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難題?試試這三步說話法,讓孩子更聽話

棠媽育兒成長 2024-04-15 17:35:41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自己多說兩句,孩子還不耐煩,親子溝通怎麽這麽難?

微博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和父母溝通有多難”。

小時候父母覺得和孩子溝通難,孩子長大後覺得和父母溝通難。

經常各說各的,各做各的,親子溝通猶如對牛彈琴。

如何有智慧的和孩子溝通,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親子溝通的質量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不自覺的把自己擺在比較高的位置,習慣性的去說教孩子,命令孩子,質問,責備,給孩子打標簽,甚至是習慣性潑冷水。

我們不僅喜歡用負面的語言,我們跟孩子說話的語氣一定也伴隨著憤怒、厭惡和不耐煩。

靜下心來,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這麽對我們說話,比如工作中,你的老板經常用負面情緒PUA你,,打擊你的工作成果,你的感覺是什麽樣呢?

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抗拒,我們可能表現爲裝聽不見,陽奉陰違,大喊大叫等,孩子的一些不聽話的行爲其實就是在做無聲的反抗。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要想改變親子關系就先改變我們的說話方式,放棄以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學習一些新的溝通方法。

其實和孩子溝通也沒有那麽難。

黃執中在《奇葩說》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能說動人的是情緒,不是道理。”

親子溝通最首要的就是共情,只有你把自己和孩子放到一個位置去溝通,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孩子感受到認同、尊重,她就會願意表達,接納。

但我們家長總是脫口而出:“這有什麽好怕的?”、“這麽簡單的事情都不做不好?”、“哭什麽,丟人現眼”。

指責、說教讓我們的親子溝通困難重重。

第一步:把評價改成描述

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著急去給孩子打標簽,去評價孩子:“你笨死了,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些抱怨的話除了發泄了父母的情緒,對溝通是一點幫助都沒有。

要知道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發泄自己的情緒,而是想在不傷害親子關系的前提下,去讓孩子改正錯誤或者改變一些不良的習慣。

我們只需要描述我們看到的事實就行,比如孩子洗手時,一直在開心的玩水,水都溢出了洗手盆,衣服也弄濕了。

我們先別激動著罵孩子,不妨說:“水都溢出去了。”

孩子自然就會把水關掉。

第二步:把喋喋不休改成提示

孩子犯錯,你氣憤不已,抓著孩子喋喋不休。

【我叫你不要玩水,你非要玩,到時候感冒有你好受的,你真是擡不聽話了。】

【說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聽,我要被你氣死了】

【你耳朵被狗吃了】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很多時候我們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本來點到爲止、提示孩子去做正確的事情就行,但總是忍不住加上一些攻擊性的話。

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

“上帝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希望我們少說多聽。”

所以親子溝通時,適當學會閉嘴,很多事情點到爲止,不要多說,效果比喋喋不休更好。

第三步:說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犯錯是正常的,誰不是磕磕碰碰這麽長大的,大人工作中也會犯錯,對于孩子制造的一些“驚喜”我們應該要有容錯的心理。

別著急去罵孩子,別著急給孩子打標簽,不妨說出自己的情緒。

“地上都是你的玩具,媽媽有點生氣,我希望家裏幹淨整潔。”

“衣服都濕掉,媽媽有點擔心,害怕你因此著涼。”

萬能黃金表達法【你看到的事實+你的情緒+你的希望/生氣的原因】

這種表達方式既能避免我們因爲生氣說出過多傷害孩子的話,可以很好的釋放自己的情緒,而且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爲什麽生氣,她的哪些行爲需要改變,以及我們希望和擔憂的事情。

沒有無端指責,也沒有喋喋不休,不僅關注了我們自己的情緒,避免說出更多傷害孩子的語言,也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告訴孩子生氣時我們該怎麽去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好的溝通會讓孩子感受到共情和尊重,孩子只有在被認可的情緒下才會願意聽我們的教導。

如果你經常用責備問罪、謾罵、威脅、命令、說教、警告、控訴、比較、諷刺挖苦、預言等語氣對孩子說話,每次和孩子溝通都雞飛狗跳,

如果你有親子溝通困難,想讓孩子越來越好,那就別猶豫了,改變什麽時候開始都不晚。

0 阅读:39

棠媽育兒成長

簡介:中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