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産能告急!!!

車研 2020-11-30 18:33:33
芯片,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板塊了,今年就顯得突出一些,爲啥?

除了疫情外,産業鏈的動蕩也是讓大家繃緊神經。

芯片股到底該不該繼續捂,還是什麽時候入手最佳?

一、 芯片行業當前景氣度如何?

一顆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主要涉及到如下幾個步驟:

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目前芯片全産業鏈景氣度比較高,不管是前段晶圓代工還是後段封測,半導體産能供不應求,市場對其持仰望甚至是翹首以盼的態度。

第一、全球主要代工廠的明年上半年的生産檔期已經被預訂一空,晶圓代工費用一路攀升。

據報道,目前晶圓代工廠的佼佼者——台積電、聯電,第四季訂單已經全滿,明年上半年先進制程及成熟制程産能也紛紛被客戶全部預訂一空。我在這給大夥普及一下,先進制程就是28nm、14nm、7nm、5nm等制程,成熟制程就是28nm以上的制程。

奈米制程是什麽,以 14 奈米爲例,其制程是指在晶片中,線最小可以做到 14 奈米的尺寸,縮小電晶體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爲了要減少耗電量。國內晶圓代工廠如華潤微、士蘭微等8寸及8寸以下産能也是滿負荷運作。

我翻了一下中芯國際三季報:1)公司各廠都滿載運營,三季報産能利用率達97.8%;2)預測第四季度在40納米等成熟制程的産能缺口依然較大。

這就說明市場的前景過硬。

近期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導致車載芯片需求也升級了,晶圓代工廠的單子是一個接一個,忙的不亦樂乎,話語權就有了,芯片交期將再延長2~4周時間,部份芯片交期甚至得40周以上,沒辦法,你得排隊吧。

漲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你瞧瞧,大多數芯片公司都將2021年8英寸晶圓的價格提高了至少20%,緊急訂單甚至提價40%,一切都是供小于求的結果。市場很公平,廠家的任性漲價自然在理,畢竟人家有那技術。

第二、封測龍頭大廠日月光漲價,小弟跟風也是趨勢。

半導體封裝環節爲代工環節下遊,直接受益代工環節産能緊張。由于封裝是以量計價,産能全面吃緊代表晶片出貨數量創下新高。

前段晶圓代工産能供不應求,後段封測産能同樣出現嚴重短缺情況。受此影響,龍頭大廠日月光半導體近日通知客戶,2021年第一季封測單價調漲5%至10%。

IC載板因缺貨而漲價以及導線架等材料成本上漲,日月光已經對第四季度的封測新單和急單調漲了價格,上漲幅度約20%至30%。

龍頭大廠日月光投控在調漲第四季新單及急單封測價格後,業界預期,日月光、颀邦、南茂等漲價後,包括華泰、菱生、超豐等業者亦將跟進。這種道理類似茅台漲價,二線的酒廠跟著漲價。第三、在産能的制約下,下遊多種芯片缺貨嚴重。

CIS(CMOS 圖像傳感器):2019年,因智能手機、汽車、安防等多個應用領域對攝像頭産品的需求暴增,龍頭供貨商SONY遭遇台風陷入停産直接降低供給,這直接導致了CIS芯片價格暴漲約10%。

MOSFET:作爲最基礎的電子器件,MOSFET具有高頻、電壓驅動、抗擊穿性好等特點,應用範圍覆蓋電源、變頻器、CPU及顯卡、通訊、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

2020年9月份深圳兩家MOSFET廠商啓動漲價,漲幅達到20%。這波漲價我就不必多說,你應該清楚了,那就是受上遊晶圓供應緊缺情況的影響。上遊影響下遊,這是慣例。

快充:快充芯片原廠處的說法是,目前預定快充芯片,交期一般都在三個月以上。今年的缺貨不同以往,不僅範圍廣,而且時間周期被拉得特別長。導致芯片缺貨的直接原因則是iPhone 12系列手機的上市。這個背後的邏輯我就不再細說了哈。

電源管理IC:這波缺貨潮中主要的物料是需求翻倍的電源管理IC,缺貨情況較爲嚴重,主要原因是上遊8寸晶圓産能供不應求,外加5G手機用量大增,急單、大單同時發出影響了其他芯片的生産排期。

MCU:MCU是微控制單元,又稱單片微型計算機或者單片機,廣泛應用于手機、PC外圍、遙控器,汽車電子、工業上的步進馬達、機器手臂的控制等。

2020年11月22日,作爲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産32位MCU芯片的企業,航順芯片率先發布調價通知函:MCU系列低于代理商體系價格的,恢複代理商體系價格,所有代理商沒給2021年上半年FCST的不能保證供貨,給FCST並且預付定金的才能保證供貨。儲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驅動系列,全面上漲10%-20%。

漲價原因還是那個産能緊張所致,代工價格調升從中遊傳導至下遊。

二、芯片的高需求能維持多久?

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家電、通信基站等諸多領域都得依賴芯片。

第一,消費電子領域,依然很強勁。

1)手機時代不結束,芯片的需求就不降溫。你想啊,5G下的電源管理芯片用量是4G的3倍,射頻器件是4G的2.5倍,手機的更新換代背後都是芯片在支持呢,5G換機潮,以及未來的6G、7G,這都是8英寸芯片發光發熱的地方,沒有芯片支持,手機根本玩不轉。

2)上半年,中國無線耳機出貨量爲4256萬台,同比增長24%,其中TWS耳機占比64%,同比增長49%。無線耳機雖然明年上半年的增長面臨不確定性,但是明年整體增速依然可期。

第二,智能家居家電領域,成爲今年疫情下的一匹“黑馬”。

科技服務懶人。沒辦法,智能家居以後會越來越火,讓人越來越“方便”,同時也越來越懶。你的衣食住行,可能基本上都不要自己動手了,機器人都給你代勞了,聽起來很爽,但這背後需要的就是芯片支持啊。

今年“雙十一”的銷售數據顯示智能化家居需求的旺盛。天貓雙十一當天,智能家居生態銷售額2分鍾破億,造就了智能家居的“億元俱樂部”。

我翻了一下中芯國際的三季報,其晶圓收入中智能家居部分占比20.5%,環比第二季度提升4.1pct。

第三,電動汽車智能化,將成爲新的增長點。

車規級芯片是適用于汽車電子元件規格標准的芯片,是汽車智能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件,可分爲MCU、存儲芯片、功率器件(IGBT和MOSFET) 、ISP、電源管理芯片、射頻器件、傳感器(CIS、加速傳感器等)、GPU/ASIC/FPGA/AI芯片等。

智能汽車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有多火?你可能沒啥概念,我跟你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傳統汽車平均每輛車用到70顆以上的MCU芯片,而每輛智能汽車有望采用超過300顆MCU,這樣一來性能就提升了,裏面會加入一下人性化的服務,比如聲控方向盤等,這些懶人設計也是需要芯片的支持。

車規級AI芯片代表了芯片行業中的最高標准,也是汽車産業競爭的制高點,堪稱人工智能科技的珠穆朗瑪。車規級AI芯片的強大,核心來自于計算能力。英特爾前CEO科再奇曾表示:“平均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産生的數據量約等于3000人産生的數據量。”

無人駕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車規級芯片的突破。2020年,全球車規級芯片市場規模預計爲3000億人民幣,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約10%,據測算,未來單車芯片價值將從約400美金提升到1700-1800美金左右。

三、 芯片供給的出路在哪裏

芯片目前的核心瓶頸在于8英寸産能供給不足,而除了手機AP、CPU、GPU等邏輯芯片外,上文所說的大部分芯片都是用8英寸晶圓制造,所以導致8英寸産能出現持續性的缺口。

中國在芯片制造的上下遊是有公司在參與的:設計有華爲、比特大陸;制造有:中芯國際;封裝就比較多一些,如通富微電、天水華天、南通華達微電子;設備提供商:中星微, 上海微電子;材料有:中能硅業科技、中環半導體,上海新昇半導體。

行業的大佬標杆是這樣分天下的:

設計領導者:高通、英特爾、ARM、AMD和三星;

制造:英特爾、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得、中國主要中芯國際

封裝相對簡單一點:英特爾、台積電、聯電等,中國大陸也一些封裝廠家;

設備:荷蘭的ASML

但中國芯片畢竟起步晚,軟肋很多,缺人才,缺技術創新,資金進入的不多,這個得靠政策扶持了。咱們的生産的芯片比較粗糙,質量無法保障,更是沒有統一標准,無法規模化生産。當前核心集成電路的16項當中,國産芯片有9項的占有率是0%。

沒技術,我國芯片對外依賴度較高,離開獨立設計和生産還有很大距離。據官方數據,我國有近9成的芯片依靠國外進口。人才短缺的這個問題在中國集成電路産業裏面經常被提及。

日本,韓國和台灣公司用了幾十年才發展起他們的專業知識。說白了,咱們玩的都是人家剩下的殘羹剩飯。中國一直試圖通過有利可圖的合同招募海外頂尖人才,尤其是來自台灣和韓國的人才,但也不好搞,人家也不傻,幹嘛讓你引進來。

0 阅读:13

車研

簡介:汽車科普;同價位車型對比;買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