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感讓孩子主動學習,3個方法快速獲得學習內驅力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4-26 16:51:46

2個孩子在打球,一個孩子10個球進了9個,媽媽卻不高興,問他:“那個球爲什麽沒進。”

另一個孩子10個球進5個,媽媽卻拼命鼓掌,因爲之前10個球只能進2個。最後很有成就感的是進5個球的孩子,失落的是進了9個球的孩子。

我們看不到孩子的收獲,只爲孩子沒有得到的遺憾。

埃裏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到:學齡期6—12歲的孩子正處于勤奮對自卑的沖突時期,如果他們能通過努力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他們就會形成自卑感。

追求成就感是人類的天性也是需求,成就感能讓我們感知自己的力量和價值,覺得“我能行”,對孩子的成長而言,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成就感,這3點要注意。

一、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逃不開的噩夢。

《小舍得》裏面活潑開朗的夏歡歡,因爲經常被和成績優異的米桃比較,變得越來越暴躁,越來越討厭學習,甚至離家出走。

所謂沒有比較也沒有傷害,比較容易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的優缺點也不盡相同,盲目比較只會加深親子誤會,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和不足,給予鼓勵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才是好的方式。

二、鼓勵孩子時表達具體

鼓勵孩子1:考的不錯;

鼓勵孩子2:這次語文作文寫得很有感情,默寫也全部對了,很不錯喔。

1和2都是在鼓勵孩子,但第2種鼓勵方式明顯優于方式1,方式一只看到了結果,而方式二不僅看到了結果,更看到了過程,同時還把孩子好的行爲得以強化。作文得益于自己堅持閱讀,默寫是因爲自己不斷默寫的結果,是孩子努力的結果。

不管是鼓勵還是批評,我們和孩子溝通時,都要避免評價,盡量描述具體事實,鼓勵時強化情感,批評時對事不對人。

3種非常好用的鼓勵式語言:

1、描述式:我看到……【描述具體行爲】

2、欣賞式:謝謝你……【做了什麽事情】

3、賦能式:我相信……【我對你有信心,我信任你】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鼓勵努力而非天賦,不要做不切實際的賦能,否則容易讓孩子又更大的壓力,反而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三、學會放手

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和能力,我們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發展空間,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感知自我力量。讓孩子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掌握時間。

如果什麽都是父母安排,父母代辦,孩子永遠體會不會運用自己能力的成就感。

6-12歲的孩子,父母牽著走,12歲-18歲的孩子,父母陪著走。

父母適當的提供幫助,但更多的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感。

孩子願意做一件事,除了好奇心、責任感等,往往更由于以前有過良好的體驗。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往往更需要找到學習上的成就感,更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幫助,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真心實意的表達出來是很多家長需要學會的。

0 阅读:70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