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朱標家族來說,最大的不幸莫過于朱雄英早逝

人文之光 2024-04-30 14:19:08

相信很多朋友對于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並不陌生。這場明朝初年的叛亂戰爭改變了明朝的皇位傳承世系。當然,勝利者朱棣其實很大程度是基于僥幸因素,而所謂的僥幸,很大程度在于建文帝的神助攻——如果不是建文帝胡亂指揮以及胡亂決策,朱棣單靠一個藩鎮的力量,壓根不具備翻盤的可能性。當然當時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也是抱著死裏求生甚至必死的決心。其實當時不論是從軍力還是財力角度來看,朱棣主觀上都不具備獲勝的可能性。

朱棣的勝利,除了意味著建文朝廷被推翻之外,也意味著建文帝的後代、兄弟以及母親都遭遇到了朱棣的迫害,而朱標的子孫,或者失蹤(比如建文帝),或者被長期囚禁,因此朱標的後人很難繁衍起來。到了大約是明朝弘治帝在位時期,朱標這一脈最後的男丁過世,沒留下後人,從此,朱標這一脈絕嗣了。

因此說建文帝的失敗,危害的並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他整個父親的這一脈人丁。當然從某個角度來說,如果朱雄英沒有英年早逝,或許,明朝的皇位傳承就不會改變,朱標的後人的命運也不會和我們這個時空這樣,有如此淒慘的局面。

1、朱雄英的身世

後世提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往往是這樣的觀念:即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過世以後,朱元璋冊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爲皇位繼承人。于是在朱元璋去世以後,朱允炆得以登基稱帝。當然這個說法沒錯,但是很多人卻並不清楚:朱允炆的這個太子的嫡長子身份,是順位繼承來的。

在華夏古代奉行嫡長子繼承制,當然嫡長子的身份其實是動態的。比如原本的嫡長子去世了,那麽,嫡次子就可以順位繼承成爲新的嫡長子。因此,曆史上很多嫡長子,其實是撿漏嫡長子。

朱雄英出生的時候,朱標已經是明朝的太子。因此朱雄英出生的時候,毫無懸念被朱元璋視爲明朝的第三代皇帝。可惜朱雄英大約活到七八歲的光景,就去世了——當然在古代,由于醫療水平有限,所以,皇家子孫夭折不屬于罕見現象,所以諸位也不要陰謀論。朱雄英去世以後,朱允炆在之後得以順位成爲了朱標新的嫡長子。

2、如果朱雄英還在

我們假設在另一個宇宙裏,朱雄英沒有夭折,而是活到當時的平均年紀,那麽,可想而知,曆史會發生改變。

很多人受後來的文藝作品影響,認爲朱棣一開始就要造反。但是,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有過制度設計:畢竟朱元璋也知道前朝有過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所以藩王單獨的實力不大,單一的藩王造反,是肯定打不過朝廷武裝的。其實朱元璋時代的明朝藩王本身類似唐朝的節度使。中唐時期,哪怕節度使和唐廷有過近百年的沖突,但是單獨幾個節度使,也遠不是唐廷的對手。因此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在明朝邊塞設立藩王。當然這個制度其實如果不是因爲建文帝胡搞,也是非常有利于明朝國防的。

建文帝上台以後,迫不及待迫害藩王。很多無辜的藩王遭到建文帝殺戮。而此時建文帝登基還不到一年。所以朱棣在這個背景下,才決定豪賭:橫豎都是一死,不如轟轟烈烈一把。其實從實力來看,當時朱棣毫無勝算可言。

因此我們假設:朱雄英如果登基的話,未必會選擇無辜殺戮藩王。而對于朱棣來說,如果皇帝不逼迫自己面臨生死選擇,他也得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問題:造反成功的概率接近于0,一旦失敗了,自己死路一條。但如果繼續當藩王,依舊有著僅次于皇帝的榮華富貴。所以朱棣在這個情況下造反,就屬于腦子抽風了。

因此,朱雄英如果做了皇帝,明朝的各大藩王會依舊各守其職。朱標的世系也會傳承下去。

1 阅读:708
评论列表
  • 2024-05-31 13:15

    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些都是江南士族的謀劃。朱元璋只是個農民,士族怕了,想要個聽話的皇帝!呂氏母子,就很聽話。而且,建國初期,國家跟本沒能力與士族鬥。朱元璋恨貪官,就不恨士族了。可曆史就好像沒有士族一樣。而明亡與士族

  • 2024-05-29 14:07

    馬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