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

人文之光 2024-05-16 12:38:48

在我國古代,有“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那麽,這個說法的依據是什麽?是否有科學依據?

1、後代代替

其實個人覺得,古人和現代人在“計量”方面,其實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差異。比如魏晉南北朝那會兒,有個叫莫愁的女子,她處于“十五嫁爲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即15歲結婚,16歲生孩子。

其實詩歌裏描述的情況在當時屬于常態,但是在現在卻不適用。

在當下,15歲大約還在上初中,16歲則剛剛初中畢業,距離結婚是很遙遠的事情。甚至今年1月左右,山東某地也的確有初二學生辦婚姻,被相關單位介入的例子。

並且古人講究三十而立,但是在當代,三十多歲依舊沒結婚的男男女女比比皆是。

而70歲在中國古代,也被視爲壽命的極限部分。古人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七十歲也因此被叫做古稀之年。但是在當下,活到90歲的老人也都比比皆是。

所以,關于“人過七十不上墳”的說法,需要結合古代的環境來看。

在古代,上墳的意義在于祭奠祖先。因爲至少在商周時期,華夏先民就有祖先崇拜的傳統。比如殷商熱衷殺人祭祖,西周更是把祭祖寫進了禮法裏面。而祭祖的傳統也從商周時代綿延到21世紀的當下。

而古人認爲,如果到了70歲這樣罕見的年紀,上墳這樣的事情,其實就應該讓後輩去從事了。畢竟,70歲的人也算是“老祖宗”了。上墳還得老祖宗親自去的話,未免顯得後輩無能。所以,人過七十也就不要上墳。

2、健康因素

其實古代人和現代人相比,之所以古人壽命相對短,是因爲古代的營養水平和醫療條件都不如當下。小編以前讀一些中醫學方面的讀物的時候,看到有的古代藥方,甚至把粳米也是爲藥材——因爲古人營養不良居多,所以古代藥方很多內容側重補充營養。當然現代人面臨的是營養過剩問題。甚至現代社會的藍領,生活條件都要比古代一般的地主好太多。

所以這個背景下,古代70歲的老人的身體素養也普遍不如當代老人,所以上墳這一路鞍馬勞頓,對老人的健康也是一種傷害。因此古代就有人過70不上墳的說法。

此外,這還涉及心理問題。人到老年的時候,往往會面臨各種病態。而上墳更容易有一種觸景生情的感覺。這種負面情緒對于本來就容易有老年抑郁症的群體來說無疑是更不利的。所以,爲了避免老年人會有胡思亂想的想法,也不能讓老年人在70歲以後去上墳。

畢竟,抑郁症一旦嚴重,真的可能要命。

3、玄學因素

此外,關于上墳,也有玄學因素。古人認爲墓地陰氣大,甚至存在幽靈。而老年人因爲陽氣弱,所以容易被幽靈纏住,出現中邪甚至生命危險。俗稱“被鬼抓住了”。當然,從科學視角來看,這些當然沒有依據。但是古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出于避免老人在70歲以後遇到鬼魅的想法,也不會主張人過了70歲以後,再去上墳。

所以綜合來看,人過七十不上墳,有科學成分,也有玄學成分。在當代,如果到了70歲,也的確不大適合繼續上墳了——畢竟,即便不考慮鞍馬勞頓這些內容,單就從觸景生情這點考慮,就不要讓老人去上墳了。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