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非物質文化|陳昌牌與溫州鼓詞

熱愛光明人家 2024-03-27 06:29:18

陳昌牌與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是浙江民間曲藝兩大主要曲種之一,素有“浙北彈詞、浙南鼓詞”的說法,是流行于浙江溫州及周邊地區的一個曲藝品種,俗稱“唱詞”。因過去的藝人多爲盲人,故又稱爲“瞽詞”或“盲詞”。它用溫州方言演唱,咬字吐音必須以瑞安城關方言爲標准音,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溫州鼓詞從浙南地方的民歌中孕育産生,又不斷吸收民間曲調發展完善,因而聲腔富有溫州鄉土氣息和雁山瓯水的風情。溫州鼓詞于2009年6月22日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溫州鼓詞伴奏樂器

溫州鼓詞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爲“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關于它的具體形成時代,一說始于南宋的遷移南下。持此說者以當時曆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作爲分析論證的依據。金兵入侵,宋室南遷。另一說認爲,溫州鼓詞“始于明代,由橫陽裏巷之曲與詞曲合並而成”。橫陽,即今平陽;裏巷之曲,指的是民間小調。當時在野的文人與聰明的盲藝人,繼承了古樂衣缽,並吸收當地民間小調,創造出說唱形式。

經過200多年發展,在器樂和音樂上也日臻完善。溫州鼓詞按演唱方式,可以分爲兩種:一種叫“平詞”,凡逢紅白喜事或款待客人,亦或因爭端認錯。還有一種叫“大詞”,也稱“娘娘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廟宇中演唱。唱大詞時,用一鼓拍,擂大鼓,敲大鑼,曲調高亢、粗犷,比較原始。其主要詞目爲《陳十四娘娘》,唱陳十四學法滅妖的故事,可以連唱幾晝夜。

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大鼓和大鑼,六件樂器伴奏的溫州鼓詞至今仍執行著整台表演僅一個人承擔的表演模式。表演溫州鼓詞雙檔的情況也有,這時候必有一人要奏琵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許是民間對身懷技藝人的最高稱贊,如若看看溫州鼓詞藝人單槍匹馬在台上表演的招式,似乎常言中的十八般武藝也就不算什麽了。

溫州鼓詞伴奏樂器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牛筋琴”,它是溫州鼓詞中獨有的樂器。從流傳的範圍看,僅限于溫州及周邊少量地區。牛筋琴是清代平陽藝人陳昌牌發明的,當時是五弦牛筋琴。據《集成》記載:20世紀50年代才有了12弦,繼而14弦甚至21弦的牛筋琴。目前五弦牛筋琴已無人使用,而溫州鼓詞代表性傳承人陳忠達先生使用的是12弦牛筋琴。

從牛筋琴的構造和演奏方式來看,琴體除有琴弦外還有碼子,似一把小揚琴,但卻沒有類似于揚琴的共鳴箱,背部極其簡單沒有任何類似于音箱的構造。看似揚琴的牛筋琴,在演奏時的放置方式卻和揚琴完全不同,揚琴是橫置,而它卻采用豎著置放,演奏員不是上下而是左右用敲擊琴弦進行演奏。這種橫向的演奏姿勢勢必造成演奏牛筋琴的力度會受到影響,加之沒有共鳴箱,因此,牛筋琴的音量很小。但選用牛筋做琴弦,使得這個音量不大而且沒有共鳴箱構造的樂器卻擁有了柔和的音色,正如陳忠達先生所說的那樣:“牛筋琴的音色像古琴,越是幽靜的地方演奏越好聽。”

陳昌牌發明牛筋琴

陳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瞽目藝人,平陽縣鳌江鎮土地堂村(現爲鳌江鎮下廠社區河濱村)人,系溫州鼓詞名師。陳昌牌一生爲溫州鼓詞的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對後世産生重大影響的是他發明了被譽爲“天下第一琴”的牛筋琴。

陳昌牌從小瞽目,但聰明過人,善于揣摩各種曲藝及吹、拉、彈、奏技藝,在鄉裏小有名氣。22歲那年,他拜師蕭江毛家處著名鼓詞藝人毛阿發學唱溫州鼓詞。陳昌牌認爲演唱鼓詞同戲曲舞台演戲差不多,但鼓詞是靠一個人唱、念、表、敘來完成,如果也模仿戲劇中每個人物聲腔而富有表情地進行唱念表述,無疑更能吸引聽衆興趣。因此,他模仿戲劇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臉等各行當聲腔,並運用到鼓詞演唱中。陳昌牌嗓音洪亮清甜,生、旦、淨、末、醜,鼓詞裏的各種人物角色分明。

到了清光緒中葉時,陳昌牌演唱鼓詞已經得到聽衆一片的稱贊。但他沒有滿足現狀,開始著手鼓詞演唱伴奏樂器的創新。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是一面小圓扁鼓,單調枯燥。陳昌牌從彈棉花師傅彈棉弓的牛筋弦所敲彈出“當、當”聲音得到啓發,苦心鑽研,他經過苦思研究,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琴。彈奏此琴,能發出宮、商、角、徵、羽五個樂音,而且具有傳音深遠的特色,陳昌牌將其取名“牛筋琴”。陳昌牌發明了能演奏出曲調的牛筋琴後,覺得既然有曲有調,還必須有板有眼,于是他把戲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強了節奏感。

牛筋琴這種全國唯一的獨特曲藝伴奏樂器問世後,獲得全面推廣,鼓詞藝人不斷提高和完善著牛筋琴,從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牛筋琴是鼓詞藝人利用敲、彈、拉、捺、劃等技巧來演奏牛筋琴,發出渾厚、柔美的樂音,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從而大大增強了溫州鼓詞的表現力。從此,兩者互爲一體,密不可分。溫州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沈維春于2000年9月在陳昌牌與溫州鼓詞藝術研討會上發言:“牛筋琴的誕生,是對溫州鼓詞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溫州鼓詞這個曲種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這是對陳昌牌發明牛筋琴價值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5日,牛筋琴的制作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在陳昌牌誕生135周年之際,浙江省曲藝協會、溫州市文化局、溫州市文聯、溫州市曲藝家協會、平陽縣人民政府等單位爲了紀念這位爲溫州鼓詞的改革、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師,于2000年9月28—29日在鳌江鎮聯合舉辦紀念溫州鼓詞名師演唱會和陳昌牌鼓詞藝術研討會。這是對溫州曲藝界特別是鼓詞藝人的巨大鼓舞,對繼承與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遺産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陳昌牌的傳承弟子

陳昌牌這位唱紅了瓯江南北的鼓詞大師,在後期也培養了一批鼓詞藝人,如墨城的蘇方足等人。蘇方足(1910—1992),鳌江墨城人。兒時因家庭貧窮,拜鼓詞名師陳昌牌學唱詞。他是個有心人,接受能力強,三天能學會一本詞,只可惜他的嗓子條件不是很好,沒有唱紅。于是邊學邊把先生演唱的鼓詞用文字一本本記錄下來,在學徒3年期間,幾乎把先生口傳的“湯詞”全部變爲“本子詞”,很受陳昌牌先生器重。

蘇方足生前演唱的主要鼓詞有《節孝文》《十二紅》《飛龍劍》《濟公傳》《三國》《二度梅》《鳳香珠》《南遊大傳》等,其中《十二紅》《二度梅》《濟公傳》等都經過他自己改編。他創作改編的現代詞有《平原槍聲》《蘆蕩火種》《家長拒親》等。蘇方足一生爲人忠厚,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許多無本子的“路頭詞”,經過他的整理改編去糟粕、取精華,爲傳統鼓詞“推陳出新”“古爲今用”做出了貢獻。他的學生有方克多、章錦永、缪秀霞等。

方克多(1942— ),龍港白沙鄉人,後移居平陽縣昆陽鎮。平陽縣文化館曲藝幹部,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溫州市曲藝協會副主席、平陽縣曲藝協會主席,人稱溫州鼓詞四大名師之一。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他14歲拜平陽鼓詞藝人蘇方足爲師,從師3年期間學會《孟麗君》《宏碧緣》《描金鳳》《三請梨花》《蝴蝶杯》《節孝文》《十二紅》等幾十部鼓詞,他聰明伶俐、才華橫溢,未出師就唱出了名氣。

1957年,方克多應征入伍,在部隊也是文藝積極分子,唱樣板戲、說快板、演小品樣樣精通。退伍後先後任縣曲藝隊負責人,後調縣文化館任曲藝幹部。盡管工作崗位多變,但始終堅持演唱鑽研溫州鼓詞,吸收各劇種、曲種藝術風格、表演精華融入溫州鼓詞之中。他演唱的鼓詞字正腔圓、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生旦淨末醜人物栩栩如生,唱聲特有韻味和風格,自成一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參加市、省及全國曲藝會演,《天地情》《法庭擒鷹》等獲省一等獎、全國三等獎,《智闖龍潭橋》獲全國曲藝會演一等獎。退休後被聘爲浙江省曲藝家協會顧問、溫州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0 阅读:1

熱愛光明人家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