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小霸,揭開亂世爭雄的序幕,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

今夜讀青史 2024-03-15 18:44:03

記得有一部鄭少秋和江華主演的香港電影《楚漢驕雄》,有這樣一個片段:項羽入鹹陽之後,想用霸王的稱號,他的軍師範增進行勸阻,說了一句話:“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

當時聽了,以爲是說稱霸的人都活不長久,最多三五年就去世的意思。近來讀《史記》,又覺著說的好像是春秋五霸,可三小霸是誰呢?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春秋五霸之前的鄭莊公、齊僖公和楚武王。

首先說一個問題:何爲霸?

所謂“霸”者,原是“伯”字,又稱爲州伯或者方伯,即各諸侯之長。方伯的職責是召集諸侯、朝拜天子。由于讀音相似,“伯”慢慢轉變爲“霸”。

那麽,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諸侯稱霸的呢?

有人會說:春秋首霸齊桓公,上過初中的都知道!

其實,非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之後,爲了穩固統治,【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成康時期,周王室就是天下共主,其滅商的余威尚在,不需要另一個霸主存在。

而受封的各諸侯剛剛立國,都在忙于彈壓境內反動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也無暇相互爭鬥。

自懿王之後,周朝國政漸廢,飽受壓制的西方戎族開始入侵,一度兵臨鎬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在骊山腳下,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周王室遷都洛邑,丟掉陝西大片故土,僅剩洛陽一隅之地,方圓只有600余裏,其實力只相當于一個中等諸侯國,再也無法掌控整個國家。

各諸侯國失去了王室力量的束縛,彼此之間相互兼並,爭霸由此開始。

一、天下諸侯,莫非鄭黨

第一個崛起的霸主,便是鄭國的莊公。

鄭國並非開國諸侯,而是由周宣王賜封其弟姬友的封國,原在鄭地(即今陝西省華縣東),後遷移到洛邑(即今河南省洛陽)以東地區。

鄭國首任君主鄭桓公隨同幽王一起被犬戎殺死,其子鄭武公聯合晉、秦、衛等國擊敗犬戎,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任命爲卿士,總管周王朝政。

鄭國武公、莊公之時,經常利用自己職務之便,假借王命征伐兼並周圍小國,勢力日益強大,引起周平王的猜疑。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鄭莊公的卿士之職。鄭莊公十分不滿,離職罷工,不再入朝觐見周王。

同年秋天,周桓王爲了維護王室尊嚴,親率王師討伐鄭國,並調集虢、衛、陳、蔡四國大軍以助聲勢。

結果,周王聯軍在繻葛(即今河南省長葛市北)被鄭國一擊而潰,周桓王身負箭傷,狼狽撤退。

周王室的威信再一次遭遇毀滅性的打擊,而鄭國也因此威名遠播四海。

第二年,齊國受到北戎攻擊,向鄭國求援。鄭莊公派兵救齊,大敗北戎,斬首三百,擒獲敵軍主帥。

鄭莊公當政期間,充分利用自己王室重臣的身份,借周天子名義征伐異己,同時采用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借助齊、魯等強國的力量,壓制周圍小國,與衛、宋、蔡、陳等國多次進行爭鬥,勝多敗少,使鄭國稱霸河洛地區。

時人稱之:【天下諸侯,莫非鄭黨】。

二、父子相繼,莊僖小霸

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非同一般。

周成王時,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被周王賜予征伐特權,因此齊國能夠名正言順地討伐周邊小國。

齊國背靠東海,有魚鹽之利,齊莊公在位64年,延用姜太公“因俗簡政”的治國方略,使齊國的政局平穩,國力不斷增強。

公元前731年,齊莊公去世,他的兒子僖公繼位,打出尊王攘亂的旗幟,追求霸主之位。

首先,他與鄭國和魯國結盟,將當時最強的兩個諸侯國拉入自己的朋友圈。

然後,他又作爲中間人,促使宋殇公、衛宣公與鄭莊公在瓦屋(在今河南溫縣西北)結盟,以消解宋、衛、陳、蔡聯軍圍攻鄭國都城東門的仇怨,贏得了中原各國的尊敬。

公元前713年,因宋殇公對周天子不敬,齊僖公聯合鄭、魯討伐宋國。同一年,因郕、許國違抗攻打宋國的命令,齊僖公又與鄭莊公、魯隱公一起攻滅郕、許二國。

公元前710年,宋國太宰華督殺死宋殇公,另立新君。同一年,齊僖公與魯桓公、陳桓公、鄭莊公在稷地(即今河南商丘市)聚會,謀劃平定宋國的內亂,但並未付諸實際行動。

公元前706年,北戎襲擊齊國,各諸侯派兵相援,聯合大敗戎軍,活捉敵軍首領。

其後數年,鄭國先後與魯國和宋國交惡,中原各國重又陷入混戰之中。

齊國作爲東方大國,先聯鄭敗魯,又與宋、衛、蔡、陳等國一起攻入鄭國國都。

齊僖公是一個外交達人,他在位期間縱橫捭阖,多次主持與鄭、魯、宋、衛、陳等國的會盟,平定宋、衛、許、鄭等國爭端,使齊國的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爲後續齊國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稱雄江漢,自立爲王

楚國自稱是祝融之後,在商朝末年投奔周文王,成爲周朝的火師,侍奉文、武兩代周王。

周成王封熊繹爲子爵,賜以丹陽之地,方圓50裏,楚國始建。

楚國的爵位低微,不受周王室重視,也被中原各國視爲蠻夷,周昭王三次南征,楚國屢受欺淩,直到熊通繼位,情形才有了轉變。

公元前741年,熊通殺死侄子,自立爲君,並立志北上,逐鹿中原。

他很快就穩定了國內政局,然後揮師東進,滅掉宿敵權國,設置爲縣,任命叔叔鬥缗爲權縣的執政長官。

這是中國第一次將“縣”作爲一級獨立的行政單位,比秦始皇施行郡縣制還早了500多年。

公元前706年,熊通率兵渡過漢水,出兵伐隨。

隨國是“漢陽諸姬”之首,也是周朝分封鎮守南疆,遏制楚國等蠻夷之國向北擴張的重要諸侯國。

熊通原本想示弱以引誘隨國出兵,卻被隨國大夫季梁看破,功虧一篑,只好退兵。臨走前,熊通讓隨國君主替他傳話,以武力要挾周天子提高楚國的爵位。

結果可想而知,周天子很自然地拒絕了!

熊通聞言大怒,當即自稱爲王。自此,天下就有了兩個王,周王室的宗主地位一去再也不複返了。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第二次伐隨,在速杞(在今湖北省應山西南)大敗隨軍,但自認暫時還無力占領隨國,便簽訂盟約而去。

然後,楚國轉變攻略方向,先與巴國聯合攻滅鄧國,後又接連打敗鄖、絞、羅、州、蓼等國,威震江漢。

公元前690年,周天子召見隨侯。楚武王認爲隨國背叛自己,第三次出兵伐隨,結果病死進軍途中。

楚武王鐵血治國,三次領兵伐隨,征服江漢諸國,使楚國疆域大大擴展,逐漸成爲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他自立爲王,開了周朝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

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崛起,雖然其影響力遠不足與齊桓公、晉文公相提並論,但各自稱雄一方,春秋三小霸之名,也是實至名歸!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