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解放軍到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才大面積配發鋼盔?

凱撒談兵 2024-05-03 21:23:31

說起來,PLA以前有一直有不重視頭盔的傳統。

朝鮮戰爭中,開始是倉促進入朝鮮,連大衣都沒配齊,沒有裝備鋼盔可以理解。但之後幾次戰役,尤其是逐步陷入陣地戰時,志願軍戰士仍然戴著棉帽布帽子作戰,這就說不過去了。

誰都知道,美軍的炮火極其猛烈,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幾米。這恰恰是志願軍急需要鋼盔的時候,爲什麽不裝備呢?

有人說,這是因爲中國鋼産量低,工業水平低,生産不出來,這不是理由。

即便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就留下了至少70萬頂以上日式鋼盔。(投降的日軍就有120萬),加上國軍敗退台灣之前幾乎丟光了鋼盔,還有蘇聯援助的少批數量,保守估計志願軍可以使用的鋼盔至少有150萬以上。

壓根不是沒有鋼盔,說到底,之所以不用還是不重視。

在文革時期,這種輕視鋼盔的風氣更是愈演愈烈。極左年代,突出政治,強調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鋼盔是所謂怕死鬼帶的東西,誰敢提誰就是落後派、保守派,被批鬥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軍方有識之士也提到過鋼盔重要性,卻被一句: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也沒有鋼盔,還不都勝利了!堵得沒有話說。

在1979年之前,解放軍壓根就沒有研發過制式鋼盔。僅僅在1959年前,爲了應付所謂的國慶十年大閱兵,仿造日式鋼盔造了一小批用于檢閱。

這僅僅是是檢閱,而且並不是有些軍人作家所說的重視鋼盔。

到了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解放軍僅僅研發了所謂的79式鋼盔。該鋼盔還在試驗期間,只有極少數量投入部隊使用,目的是看看是否符合需要。

戰爭打響以後,輕視鋼盔的解放軍爲此吃了大虧。當時除了炮兵以外,我軍步兵沒有鋼盔,僅僅帶著布帽。炮兵之所以有鋼盔,只是因爲他們被炮擊的可能性很大,才額外配備。

即便這樣,炮兵的鋼盔也不是人手一頂。老兵回憶,當時每個排幾頂,主要給炮手的,其他人還是沒有。

根據戰後統計,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戰爭,解放軍因顱腦傷犧牲的高達31%,還有面部頸部傷3%,一共爲34%。

而我軍公布的數字爲犧牲的數字爲6900人!且不談水分,即便這樣也有2400人,犧牲于鋼盔可以保護的傷勢。

這個數字夠驚人了!

到了這個地步,才知道鋼盔的重要性。于是,一方面不顧一切將79式鋼盔于1980年投産,推出了性能平平的GK80式鋼盔。

GK80式鋼盔和50年前的日式90鋼盔。(90鋼盔是一種很垃圾的鋼盔,可以被1公裏外射來的步槍子彈貫穿,戰爭後期被98鋼盔淘汰),根本就沒什麽區別。

解放軍老兵回憶,在戰場上,被炸爛擊穿的GK80式鋼盔隨處可見。甚至有些老兵認爲,這種鋼盔最大作用是作爲野戰鍋,來煮煮食物。

在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時候,終于想到倉庫裏面還有大量的庫存鋼盔。于是,一時間,打開所有倉庫,把各種鋼盔運到前線。

前線官兵,瞬間戴上了從日式鋼盔到蘇式鋼盔在內五花八門的各種鋼盔。甚至支前的民兵,有的還帶著抗戰期間國軍的德式美式鋼盔,上面還有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徽章。

1981年以後,基本人手一頂鋼盔呢,上廁所都帶著呢。

所以戴不戴頭盔這個問題,平時沒事,想怎麽說都行,沒吃個大虧是不會改的。

5 阅读:1859

凱撒談兵

簡介:聚焦沙場,漫談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