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脈糟糕的表現,並不意味著朱標不死,他一脈一定會做的更好

宋安之 2024-03-30 22:26:05

明成祖朱棣已經做的很好了,爲何還有很多人遺憾朱標沒死該多好?

主要原因在于朱棣做的再好,也並非是朱標那樣的寬仁之主,他這個人跟父親朱元璋一般,是以重典治國,對大臣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殘暴。

而且他的子孫後代,除了兒子朱高熾和孫子朱瞻基共創的“仁宣之治”,是有所成績,還有力挽狂瀾之主明代宗朱祁钰和一定程度上中興的明孝宗朱祐樘。

其他則是爛的各有特色,像明朝在位時間第一長的萬曆帝,在位48年,中後期便開始怠政,不好好治理國家,埋下亡國之禍根,死後短短24年明朝便亡國。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嘉靖帝,在位45年,在位前期還好,除了奇葩的大禮議,整體是勵精圖治,但沒堅持多長時間,便開始怠政起來,是沒事躲在後宮修道煉丹啥的,最後很可能是因爲長期服所謂的仙丹,慢性中毒而亡。

因此對比以後,大家會覺得朱標寬仁,朱棣殘暴不說,他那一脈也是奇葩頻出,朱標那一脈再如何,總不可能比他們還爛吧?

但我們得搞清楚兩個人的定位,朱標不是一個叛逆的人,他是一個完美的繼承者。朱棣則是一個叛逆者,他這個人不甘心于守成,是有著自己的一番雄心壯志的。

再搞清楚一件事,開國皇帝定下的制度是祖制,正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變,後代皇帝修修補補就不錯了。想改革,想改變開國皇帝定下的制度,那是難之又難,因爲既得利益集團不會答應啊,所以曆朝曆代無論哪一朝,改革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要麽不好開始,要麽開始了半途而廢,能改革成功的還是少之又少。

視線再回到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說白了就是消極的鎖國主義,而且還是采取的朝貢貿易制度。同時他還認爲“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對于疆域大小並不看重,因此開國初期北伐失利以後,便安于現狀,不再想著繼續開疆拓土。

其中朝貢貿易,埋下了與北方蒙古諸部長達二百多年的紛爭萌芽,因爲這種制度下,想要與明朝進行貿易,就要成爲明朝的屬國,再簡單來說,就是得向明朝稱臣,而且稱臣也罷了,還限制特別多。

這樣一來,蒙古諸部肯定不樂意啊,你把元朝給滅了,把我們趕回蒙古老家,我們認了,現在還要我們給你稱臣裝孫子不說,而且限制那麽多,那我還不如直接去搶,這點可以參考瓦剌也先侵擾明朝邊境,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所以有明一代,北方邊境就沒有過長期太平過,經常是時不時被侵擾。

朱元璋還留下弊端明顯的藩王制度,並且在北方邊境采取的是“塞王守邊”模式,繼承人大孫子朱允炆上位以後,直接是如同殺藩、廢藩一般,將幾位叔叔廢爲庶人,還有流放,根本不念及叔侄之情,更是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這是直接掀桌子了,而且不是先難後易,反而是先易後難,讓朱棣造反有了准備時間,結果是削藩削的把自己皇位給削了。

朱棣登基以後,對于藩王問題,也是頭疼,畢竟是開國皇帝定下的祖制,所以是隱性削藩,剝奪藩王兵權,不再讓藩王承擔供衛中央朝廷的責任,只保留藩王的經濟特權,使得藩王如同被囚禁的高級動物,並且成爲只拿好處不辦事的畸形群體。

同時朱棣還取消“塞王守邊”模式,也沒有選擇“武將守邊”的模式,避免出現尾大不掉之勢,直接遷都北京,以天子坐鎮邊境,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朱棣之後一直開疆拓土,使得北京不是邊境城市,更是想要以遼闊的疆域,來打破朝貢貿易的限制。

只是可惜的是,朱棣的野心太大,想要一代人幹成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結果搞得國家處于崩潰邊緣,加上繼承者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又是明太祖朱元璋消極鎖國主義的繼承者,繼位開始就收縮疆域,之後的皇帝更是不用說,依舊是消極鎖國主義的繼承者。

結果是明朝的巅峰疆域只維持了朱棣一朝,朱棣一死,疆域便縮水,等到土木堡之變元氣大傷以後,建立世界性帝國的夢想更是破碎,等于是前功盡棄。

這一切如果換成朱標繼位呢?

我覺得並不會好到哪裏去,因爲朱標是一位完美繼承者,可以說是典型的乖孩子,他會對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發出挑戰嗎,我看不見得。

朱棣還敢通過大規模開疆拓土,試圖打破朝貢貿易的限制,還敢通過隱性削藩,將藩王的威脅降至最低,並且取消“塞王守邊”,以天子守邊來取而代之。

藩王的威脅,朱標畢竟是嫡長子,並且威望足夠高,可以來一招“杯酒釋兵權”,跟弟弟們喝喝酒敘敘舊,就把藩王兵權給剝奪了,但是他總不能違背父親朱元璋留下的祖制,總不能卸磨殺驢吧,藩王的經濟特權總不能也剝奪了吧?

隨之而來的是“塞王守邊”模式,該如何填補?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一直心儀的遷都之地是西安,而不是北京,而遷都西安,很明顯解決不了邊境問題,雖然比在南京強,但真比不上北京。

因爲自秦朝開始,曆朝曆代的北方邊患,是一個動態的移動過程,是從西北慢慢移向東北,到了明朝的時候,主要的北方邊患是北方草原的蒙古諸部和東北的女真,這種情況下,北京的這個位置自然最佳,即使之後明朝滅亡,也不是從外部被攻破,而是亡于內部李自成進軍北京。

所以朱標遷都西安以後,很可能會在北京及其周圍采取“武將守邊”模式,那樣很容易造成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到時候又是一大麻煩。

誠然以朱標的寬仁,肯定會打造一個君臣相知,一派其樂融融的盛世,但肯定不會大規模開疆拓土。

沒有足夠大的疆域,就等于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空間,要知道藍玉北伐雖然將北元打的名存實亡,但蒙古諸部依舊是虎視眈眈,不時想要南下恢複元朝全盛之天下,即使沒有這樣的野心,但草原封閉的環境下,無法自給自足,肯定要與明朝貿易,而屈辱性的朝貢貿易,不一定可以接受,到時候肯定還要再起戰端。

朱標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他不死班底也不會被清洗,繼位以後有人才濟濟的文臣武將輔佐,北方邊患還不至于對明朝造成太大影響,但是他之後呢?

他之後如果出一位漢武帝式的人物,說不定可以解決北方邊患,但是這種幾率很小很小,更何況即使是漢武帝,晚年也因爲常年對外用兵,導致西漢衰落。

如果連一位漢武帝式的人物都出不了,遷都西安以後,又沒有大的戰略縱深,再出現一位宋徽宗式的人物,恐怕比土木堡之變還要慘,到時候統治體系被連根端了,即使有于謙和明代宗力挽狂瀾式人物,也是連發揮的空間都沒有,國家便亡了。

而朱棣一脈雖然不爭氣,但好歹有著大的戰略縱深,有家可敗,而且再不濟,也是維持了二百多年,朱標一脈呢,沒有大的戰略縱深,沒有家可敗,即使寬仁,但是家底不厚,後面再出現武力不振情況,很容易是下一個只有167年的北宋,或許連北宋都不如。

什麽是以史爲鑒呢?

曆史就是這樣,雖然沒有如果,但是可以通過已經發生的曆史,再對比推測另一個方向,結合曆史人物的性格特點,來深化分析,而分析以後,會發現,很多曆史遺憾,其實並不能說是遺憾,因爲真是某某人繼位,也不一定會更好,只是沒有發生,加之已經發生的曆史太糟糕,所以令人期待,自然不知不覺中潛意識認爲如果發生了,肯定會更好罷了。

謝謝觀看,我叫宋安之,換個角度看曆史,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