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爺殿:溫州古鳌頭地方民衆精神守護神!

熱愛光明人家 2024-03-29 11:59:37

浙江鳌江民俗:古鳌頭地方民衆之精神守護神楊爺殿

2024-03-25

楊府爺又稱“楊老爺”“楊府上聖”,是浙南溫州一帶最有影響的地方神。如今溫州市區,有“楊府山”“楊府路”,溫州下屬各縣還有多條“楊府”命名的地名,如平陽縣鳌江鎮的“楊府殿”、樂清市樂成鎮“楊府路”,龍灣區龍水鎮“楊府路”,蒼南縣雲岩鄉“楊府廟”等。楊府爺的神廟幾乎遍布溫州市所轄的每一個鄉鎮。

楊府爺作爲溫州地區居民普遍認同的地方神之一,平陽人尊稱爲“楊老爺”,其在民衆尤其是沿海地區漁民、海泊商人中的信仰有著普遍性和特殊性。迨至今日,這種信仰已延續發展成爲民衆的一種情愫,世代連綿不絕。鳌江楊爺殿,舊名舻艚頭海神廟,因祭祀楊府真君而得名,位于古鳌十字街頭,與娘娘宮毗鄰(即原鳌江小學原址)。

舊時鳌江楊爺殿,是平陽縣最大的楊府廟,它不但構築巨觀,且地處鬧市,輻射廣遠,鳌江是爲當時鳌江流域文化經濟中心。在清嘉慶年間平陽學者鮑台《一粟軒詩文集·募修海神廟序》中說:“昆嶺以南,橫江之濱,爲古鳌頭地,舊分上、中、下三埠,于中埠建海神廟一、聖姥宮一,居民估客以時禱賽其中。廟貌巍峨,宮與之埒,層栾浮柱,翎翔榱翚,粲與雲齊,洵巨觀也。”民國《平陽縣志·神祀》中載:“楊府廟,一在古鳌頭,一在二十六都鯨頭,他處多有,不悉載。”而那時南港(現蒼南)鯨頭楊府廟尚落在山上,其建築規模及影響力遠遠不及鳌江楊府殿,民國《平陽縣志》把鳌江之廟列爲首是有道理的。

有人認爲,楊府爺爲北宋楊家將中的楊六郎。也有人認爲,楊府爺生前爲唐朝楊公精義。據民國《平陽縣志·神教志》記載:“神姓楊名精義,唐時人,子十人,三登仕籍,七子偕隱修煉于瑞安之陶山,拔宅飛升,事聞,三子皆挂冠歸尋,亦仙去。”1985年,在瑞安碧山龜岩村,發掘出一塊殘碑。這塊殘碑是清光緒四年(1878)庠生陳見龍等人重立的,有如下文字:“翁姓楊諱精義,居安固縣廿八都。苌芬西村人也。……子十人,名國正、國天、國心、國順、國猛、國勇、國剛、國強、國龍、國鳳……子孫共五十二人。至己巳年翁得中二甲進士,丁醜年官封都督大元帥,……翁至六十五歲,辭職告歸,……翁壽一百零八歲,一旦拔宅飛升,榮登天府。翁自逝世致精光不散,道義常昭,由是靈著海澨,祈禱鹹應……”

民國《平陽縣志》的記載與瑞安石碑的記載基本一致。而曆代《溫州府志》和《樂清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碑文中有“……居安固縣廿八都,苌芬西村”,據考證,“苌芬西村”過去屬瑞安陶山管轄,今日就是碧山鄉的渡頭村。當地傳說,這個地方是楊府爺的出生地,而根據記載,楊府爺就是溫州本地人。

然而各地楊府廟裏楊老爺的造像亦都爲紅臉,穿將袍,足蹬朝靴,姿勢威武。鳌江楊府殿楊老爺的壽誕日是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以平陽地區楊府廟的地域分布特點來看,楊府廟大都坐落海港水邊,而鳌江鎮的楊老爺殿就坐落在鎮中心。民國《平陽縣志》就有把該廟作爲同類廟宇中最典型的例子來記載:“(楊府廟)一在古鳌頭(鳌江鎮舊稱),一在二十六都鯨頭(今在蒼南縣),他處多有,不悉載。”再如地處鳌江入海口的海島楊嶼山巅的楊府廟,海邊西灣二沙地方的楊七相公廟,平陽西灣二沙地方的楊七相公廟,傳說供奉的就是楊老爺第七個兒子,顯示了楊老爺信仰具有龐大神系家族的特征和影響力,同時體現其在民間屬爲海洋保護神的地位。

據溫州現代人文學者研究,楊府爺是目前溫州地區最大、最普遍的地方神信仰。地方神,又稱“俗神”。民間對俗神的崇拜與宗教菩薩的膜拜有著本質差別,前者,“神”有鮮明的本土性、功績性,人們崇拜的動機不是單一的爲了利益乞求和精神解脫,而是有明顯的尊祖、念祖、祭祖的崇拜。它和讀書人尊崇孔子、工匠宗崇祖師、姓族祭祀祖先同爲一理。

溫州大學林亦修教授在其《溫州楊府爺信仰與本土俗神體系的形成和演進》一文中說:“溫州人對生存的環境一直有一種懼怕的心理。台風、海溢、洪澇、幹旱、瘟疫、各種動物隨時可能侵吞他們的財産和生命。于是消除這種危害懼怕成爲族群的共同意識和行爲。在溫州曆史上,有過不少的英雄人物或地方官員,在與自然的鬥爭中立下了功勳,溫州人民立祠紀念,並認爲他們死後仍然具有與危害現象鬥爭的能力。所以溫州的民間信仰主要是地方俗神信仰,俗神崇拜與祖先崇拜結合在一起,形成溫州人的信仰觀。”故溫州、瑞安、平陽、蒼南等縣的楊府爺信仰和本地區的地理環境、生産方式、自然災害及移民文化有密切關系。鳌江楊爺殿的信仰崇拜也是同理。

楊府爺的本職是海神。“海遴禱祈辄應”(據光緒《永嘉縣志》卷四《建置·壇廟》楊府廟條),在人們心目中,楊府大神是位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神靈,不僅保出海平安,還可平複叛亂、斷獄、治急症沉疴、攝禾谷收成。

根據鳌江鎮地方老人的說法,民間老百姓相信楊老爺保佑黎民百姓,尤其能保佑出海的人平安、生意興隆。過去,鳌江楊爺殿的香火輻射面很廣,漁民或航海船只出海前,都有到楊爺殿燒香求平安的習慣。船出港後,船老大會點上三炷香,跪叩三個頭,求楊老爺保佑出海平安,生意興隆。有些船裏會專設神龛,到楊爺殿裏“分香”供奉楊老爺,以求保佑海上作業平安、生意順利。因此,楊老爺的信俗自然越來越廣。

鳌江楊爺殿在台灣地區也具有影響力。鳌江曆史上是一個民間對台、對外交流通航通商的港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本地很多商人從鳌江坐船去台做生意,鳌江流域平、蒼兩縣至今還有3萬多人留在台灣。說起鳌江楊爺殿的曆史,平陽籍台胞張志璧曾在來信,函中介紹,鳌江楊爺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1550年(一說建于1524年),距今有470—500年曆史。或因那時倭寇犯境,海氛不靖,沿海軍民苦于倭寇侵擾,爲祈神靈保境安民而建廟奉神保平安。

那麽當年鳌江楊爺殿規模有多大?根據目前鳌江楊爺殿舊址規模可以從中看出輪廓大概。1942年前,鳌江楊爺殿是爲當時鳌江鎮社會活動的中心。根據1939年3月測繪的《鳌江鎮戶圖》顯示,楊爺殿廟宇古建築群由頭門、戲台、大殿、文殊院、娘娘宮組成合院式木結構建築,占地面積1082平方米,規模宏大。

現在,在鳌江還流傳著“娘娘宮的石板,楊爺殿的門檻”這句俗語,意思是說這兩處建築用材考究,風格突出,規制標准高而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口頭禅。早先一年四季八節,漁港集鎮的廟會、劃龍、做戲、唱詞、說評書等文娛活動在楊爺殿開展得有聲有色。平時,楊爺殿周圍成了民間醫蔔星相、雜耍賣藝、風味小吃等民俗活動的聚集地,人氣旺盛。然而到了1942年,日本侵略者登陸鳌江,在楊爺殿、娘娘宮發現地下黨抗日傳單,一怒之下將楊爺殿、娘娘宮連同倚廟而建的鳌江小學燒成一片廢墟。

楊爺殿雖然被日本侵略者燒毀,但是大火燒不掉鳌江民衆的信仰。1946年鳌江扡舻艚(一種漁業作業方式)兼開漁行的漁民陳瑞新自願作爲發起人,出面准備重建楊爺殿。陳老先生爲重建楊爺殿,在鳌江靈溪埠碼頭宏泰漁行樓上,辦了兩桌素酒,請鳌江當地名廚師“生胡其”掌勺,請了“王廣源”商行東家王理孚以及同生利南貨行、李仁泰、孫永記漁行等當地知名商號老板出席,並得到他們的慷慨解囊。不久楊爺殿重建工程就告完成。

鳌江楊爺殿能從廢墟上得以重建,仰仗于鳌江居民祖祖輩輩對楊老爺信俗的感情基礎及神祇信仰對民衆無處不至的心理庇護。像民國《平陽縣志》或從固化民心出發,記載有楊老爺顯聖保護海疆的事例,如清鹹豐五年(1855)三月,平陽鳌江出現艇匪突襲民宅,民衆奮起抵抗而獲勝,據說也是得到楊府神之助,才使得賊首被擊斃,余匪全都逃命。

到了清同治元年,平陽錢倉發生了金錢會起義,成爲當年溫州較爲重要的事件,最後得以成功平亂,此類事件也不乏楊府神的力助之說。不獨有地方志書上記載楊府爺靈應的故事,流傳于各地民衆口頭而未經收集的有關楊府爺神奇的靈應傳說,簡直是虛幻的神靈世界到現實人事的複歸。

正由于産生和形成了如此衆多而深刻的信仰折射,鳌江民衆對楊老爺的崇信更增濃厚色彩,鳌江楊爺殿在漁民及群衆的心靈信仰中的地位相當明顯,影響所及,上至甯波、台州,下至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廣大漁民及海泊商人,而由此以楊爺殿區位及以楊老爺爲信仰對象派生的鄉土信俗文化的內涵也愈顯豐富。

最典型且最具推廣力的當數鳌江楊府廟“分香”建台灣基隆楊府廟的故事,聽起來真有如山西“洪洞大槐樹”般的鄉土文化情結。據了解,現今台灣基隆有多處楊老爺殿。過去,鳌江港具有地理等方面優勢,航船可以直通台灣基隆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瑞安一漁民出海捕魚,爲保平安,到古鳌頭楊爺殿請香灰“分香”供奉在船上早晚祭拜,後來該香灰到了台灣。

目前在台灣的溫州同鄉約有20萬人,他們生活習慣相近,信俗相同,尤其是平陽籍人士,1955年國民黨逃離平陽南麂島時,把在南麂島的2000余漁民帶到了台灣,他們的信仰文化具有強烈的趨同性。他們與故鄉雖然海天相隔數十年,但對大陸平陽故土夢牽魂萦,從未淡忘。台灣有多個村名叫“南麂村”,它們就是當年從平陽南麂島去台灣人員相對集中的聚居處,他們時時處處不忘以故鄉的山川風物爲參照物,來創造環境,寄托鄉思,因此以平陽南麂島這個離別地作爲感情落腳點,把台灣的聚居地取名南麂村。

大陸和台灣實現民間交往後,1987年回大陸平陽探親的衆多台灣同胞一踏進鳌江鎮,便紛紛去追尋舊時風物,訪求數十年前民俗信仰的殿堂古鳌頭楊爺殿。後來,蒼南馬站籍(原屬平陽縣)的台胞陳其成等人幾經周折,終于打聽到鳌江楊爺殿楊老爺的金身香爐存放在鳌江鎮一名叫阿英的婦女家中。按照信仰習俗,如果要另建廟宇,必須從一座廟的廟主香爐裏分取香灰供奉到新廟裏,才算規範的做法。

陳其成找到阿英家,恭恭敬敬地從楊老爺的金身香爐裏分得香灰,放在紅色錦囊裏,挂在胸口,小心翼翼護送到台北基隆。同年,一座由鳌江楊爺殿“分香”興建的台北基隆最大的楊府廟隆重落成,成了平陽籍人士及台灣同胞寄托鄉土情懷和傳承信仰文化薪火的精神家園。

作爲台灣基隆楊府廟的祖廟,原坐落在今鳌江鎮中心區域(鳌江小學)舊址內的楊老爺殿除了給本地民衆創造和提供了牢固的地方神信仰的心理依托外,其功用已超出一般神廟作爲拜神祈求的精神範疇,甚至擴展到宗教、民俗、文化等領域,爲鳌江這座曆史上港口商業城鎮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像延續至今的“鳌江擡大龍”活動,其實就是鳌江楊府爺海洋信仰文化的延續與生長。

楊府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那時倭寇犯境,海氛不靖,鳌江沿海軍民苦于倭寇侵擾,爲祈神靈保境安民,而建廟奉神保平安。到後來作爲精神寄托,從而規範人民行爲、出海團結協作、與自然災害做鬥爭、發展生産力,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延續了近500年曆史的鳌江楊爺殿信仰,其實就是近代鳌江地方發展曆史的源頭,是鳌江地方文化的根源,也是鳌江人民的精神守護神……

0 阅读:1

熱愛光明人家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