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有能量,無形決定生命所有!改變孩子教育背後的“念”

內驅力談家教 2024-05-06 09:22:33

7-16歲孩子拖拉不自律,內收不自信,想做不執行,應付學習沒動力……若要“根治”,(點擊)!

我是一名內驅力教練,主創“五感內驅力”法,最大特點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動力。衆多家長見證有效!()

和一位搞教育的老友聊天,說到她近期業務挺好,我能感覺出來,相較于其業務能力,我覺得最關鍵的秘訣是她的“用心”。

我說的“用心”,就是她的起心動念——她最大的動機不是別人口袋裏的錢,而是一個比較純粹的想法:幫助別人。

做任何事情一旦“用心”,就能破萬千象,生萬千法。教育孩子同樣如此!

01

起心動念,決定結果

所有行爲成果的背後,最終都會以其“發心”爲根本基礎。一個人,有什麽樣的“心”,就會生什麽樣的“念”。

而“念”具有能量,且力量非常強大!因爲它在無形中決定了我們很多東西。

首先,念決定了我們的日常感知。

我們看到的從來就不是事實,只是我們想看到的或能看到的。就像“一念一世界”,我們外在所看到、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呈現,我們都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蘇東坡和佛印打坐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其次,念決定了我們言語。

盡管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也可以很輕松地說出每一句話,但其實所有的語言都具有很強的振動波,每一句話都具有很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要麽圓滿一件事,要麽破壞一個東西(參考閱讀“”)

《水知道答案》已經做了見證。

最後,念決定了我們的行爲和結果。

感知形成思想,思想決定言行,言行決定結果……不多解釋!

02

外在行爲相似,內在心念不同

剛好前幾天,一個家長在咨詢的時候問了一個問題:“幫助別人”和“討好別人”有什麽區別。

是哦,有什麽區別呢?兩者看上去好像一樣耶。

事實上有很多東西,外在行爲是相似,但是內核卻完全不同。

就像“關心”孩子和“包辦”孩子,兩者感覺都是協助孩子,但就是很多人把“關心”做成了“代替”。再像“給孩子鼓勵”和“給孩子壓力”,很多家長明明想給孩子鼓勵,但實際給到的卻是壓力。

“幫助”跟“討好”,確實都是給別人代勞一些事情,差別在哪?

其實兩者最大差別就在于你的心態,在于你的“念”。

如果你去做一個事情,是秉持一顆“爲對方好”的心,動機是爲對方好,那你就是“幫助”。但如果你做這個事情,是爲了讓對方能夠看得起你,善待你,親近你,或能夠給你帶來潛在其他什麽好處,這就是“討好”,這就是差別。

這種差別,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所以從外面一般看不出來,但你的真實意圖是什麽,其實對方隱約會有感覺。

不光對方有感覺,你自己也會有感覺。因爲當你真正發自內心去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是會感覺到快樂和喜悅的。但是當你去討好的時候呢,內心會有一種擰巴感呀,或是委屈感之類的,只是可能你不會那麽明顯的覺察到而已。

所以他們的核心區別,其實就在于心態,在于動機,在于你的“起心動念”——前者是利他,後者是利己。

03

“念”不同,傳遞出的感覺必然不同

面對孩子,我們內心帶著什麽樣的“念”,你就必然傳遞出什麽樣的感覺。

很多父母嘴上說著“肯定”的話,內心卻是滿滿的不認可,嘴上說著“信任”的話,內心卻是滿滿的懷疑,嘴上說著“我理解你”,其實壓根兒就不懂得孩子的真實感受……

你自以爲是地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做得很好,但是孩子只會覺得你“太假”(只是孩子沒有說出來而已)!

不管你認爲自己懂得多少教育道理,學會了多少的有用的話術,但是,只要你的心態不變,傳遞出來的感覺肯定不會有實質的變,孩子接收到的感覺也不會變,孩子的心理狀態自然也很難有真正的改變。

我們經常說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有沒有想過管理好自己的“念”呢?

“正念不立,邪念必生”!

--

更多內驅力落地辦法,請讀下面文章,針對性地幫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這2篇必讀】

1.內驅力培養三步驟,我是"過來人":

2.“五感內驅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創 | 一點老師

內驅力咨詢師,健心教練。愛看本質、喜講系統、力求實效。點個關注,一起共修。

0 阅读:5

內驅力談家教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