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項羽和劉邦,反秦三巨頭,爲何是劉邦笑到了最後?

今夜讀青史 2024-02-10 09:48:06

秦朝末年,關東豪強紛紛起兵,反秦的烈火燃遍六國大地,在諸多勢力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共有三支:一個是定都陳縣的陳勝吳廣,一個是江東的項氏家族,還有一個就是沛縣劉邦。

秦末農民起義

陳勝第一個舉起了反抗秦國的義旗,帶動各國的百姓紛紛起兵響應,直接將一個完整的大秦帝國變成千瘡百孔的亂世。

自陳勝失敗後,項家軍就接過了抗秦的大旗,在巨鹿之戰更是大敗章邯和王離的秦軍主力。

劉邦是另一路抗秦的主要力量,雖然沒有消滅太多的秦軍,卻最先攻入鹹陽,成了秦國的直接掘墓人。

這三支義軍,從不同層面推進了秦國的滅亡,下面就從出身、起兵、用人和結局四個方面對比一下他們的異同。

一、出身

周朝施行分封制,周王自稱天子,建立了森嚴的等級制度,用以強化對地方的控制。秦漢之際,雖然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大部分人心中,王侯將相就是“有種”的,等級觀念仍是十分強烈。

西周建立的等級制度

比如東陽人陳嬰,被鄉裏推舉爲義軍首領的時候,就因自己不是貴族出身而不敢稱王,從而投身項氏門下。而項梁爲了爭取更多的民望,也是擁立楚國後裔熊心爲王,甚至沿用舊楚懷王的名號。

在複國的六國之中,齊、楚、韓、趙、魏五國諸侯均爲舊王後裔,只有燕國是個例外,這足以說明當時出身階層的重要性。

可能有人會說,楚漢名將中,如韓信、樊哙、英布等,大部分都是出身低微,又是爲何呢?

大家世族的奢靡生活景象

其實,這是因爲秦滅六國後,各國的貴族或在戰爭中被殺,或被秦國遷徙到鹹陽和邊境等地統一控制起來,造成人才凋零,所以才有陳勝、劉邦這些出身微賤之人的出頭之日。

但漢朝建立之後,仍是世族當權,普通百姓仍然沒有階層上升的通道,漢朝四百年更是形成了無數的大家世族,如大家都熟知的漢朝楊氏、袁氏等。

陳勝字涉,說明他至少出身是士族,因爲普通百姓是沒有字的;他年輕時曾給別人當過雇傭工,說明他的家境已然沒落,此時身處社會的最底層;大澤鄉起義時,他身居屯長之職,說明他不甘于現實,一直在努力地往上奮鬥。

根據秦朝制度,軍功爵位共分爲二十級,屯長是軍隊裏管理五十人的職位,對應約爲第四級不更或第五級大夫的爵位。

耕戰是秦朝底層人民上升的唯二通道

據史書記載,項氏是周王朝分封的項國後代,在楚國世代爲將,項羽是楚國後期名將項燕的孫子,項梁的侄子。

秦滅楚後,項梁率領族人藏匿在會稽郡,與會稽郡守和吳縣縣令等秦國地方官吏的關系都非常親密。但項梁暗藏不軌之心,私下裏一直在積蓄力量,並借籌辦徭役或喪事等時機,演練手下門客的辦事能力。

對于族中子弟,項梁更是傾力培養,教他們讀書、練劍和兵法,因此項氏子弟中也出了很多帶兵的人才,如項莊、項它、項聲等,項羽更是佼佼者。

項梁是項氏的領頭人

據史書記載,劉邦的曾祖父劉清是魏國大夫,從魏地搬家到豐邑,秦國滅魏之後,劉氏逐漸淪落爲種地的平民,但家境還算殷實,至少能供得起劉邦兄弟幾個讀書。

劉邦少時不願意下地幹活,整天與幾個小夥伴四處遊蕩,還與魏國人張耳交好,多次一同外出遊曆。

張耳曾經做過信陵君的門客,魏國滅亡後,被秦國通緝,逃亡陳縣。陳勝攻破陳縣後自立爲王,張耳主動獻策,並跟隨武臣攻略趙地,最後被劉邦封爲趙王,成爲漢朝開國七大異姓王之一,此是後話。

劉邦不得已回到家鄉沛縣,通過考核成爲泗水亭長,做了秦國的一名小吏。

劉邦只是一名普通的亭長

由出身看,三者都是貴族後裔,但陳勝和劉邦此時已身處社會低層,勉強自保,而項氏仍保留有一定的力量,在當時仍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

二、起兵

簡單地來說,陳勝和劉邦是被動起兵的,而項梁是主動起兵的。爲什麽呢?

陳勝吳廣一行900戍卒本來是在兩名秦國都尉的帶領下去戍守漁陽的,只因走到蕲縣大澤鄉時遇到大雨沖毀了道路,無法按期到達目的地,按律法要被斬首,緊急無奈之下,陳勝吳廣兩人只能臨時商量帶頭反抗。

陳勝吳廣起義

雖然事起緊急,陳勝和吳廣也做了充分的准備,他們首先對時局進行了分析,以公子扶蘇和楚國項燕的名義號召百姓,並采用魚腹傳書和篝火狐鳴的方式提高自身的聲望,從而能夠起兵成功,一路連下五城,迅速攻下重鎮陳縣。

陳勝起兵後兩個月,會稽郡守殷通收到消息後,也想渾水摸魚,與項梁商議起兵抗秦的事情。

項梁自然更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讓項羽把郡守及不服從的官吏一起都殺了,自任會稽郡守,並派人收服郡下各縣,聚集了八千精兵,就是所謂的八千江東子弟兵。

江東子弟

五個月後,陳勝戰敗身死,他的屬下召平假傳陳勝的命令,任命項梁爲上柱國,讓他帶兵西進,攻打秦軍。

項梁趁機帶兵北渡長江,沿路彙集陳嬰、英布、蒲將軍等各路義軍約6萬余人,並以秦嘉不聽陳勝號令、私立景駒爲借口,吞並了他的部隊,一躍成爲各路反秦勢力中最強大的一支。

劉邦起兵,在過程上與項梁有些類似,也是沛縣縣令想借天下大亂的時機自立起兵,但被蕭何、曹參等忽悠招來了劉邦,結果被反殺。但與項梁不同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全程都是被動的。

劉邦起兵

因爲在沛縣縣令計劃起兵時,劉邦正帶著上百人在芒砀山中遊蕩,是蕭何和曹參向縣令提議召集劉邦來助陣的。在劉邦趕到之前,縣令又害怕劉邦勢大,不受控制,反悔想捉拿蕭何等人,結果自己被城中百姓殺死。

由于蕭何、曹參等人害怕起義不成被誅九族,不願意當首領,都推舉劉邦爲沛公,召集縣中三千子弟,開始攻略周邊城池。

三、用人

陳勝占領陳縣後,便廢除了剛起兵時的號召,自立爲王,建國號爲“張楚”,任命吳廣爲假王,率領義軍主力西征荥陽,同時任命武臣、周巿、鄧宗、召平、宋留、周文等爲將軍,各帶領數千人馬攻略各地。

吳廣

在這些將領中,大部分都是各地的義軍首領或者有聲望的貴族後裔,並非自己的親信嫡系。

有人說陳勝稱王之後,忘恩負義,不但聽信讒言,還妄殺家鄉的親友,導致人心離叛。其實,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陳勝並沒有任人唯親,而是重用了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從結果來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等大部分地盤都是陳勝派出去的這些將領打下的。

項梁帶兵,其手下的將領主要是項氏宗親,如項伯、項莊、項它、項聲、項襄等等,雖然也有英布、龍且等異姓將領,但並非嫡系。

項家軍

陳平、郦食其等都說過,項羽用人,都是自己宗族或者妻子的兄弟,除了範增、周殷和鍾離昧等寥寥數人,其他人都很難得到重用。

劉邦起兵之後,基本都是依附于項梁,甚至在雍齒占據豐邑叛變後,也是在項梁的幫助下才奪回來的。

劉邦的軍隊戰鬥力不如項軍

由于戰鬥力不強,經常在與秦軍的戰鬥中失利,劉邦在西進入關的路上,大多是采用勸降的方式,能不打就不打,因此手下也就聚集了各路人才。

建立漢朝之後,劉邦分封的七個異姓王都不是沛縣帶出來的老班底,功勞最大的蕭何僅被封爲酂侯,可見劉邦的用人之術,是遠遠高于項羽的。

其實,項梁項羽之所以任用親信,更多的原因還在于他們貴族身世,沿用的是六國舊時習慣,固守階層劃分,用人只在自己的階層挑選。而陳勝和劉邦出身社會底層,沒有這一層執念,所以能量才用人。

四、結局

陳勝自立爲王之後,派出去攻城略地的各路義軍很快就不再聽從指揮,而是紛紛自立,甚至互相攻伐,導致義軍內部分裂。吳廣率領的嫡系部隊在圍攻荥陽數月無功後,發生內讧,導致吳廣被殺,圍城義軍也在秦軍的內外夾擊之下,全軍覆沒。

陳勝兵敗被殺

隨即,秦軍攻破陳縣,乘勝在敗逃途中被車夫莊賈殺死。

項羽差一點就成功了。巨鹿之戰後,天下諸侯都不敢與其爭鋒;戲下分封時,項羽也如願將天下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了分配;自家擁立的義帝也被殺死,再往下一步便是收服天下諸侯了。

項羽兵敗垓下

可劉邦此時卻搶占先手,趁項羽在東部與齊國對戰的時機,迅速收服關中和韓魏各國,與項羽在鴻溝對峙,並派韓信率領一直偏師北略趙、齊,聯絡彭越在梁地騷擾楚國後方糧道,一舉將項羽圍于垓下,終將天下收與囊中。

陳勝之敗,在于他的聲望不夠,不足以匹配陳王的身份,各地義軍雖然名義上歸屬陳勝,其實卻各懷異志。居鄛人範增遊說項梁時說陳勝的失敗是理所應當,這也是當時普遍的想法。

項羽之敗,在于他太迷信自己的武力,在滅秦之後,以爲再無敵手,憑借一己之力便可將天下震服,結果在楚漢之爭時,使各諸侯紛紛叛歸于漢,將已經到手的天下送給了劉邦。

劉邦建立漢朝

劉邦之勝,不僅在于他能任用漢初三傑,更在于他能審時度勢,變弱勢爲優勢。西入關中時,他一路招降納叛,用最小的力氣搶先入關;項羽與齊國爭戰時,他及時率軍出漢中,迅速掃平關中,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後方;圍攻項羽時,他又能舍棄梁、齊之地,換得韓信、彭越出兵,此皆大智慧也。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公衆號:jinqing8589),一個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