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李世民在位第三年,唐朝就能打爆突厥人?

人文之光 2024-05-01 16:06:02

按照華夏傳統曆史觀念,漢朝和唐朝是相提並論的。因爲這是華夏曆史上最強大的兩個王朝。其實漢朝和唐朝的曆史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漢朝和唐朝初年都面臨胡人壓境的問題。但是漢朝直到漢武帝時代才對匈奴人發動反擊,而唐朝在李世民在位第三年就解決了突厥人的問題。那麽,爲什麽李世民在位第三年,唐朝就有本錢打爆突厥人?

1、隋唐與突厥

早在南北朝時期,突厥就實現了崛起。北齊和北周忌憚突厥的實力,所以都一度向突厥稱臣。即便是滅亡北齊的周武帝宇文邕,對于突厥人都感到憤慨但又覺得無奈——當然突厥人和北周北齊都有和親記錄。周武帝的皇後阿史那氏,本身就是突厥的公主。

隋朝時期,隋文帝爲了解決突厥人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手段:所謂軟,指的是對突厥進行分化瓦解:當時突厥的版圖包括漠南漠北以及西域地區,勢力範圍一度抵達中亞。如此龐大的體量,對于隋朝來說,直接硬鋼無疑是需要耗費海量成本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分化。

果然在隋朝的挑撥之下,突厥發生分裂,成爲東西兩部分。最終東部的突厥被隋朝打敗。

隋朝滅亡後,中原陷入群雄混戰的局面,突厥人也積極介入中原事務。但即便如此,李淵在位期間,唐朝完成了對華夏的統一——當然,當時突厥人也支持隋朝殘余勢力在突厥控制的地盤上搞了個流亡朝廷。這個流亡朝廷也是在唐滅東突厥以後,才一並消亡的。

2、李世民的危機

李淵在位第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不久,李淵決定禅位給李世民。而突厥當時的君主颉利可汗打算利用唐朝的變故趁火打劫,于是大軍突襲唐朝,突厥的前鋒部隊一度距離長安咫尺之間:按照颉利可汗的說法,他帶領突厥人是爲了給李建成討要說法,因爲曆史上逼迫父親退位還殺死大哥,簡直道德壞透了——實際上李世民此時也確實面臨統治危機。

好在李世民也是蓋世英雄,沒有被局面嚇倒,而是以大唐天子的身份帶著少數騎兵來到渭水河畔,和颉利可汗喊話。李世民的這個舉動讓颉利可汗感到驚恐:雖然此時軍力方面颉利可汗占優勢,但是氣勢方面,颉利可汗已經被李世民給震懾了。所以颉利可汗決定見好就收,防止突厥陷入唐朝戰爭的泥潭裏,于是颉利可汗表示只要唐朝願意每年繳納大量的財富給突厥,那就撤軍。而李世民需要穩定國內局勢,于是也就暫時答應了颉利可汗的敲竹杠。

3、李世民的籌備

李世民在穩定國內局勢的同時,也知道如果不修理一下突厥人,對自己也是天大的麻煩:這倒不是因爲大唐差給突厥的那點“打賞”,而是大唐天子被突厥人敲竹杠這事情,傳出去好說不好聽。所以,李世民說什麽也得把這個面子找回來。

李世民對付突厥,其實也是用了三板斧:

第一,還是分化瓦解。其實胡人都有個毛病,那就是體量一旦發展到一定規模,肯定會分類打內戰。比如西漢後期,匈奴就出現過分裂還有過內戰。這其實是一個管理問題。畢竟,遊牧部族的管理在古代很難做到精密細致。李世民利用這一點,在突厥內部制造分裂,瓦解颉利可汗的勢力。

第二, 發展軍事。如果不能在武裝方面壓制颉利可汗,單靠分化胡人,以胡制胡,那也是不現實的。後世的晚清在甲午戰爭期間,就幻想利用西洋人來對付東洋人,結果清廷輸的一塌糊塗。因此,李世民當然不會幻想單靠分化突厥人就能打垮突厥人。

第三,等待時機。有時候,如果在時機適合的時候對付敵人,往往可以節約很多成本。

李世民在位第三年,這個時機到來了。

4、可汗被俘

李世民在位低三年冬季,突厥爆發白災。而在這之前,李世民已經對突厥進行了全方位的滲透。因此李世民決定利用颉利可汗的勢力處于低谷局面的背景下,對颉利可汗進行出擊。于是李世民派遣大量唐軍,兵分六路進攻突厥。

面對唐軍攻勢,颉利可汗起初派人談判,表示願意向大唐稱臣,當然颉利可汗考慮等到第二年實力恢複以後再報複唐朝。不過這個陰謀被唐朝識破。唐軍也一直追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的主力也幾乎被唐軍消滅。

颉利可汗決定逃到西域尋求東山再起。不曾想唐軍早就在這條路上有埋伏,颉利可汗也因此被俘。

0 阅读:157
评论列表
  • 2024-05-01 18:07

    哪裏打爆了?最後還不是用女人換和平?突厥是李治滅的,記住沒?

    李太白白不白 回覆:
    突厥被隋文帝分爲東突厥和西突厥。就地緣關系來說,李世民前期是接觸不到西突厥的,所以李世民滅的是東突厥,李治滅的是西突厥。
    人文之光 回覆:
    李治對付的是西部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