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還是欺淩,家長怎麽分清楚?孩子被欺負會跟家長說嗎?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4-30 11:45:59

昨天收到幼兒園的一封“防xing侵”的致家長書,現在“三防”的安全問題,大家也是越來越重視了。這三防包括:防xing侵,防拐賣,防欺淩。但是校園欺淩的事情還是頻頻出現。

不妨問問一下自己,如果要你在孩子平安長大和考高分之間選一個,你會怎麽選?

在誠實的統計一下,在孩子的“三防”安全問題上自己投入過多少錢、時間和資源,在孩子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上投入過多少?

更讓人無奈的是,學知識的途徑很多,但怎麽處理“三防”,家長自己也不知道怎麽辦,就像我們小時候不管經曆與否,都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怎麽讓孩子建立有效的自我保護機制?我們的叮囑真的有用嗎?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家長自己也是一片空白。

什麽是沖突?什麽是欺淩?

很多家長對欺淩認知不足,都習慣用“欺負”這個詞。

“我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該怎麽辦?“

欺負”這個詞太溫和了。家長分不清沖突還是欺負,就容易處理不當。

什麽是沖突?

2個孩子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因爲一個玩具或者遊戲發生了爭吵,說不清誰先動的手,完了你家孩子沒搞得贏,哭著回來找你告狀。這個是欺淩嗎?不是,這個是沖突。

什麽是欺淩?

欺淩就是不管是在學校還是上學途中,或者小區內,同學或者老師或者校外人員單次或者多次蓄意用語言、肢體、器械、網絡等,對孩子的身體、人格、財産造成傷害,孤立、誹謗和傳播隱私等行爲,都算做欺淩。

簡單好理解一點,就是有那麽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每次一看到你家孩子就打他罵他,讓孩子身心都受傷。

孩子被欺淩會告訴你嗎?

很多家長信誓旦旦,他在外面被欺負了肯定會跟我們說,又不傻。而且就算他不說,身上受傷了我也能看見。

但是不是每次欺淩身體上都有傷痕,而且小學階段大約有80%受欺淩後不會跟父母說,越往上這比例越高。

爲什麽孩子被欺淩了不和家長說呢?原因可能五花八門。

1、被威脅了,霸淩者會跟孩子說:“你要是敢跟老師和家長說,我見你一次收拾你一次。”

2、怕家長罵,很多家長跟孩子說:“在學校要聽話,不要惹事,別跟同學發生矛盾……”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孩子被人欺淩時,會覺得自己犯錯了,不敢跟家長說。

3、家長不重視,有些孩子鼓起勇氣跟家長說了,但是家長卻不在意,這多大點事,你打回去不就完了,你專心學習就行,不要理他……孩子說過後,並沒有得到有效幫助和家長的重視,孩子就不會再跟家長說了。

4、老師錯誤引導,很多老師會覺得這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她會跟孩子說:“回去不要跟爸媽說”。要知道孩子對老師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

5、怕家長擔心,有些孩子特別懂事,自己被欺負了,怕增加父母的麻煩事,主動自己就承受了。

6、不知道對錯,霸淩者總會有各種欺淩人的理由,比如你太胖了、學習太差了,很多孩子分不清對錯,覺得是自己不好。

你覺得“被欺負了”一定告訴你的孩子,真的不一定會告訴你。

作爲一名合格的監護人,我們不能草木皆兵,孩子一說被欺負,我們就像一個戰鬥公雞一樣坐立不安,找老師、找家長、找學校……有時候不恰當的處理方法,不僅沒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要學會客觀合理的分辨孩子經曆的是不是欺淩。

欺淩有2個關鍵因素:1、不是偶發行爲,而是多次行爲;2、孩子因對方多次的行爲,感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

我們不判斷對方是否故意,只判斷行爲和孩子是否受傷,一個人不懂法,但打傷了或者SHA了人,就沒罪了嗎?沖突可以原諒,甚至自己的孩子可能也有錯,但欺淩幾乎是不能夠原諒的,必要的時候還要做心理治療,和孩子一起戰勝欺淩。

欺淩就和家暴一樣,只有第一次和無數次。

0 阅读:0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