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基因編輯育種的新機遇

小康雜志社 2024-04-15 18:08:07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周疊瑤

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並不落後于其他國家,甚至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爲生物育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到顯著提升産量、增加植株的抗蟲和抗藥性以簡化農業生産過程,小到收獲更健康的高油酸大豆、富含更多維生素C的生菜、收獲後儲存時間得以延長的番茄…… “基因剪刀”讓這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也在深刻變革著傳統農業。

提起基因編輯技術,很多人會將其與傳統意義上的轉基因技術混爲一談。轉基因技術自誕生以來就與爭議相伴。盡管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爭議尚無定論,但基因編輯技術有望彌合産業界和公衆的信任裂痕。

與傳統的轉基因育種相比,基因編輯技術在農作物中不引入外源物種的 DNA ,而是對原有物種的 DNA 進行修改,這使得基因編輯更類似于傳統農業中的雜交育種技術,但卻能以更迅速、成本更低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減少了與傳統轉基因技術相關的一些潛在問題和爭議。

中國作爲人口大國,種子安全事關糧食安全,種業發展事關農業經濟。然而,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並非種業強國。長久以來,高端種子的核心培育技術被外國公司所壟斷。

近年來,CRISPR-Cas9、TALEN等基因編輯技術工具的出現,讓育種的研發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使生物育種商業化成爲可能,吸引了大批企業和創業者進入這一賽道,也讓後發者有望憑借技術優勢實現反超。

2022年1月24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了《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安全評價指南(試行)》,主要針對沒有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作物,將依據可能産生的風險申請安全評價。指南簡化了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生産的審批流程,減少了轉基因作物在中國投入商業使用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業內認爲,該指南的出台打開了國內基因編輯作物産業化應用的大門。

2023年被稱爲我國基因編輯育種商業化的元年。隨著中國政府的明確支持和監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育種領域正迎來新熱潮,中國有望在生物育種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2023 年 4 月,中國首個大豆基因編輯安全證書獲批,同時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試行)》,進一步明確基因編輯植物的分類標准和評審細則。這標志著中國基因編輯育種正式進入産業化的快車道。

與此同時,衆多中國本土公司投入了基因編輯育種的熱潮。除了在該領域深耕多年的隆平高科、大北農等上市公司,諸多初創公司亦表現亮眼。例如,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擔任首席專家的舜豐生物于2023 年獲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由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專家張啓發院士和“國家特聘”專家周發松共同發起的雙綠源則致力于以生物育種基因芯片爲核心,以植物全生育期智能育種工廠爲載體,打造基因組智能育種系統。

後起之秀齊禾生科由著名基因編輯科學家高彩霞任聯合創始人。在基因編輯底層新工具挖掘、自主知識産權基因編輯工具優化、安全高效遞送系統開發以及突破性種質資源創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還有專注于花生種子研發的彌生生物、博瑞迪生物、未米生物、艾迪晶生物和百格基因等公司。

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並不落後于其他國家,甚至可能實現彎道超車。但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科研和産業界如何實現更高效快捷的聯動、如何在不同國家迥異的監管政策夾縫中謀發展,是所有基因編輯育種企業需要作出長遠打算和考量的方面,更關乎中國種業能否借助基因編輯這一新興技術實現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目標。

(本文作者系媒體人)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3月下旬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