省郾城縣漯河鎮(今屬漯河市)。王敬久,時任國民黨軍第二兵團司令官,駐魯西南。夏威,時任國民黨軍第八綏靖區司令官,駐安徽省合肥縣(今屬合肥市)。

接到毛澤東電報後,陳毅和粟裕認爲應立即下定決心,采用第二方案,爭取早打至于協同問題,可在戰役發起之前力求周密組織,在戰役中再及時協調。于是,當即致電陳士榘、唐亮、葉飛、陶勇,要求他們執行第二方案。

8月30日,陳毅、粟裕下達了“西字第一號命令”:(1)第十縱隊,9月3日晚由壽張縣孫口、馬莊渡過黃河,9月4日晚完成對郓城之包圍而攻占之。(2)第六縱隊,9月3日晚在壽張縣張秋鎮(今屬陽谷縣)東南渡過黃河,9月4日晚進入梁山縣以南地區。(3)華東野戰軍機關,9月3日晚隨第十縱隊渡過黃河,擬于9月6日進至郓城西南15公裏之王家樓,與西線兵團主力會合。(4)第一縱隊、第三縱隊,8月31日自城武(今成武)縣、定陶縣地區北來,引誘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師、整編第五十七師、整編第八十四師等部北犯。(5)第四縱隊、第八縱隊及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尾敵向北,拊敵之後。(6)陳士榘、唐亮所部一個縱隊,9月4日晚進至巨野縣、郓城縣之間,以保障第十縱隊攻郓城之安全。(7)西線兵團主力,9月4日晚進至巨野縣龍堌集、菏澤市沙土集一線以北地區(今屬菏澤市牡丹區)集結。

9月3日晚,陳毅和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機關、第六縱隊、第十縱隊渡黃河。9月5日,在郓城縣及其附近集結,並與第一縱隊、第三縱隊會合。至此,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第六縱隊、第八縱隊、第十縱隊、特種兵縱隊及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均集結在沙土集南北地區,完成了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的戰役布局。

舉行沙土集戰役,實現重大轉折

此時,魯西南國民黨軍的部署是: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所轄之整編第六十八師、整編第五十五師(殘部)在菏澤市、鄄城縣境內。整編第八十四師在濟甯縣、巨野縣境內。整編第五師、整編第五十七師在單縣、曹縣境內。此外,整編第八十八師新編第二十一旅在定陶縣、曹縣境內,張岚峰殘部在成武縣境內,傘兵總隊進抵單縣,整編第二十師之一部進抵金鄉縣境內。

1947年9月初,在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三縱隊引誘下,國民黨軍開始北犯。國民黨軍以整編第五師爲中央,自巨野縣劉官莊、龍堌集一帶向北攻擊。整編第五十七師爲其左翼,整編第八十四師爲其右翼,其余各部協同配合。9月5日,整編第五師進至郓城縣雷家莊、隋官屯、王老虎一線。整編第五十七師第六十旅進至郓城縣徐垓、巨野縣耿家莊一線,第一一七旅在第六十旅之右側。整編第五十七師開進魯西南地區後,驕狂失慎,貿然與整編第五師拉大距離。鑒于整編第五十七師所處位置便于分割,其戰鬥力又比整編第五師弱,粟裕決心首先殲滅該敵。

粟裕和陳毅經過商量後,作出如下戰役部署:以第八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欠第十七師)擔任攻殲整編第五十七師之任務;以第四縱隊、第十縱隊、第十一縱隊、第六縱隊第十七師擔任阻擊整編第五師、整編第六十八師增援任務;以第一縱隊爲戰役預備隊。

上述戰役部署的特點是,西線兵團集中三個縱隊共八個師的兵力攻殲整編第五十七師,形成了四倍于敵的優勢。同時,考慮到在敵占區作戰,敵軍機動便利,易于集中,西線兵團用于阻擊、打援、鉗制的兵力超過用于主攻的兵力,以確保必勝,並爲下一步尋殲整編第五師一部做准備。

1947年9月7日,國民黨軍整編第五十七師積極北進,與整編第五師之間出現了20公裏的空隙。粟裕抓住時機,迅速向所部發出攻擊令:第一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向菏澤市沙土集、雙廟攻擊前進;第四縱隊、第八縱隊由南向北發起攻擊,實施南北夾擊。整編第五十七師發現西線兵團行動後,迅速向南撤退,龜縮于沙土集地區。

沙土集位于菏澤市東南地區,地形平坦。西線兵團指戰員在無隱蔽的開闊地上英勇奮戰,至9月7日晚,達成對整編第五十七師的合圍。9月8日晨,粟裕鑒于第三縱隊、第六縱隊、第八縱隊圍殲沙土集之敵已經夠用,便命令第一縱隊撤出戰鬥,向北轉移至鄄城縣劉莊、皇姑庵一帶;第四縱隊轉移至巨野縣龍堌集地區,一面監視警戒,一面准備下一步攻殲整編第五師一部。

9月8日晚6時,西線兵團對沙土集之敵發起總攻。經過半小時炮火准備,第三縱隊首先從北面突破沙土集圍寨,進入村內與敵展開巷戰。9日淩晨2時,第八縱隊從東南方向突入,第六縱隊從西北方向突入。在三個縱隊逐步縮小合圍圈的情況下,敵人數次反撲及企圖突圍,均被擊退。整編第五十七師中將師長段霖茂率100余人化裝逃跑,出圍寨沒多遠即被俘虜。在政治攻勢下,被圍困的敵軍紛紛放下武器投降。至9日淩晨3時攻殲整編第五十七師之戰勝利結束。

在沙土集戰役中,西線兵團以傷亡230余人的代價,全殲整編第五十七師師部及其所轄兩個旅,並給援敵以相當大的殺傷。此役共斃傷國民黨軍2000余人,生俘師長段霖茂以下7500余人,繳獲榴彈炮、山炮等20余門,機槍數百挺,以及其他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9月11日,中共中央致電華東野戰軍“沙土集殲滅五十七師全部之大勝利,對于整個南線戰局之發展有極大意義。”

1947年7月至9月,是全國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毛澤東指出:人民解放軍由內線轉入外線作戰,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在這一偉大轉變中,華東野戰軍繼宿北戰役、魯南大捷後,以沙土集戰役的勝利實現了第二次轉折。相對于偉大的戰略轉折,華東野戰軍在“七月分兵”後遭受的損失微不足道。

本文爲《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

5 阅读:746
评论列表
  • yxy 3
    2024-05-25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