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影視創作如何借勢新媒體持續火熱

中視財華 2024-04-12 19:03:06

國寶對著鏡頭,將自己數千年來的經曆娓娓道來;文物化身人形,訴說流落海外多年的思鄉之情;虛擬主持人講述古畫經人工智能技術修複煥發生機的傳奇……當前,各類新媒體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影視領域,影響並塑造著作品形態和産業生態,這爲傳統文化題材影視作品創作帶來新的思路。一批影視劇、綜藝、紀錄片、微短劇、直播節目、短視頻等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大展拳腳,建構起聯動大小屏的視聽奇觀。然而,從零星顯現走向大量湧現,從嚴肅厚重走向親和明快,從“熒屏清流”走向“網絡潮流”,傳統文化題材影視創作在不斷産生新變化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讓傳統文化的深刻意蘊穿屏而來,既保有獨特魅力,又帶著藝術創意,應引起業界更多思考。

不僅提供知識,還應與現實生活産生聯系

傳統文化向來是中國影視創作的素材寶庫。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將同名京劇搬上銀幕,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改編自四大名著的電視劇登陸熒屏,再到新世紀初《百家講壇》等文化節目受到觀衆歡迎,促成“三國熱”“論語熱”……在影視藝術百余年的發展曆程中,影視創作者不斷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影視藝術風景。

但受到創作理念的局限,傳統文化題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集中于漢語字詞、傳統詩詞、成語典故等人文領域,形式基本停留在講座、改編,著重展現傳統文化的基本樣態,提供通識性文化知識,未能與現實生活産生緊密聯系。雖偶爾出現收視黑馬,卻未能形成處處有藝術良駒的繁榮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影視行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引導。在相關部門的鼓勵支持下,創作者不斷在文化價值和市場規律、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尋找平衡點,使傳統文化題材進入發展繁榮期。

與以往將不同類型的知識一鍋燴的“文化大賣場”模式不同,近年來傳統文化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更多地深耕垂直領域,圍繞某一具有較強專業性的文化內容,如典籍字畫、文物考古、傳統曲藝、手工技藝等展開主題設計,更像“文化專營店”。創作者融合朗誦、情景劇、競技、戶外旅行等元素,讓專業性較強的傳統文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貼近日常生活。同時,網絡電影、微短劇、短視頻等獨具“互聯網基因”的藝術形式不斷拓展創作思路、豐富表現形式、革新傳播方式,又使傳統文化題材獲得觀衆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睐,爲傳統文化的影像表達找到了新的植根土壤。

從元素展示進階爲對意境、氣韻等精神層面的提取

  新媒體技術深刻改變傳統文化題材的表現形態,以移動模式、微短篇幅、即時傳播,開創以小屏打開傳統文化的全新方式,讓觀衆能近距離觀看、沉浸式體驗。近年來,春晚、中秋晚會等傳統節日的電視晚會引入豎屏直播概念。比如,央視中秋晚會在策劃階段便將舞台表演設計成兼顧橫豎屏畫面空間的藝術形態,直播時利用算法進行智能“橫轉豎”。山東衛視春晚的直播間支持用戶自主切換、選擇觀看豎屏或橫屏的多機位,還設置節目單、點贊評論、煙花組件等交互功能。網友評論道,“豎屏拉近了舞台的距離,感覺像坐在劇院第一排”“我一邊看節目一邊刷評論,阖家團圓的節日氛圍拉滿,即使一個人過節也不孤單”。還有大批文博機構、非遺傳承人和傳統文化知識分享者活躍在新媒體上,積極投身各類以傳統文化入題的短視頻、微短劇、直播節目的創作,營造出傳統文化影視賽道的熱鬧景象。

傳統文化題材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對接觀衆移動觀看的需求,還從表現內容、傳播渠道等方面入手,更新創作理念,改變話語方式。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改變了以往影視創作人與文物的主客體位置,讓國寶“活”起來。《人物禦龍帛畫:天上見》一集把二維的帛畫變成三維動畫,讓畫中人禦龍飛行,褒衣博帶隨風而起;講述蘇轼撰詩並手書的《黃州寒食帖》時,創作者又以今人在視頻裏發彈幕的樣式,表現古人在法帖上寫題跋的過程。這些內容營造輕松有趣味的觀賞氛圍,讓高冷厚重的內容變得親切可感。

新媒體還爲主創與觀衆提供交流互動的空間,不僅爲傳統文化傳播培養出忠實受衆,還吸引越來越多人加入創作者行列,以傳播創新帶動創作創新。“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根據網端受衆反饋調整創作思路,在線上爲《端午奇妙遊》中唐小妹全網征名、海選演員、征集劇本,在創作《重陽奇妙遊》時針對網友提出的減少特效、增加慢鏡頭特寫等建議進行改進。還有一些短視頻博主應網友要求創作作品,網友又以彈幕、評論等形式對作品進行藝術品鑒、史料補充、文化解讀。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從線上線下的交互傳播升級爲虛實融合、主客融合的文化場域,從對單個傳統文化元素的展現化用進階爲對傳統意境、氣韻等精神層面的提取和“虛擬仿真”,激發大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不能在題材創作上淺嘗辄止,得其形而遺其神

傳統文化題材影視作品在熒屏網絡上營造一派繁榮景象。但與此同時,創作娛樂化、同質化等弊病逐漸浮出水面。從宏觀層面來看,微短劇、短視頻等形式篇幅短小,容易出現快餐化傾向,難以對龐大複雜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化、連續性開發。投身其中的創作主體日趨多元,從傳統影視公司到短視頻博主皆有覆蓋,不同主體之間缺少協同合作,容易造成內容重複散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難以進行更有效的分配利用。觀衆通過這樣的作品接收碎片化信息,難以拼湊出相對完整系統的文化知識體系。

從微觀層面來看,有的創作者爲搭上傳統文化熱的快車,一味跟風複制。一時間以“傳統”等爲標簽的各類創作批量湧現。其中部分作品疏于創新挖掘,只是簡單挪用非遺、國風等文化符號,未能深入剖析這些符號背後的文化內涵、價值觀念和精神價值,導致內容空洞膚淺。有的創作者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將缺乏依據甚至低俗的奇聞戲說作爲主要內容。還有的創作者讓作品主人公頂著非遺傳承人、某傳統文化領域專家等身份談戀愛、查案件,把傳統文化當成甜寵戀情、懸疑劇情的背景板。更有甚者,以“傳承”的名義,創作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甚至偏離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作品。凡此種種,使部分傳統文化題材創作淺嘗辄止、流于表面,得其形而遺其神,不利于大衆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知。

應努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矩陣,培養引領受衆群體

我們應從不同維度出發,促使傳統文化題材影視創作傳播盡快適應新媒體語境,形成健康有序的視聽生態。其一,創作提質,讓精品佳作唱主角。創作者應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端正創作態度,主動學習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創作的原創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推出既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又彰顯藝術價值,更准確傳達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作品。其二,協同發展,以多方合作促傳播。面對趨微向短的創作潮流,出品方和創作者應形成正確認知。過于輕量化的形態可能很難單獨承擔起傳統文化嚴肅而宏大的價值體系,卻能成爲培養受衆愛好興趣、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引導者。所以,我們應努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矩陣,以微短形態宣傳推廣,從某一文化興趣點入手聚集人氣,培育受衆群體,同時提供更豐富、專業、深入的長篇影視內容,兩者互爲補充、互相助力,達到有效傳播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其三,加強把關,爲優秀內容引流量。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傳統文化題材影視作品,尤其是微短劇、微紀錄片、短視頻的調控引導,確保傳統文化內容的專業性和准確性。同時通過大數據、算法優化等新技術手段,提高優秀作品曝光率,將高質量傳統文化內容推送給廣大用戶。

今天的新媒體環境使傳統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間。創作者應當堅定文化自信,深耕傳統文化,挖掘優質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讓穿透大小屏的新視聽生態成爲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