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爲何砸掉魏征的墓碑呢?

文官探史 2023-10-09 18:09:52

魏征,這位唐朝傑出的政治家,因他的直言勸谏和卓越的才智,成爲了貞觀之治的瑰寶,留下了不朽的政治傳世佳話。

公元627年,剛剛登基的李世民,迫切需要明智的指導來治理國家,于是他向魏征請教治國之策。魏征毫不保留地提出了二百多條建議,展現了卓越的智慧和見識。然而,這些建議卻在他去世後沉寂了,朝廷再也沒有出現像他這樣敢直言進谏的人。

魏征去世後,回顧魏征忠誠正直的品質,特地爲他樹碑立傳,以表彰他的貢獻。魏征因此享受到了無比的尊崇和禮遇,成爲了曆史上備受推崇的政治家之一。

然而,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改變了一切。太子李承乾與其他勢力密謀政變,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導致太子被貶爲庶人,而一些幕僚則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此時,一些嫉妒魏征的人向唐太宗進讒言,聲稱魏征早已知曉太子的叛亂計劃,並與其勾結。

更加令人遺憾的是,有人聲稱魏征在世時曾將自己的建議提前提供給史官,目的是在他去世後奪取皇帝的榮耀,從而讓自己受到後人的景仰。

唐太宗被這些言辭所誤,憤怒之下親自砸毀了爲魏征親自書寫的墓碑,同時取消了魏征之子魏書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自率軍征討高句麗,但最終未能完成對高句麗的滅亡。唐太宗深感自己軍事行動的魯莽,悔恨不已。

他回想起魏征生前多次勸阻不要攻打高句麗的建議,自責難當。于是,在班師返程的途中,他不禁感慨道:“若有魏征在世,或許就不會有這場戰役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的悔恨並沒有改變他繼續征討高句麗的計劃。因此,我們需要對魏征的遭遇進行深入分析。魏征雖然因其直言不諱受到贊譽,但他最終的命運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他的建議雖然受到李世民的欣賞,但並未真正改變李世民的決策。此外,李世民晚年的心態和興趣逐漸改變,導致了他對魏征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最後,魏征自身也因過于直言不諱而可能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因此,人生道路充滿曲折和無常,墓碑或許可以重新立起,但內心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卻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