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不上清華北大,但不能沒有良知!激發良知內驅力三個方法

內驅力談家教 2024-05-02 02:42:37

8-16歲孩子拖拉不自律,內收不自信,想做不執行,應付學習沒動力……若要“根治”,(點擊)!

我是一名內驅力教練,主創“五感內驅力”法,最大特點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動力。衆多家長見證有效!()

有父母抱怨孩子沒有良心,不聽話不懂事,其實是因爲你不會養育。

你的孩子可以不上清華北大,但不能沒有良知,你認同嗎?你孩子如果有良知,哪怕讀書不怎麽樣,你也不必太焦慮。

那什麽樣的教育才能讓你的孩子有良知,又能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需求呢?

我們把教育分爲三種境界。

最基礎的是良知教育,就是如何激發孩子的良知。進一步是素質能力教育,也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八大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選擇能力,決策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最高境界的是生命教育,培養孩子的幸福和覺醒。

今天就講良知教育。

王陽明先生說良知是本質具足,只是需要被啓發,而我們今天爲什麽辛苦一輩子,卻養育不出一個孝順的、良知具足的孩子呢?

其實是我們一直用外驅力的13把刀,要求、指責、打罵、管理、控制、說服、說教、講理、唠叨、恐嚇等等,讓孩子産生情緒、情緒掩蓋良知。孩子一旦心中對你生出了厭煩的情緒,他就開始掩蓋良知。

對于孩子任何錯誤,說三個方法,每一個都是內驅力,尤其是第二個。

第1個,延緩處理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犯錯誤之後,三分鍾才會開始意識到自己錯了,所以要延緩處理,不在情緒中對抗,孩子就開始反思,“哎呀,我錯了”,這叫反思內驅力。

第二個,表達感受

孩子犯錯了,指責就會帶來對抗!如果你想教育一個有良知,能夠心中有父母的孩子,你一定要學會表達感受,表達需求,這個就是關鍵。

比如說“你作業效率不高,我很著急,我很生氣,媽媽需要你更專注一點”,“你晚睡我很心疼,我很擔心,爸爸希望你早點睡”。

再比如,你口渴讓孩子倒水。如果你說“寶貝,幫我倒杯水”,這其實是命令,是要求。但如果說,“寶貝,爸爸口好渴,爸爸想喝水”,口好渴,就是表達我的感受,“幫我倒杯水”是表達需求。

表達口渴,讓孩子感受爸爸的感受,不忍心爸爸口渴而去倒水,那個叫懂事,那個叫心中有父母,叫良知,而且孩子做完之後會有成就感。相反,如果孩子是被命令或要求去做,那他就沒有成就感。

所以我們想要養一個有良知的孩子,除了你讓他感受到愛,而且要學會表達你的感受,讓他感受你的感受。

一個人感受父母的感受,那叫孝順,感受老師的感受,那叫尊師,感受衆生的感受,那叫慈悲。所以,能夠走入別人的內心,感受別人感受,那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樣的孩子以後有慈悲心。

重要補充:“表達感受”,只是表達,而不是說教,是表達自己,但不要求孩子一定要順從。

第3個,表達孩子犯錯帶來的影響

比如說“你起床拖拖拉拉,等一會我上班就會遲到,被罰款,我很著急”。

事實上,一般來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言行給別人帶來不好的感受或産生不好的影響,那樣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愧疚,這種感覺會使得他改變。

以上三招,招招都是內驅力,啓發孩子內在良知。

更多內驅力落地辦法,請讀下面文章,針對性地幫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這2篇必讀】

1.內驅力培養三步驟,我是"過來人":

2.“五感內驅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創 | 一點老師

內驅力咨詢師,健心教練。愛看本質、喜講系統、力求實效。點個關注,一起共修。

0 阅读:0

內驅力談家教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