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擔任山西省委書記,妻子是解放軍少將,女兒嫁給了華國鋒之子

茶閱史記 2024-04-21 11:49:13

同鄉出來的士子,總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李立功和華國鋒兩人便是如此。二人曾在烽火中並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而且,這種友誼還延綿到了下一代。李立功的女兒李曉英在雙方父母的引薦下,嫁給了華國鋒的兒子爲妻,兩家就此結爲秦晉之好。

1925年,李立功出生在山西省交城縣山水村。天公作美,李立功出生的這一天,恰好趕在了正月初一,父母給他起了一個乳名——“年生”,意爲新年第一天出生的孩子。

交城,地處山西大山深處,與外界的交流一直很少,經濟自然較爲落後。尤其是在民國時期,沒有工業公司投資在交城,縣城只有少量的手工業作坊,大多數縣民都是貧窮的農民。

李家雖窮,但人丁興旺,一家人都能參加勞動,加之節儉度日,日子漸漸有了起色。當李立功十幾歲時,父親做主,在文峪河蓋了一座簡陋的房子。

在文峪河的南岸有一條官道,幼年的李立功常常坐在官道旁邊,看著來往的行人,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走出大山,見見世面。

七八歲時,李立功到了入學年齡。雖然已是民國,全國各地都興建了新式小學,但交城思想閉塞,文教不興,仍然原封不動地沿襲著一套封建教育制度,采取的依然是私塾的方式。

因此,李立功只能在私塾讀書,由一位名叫李儒的老秀才當啓蒙恩師。多年以後,李立功還記得給老師磕頭的那個下午。

在私塾學習了三年後,交城縣橫尖鎮公立國民小學開辦,李立功立馬離開了私塾,雙腿邁進公立小學。

在公立小學,首先讓李立功感到新奇的,是告別了陳舊的課本拿到了國文、算術、地理、格致(理化)等新教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李立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了許多,成績也突飛猛進。

盧溝橋事變後,李立功就沒法再繼續讀書了。這時,他也懂得了“救國存亡”的大義。1940年,年僅15歲的李立功加入了黨組織,任山西交城抗日遊擊一支隊幹事,並結識了華國鋒。

可人生就是這樣,有喜有悲。

正是這一年,日本法西斯占領草莊頭據點,憑借地勢的險要,在村旁的山岡上,挖了壕溝,構築碉堡,向周邊地區實行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使方圓幾十裏以內的群衆日夜都不得安甯,連兩歲的小孩聽說“日本人來了”,都嚇得不敢哭鬧。

爲了拔除這個據點,晉綏八分區根據毛主席“把敵人擠出去”的戰法,確定了圍、困、擠、拔的作戰計劃。

對此,李立功回憶道:“草莊頭是個老據點,敵人進駐了兩年多,時間比較長,經常有百八十個人,一個中隊在這裏駐紮。平川縣政府就在我們山區,進出都得通過草莊頭,很不方便。我們當時根據草莊頭的大小,將部隊分散,最終將其拔掉。”

解放戰爭時期,李立功轉入行政,任晉源縣首任縣長,發動當地民衆支持了太原戰役。

建國之後,爲了學習蘇聯的技術和治理經驗,國家選派了一批優秀幹部到蘇聯學習,李立功也位列其中。

1963年,李立功又到中央繼續進修。因表現優異,中央領導想讓他留校任教,可由于地方上幹部儲備不足,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持反對意見,李立功只好返回家鄉。

特殊曆史時期,李立功因良好的出身,並未受到太大的波及。不僅如此,懂得自保的李立功官運亨通,曆任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革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等職。

改革開放後,山西政務混亂不堪,爲了解決山西發展緩慢的問題,中央派遣了熟悉山西情形的李立功主政山西地區。

可是由于替華國鋒說話,李立功也遭到了中央領導的嚴厲批評。從此,李立功也只能待在地方,再也無法更進一步。

不過幸運的是,李立功有著一個好妻子——謝彬。她不僅是一位巾帼英雄,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還非常理解丈夫替老友求情的決定,一直守候在丈夫的身邊,不離不棄。

九十年代,李立功退出一線,擔任省顧問委員會主任。閑暇時,他會關心山西文化事業的發展,還捐出錢財支持晉綏老區教育協會的籌辦工作。

新世紀之初,李立功替老友修建了陵墓,這也是他人生最後一件大事。2020年,李立功在太原逝世,度過了96年波瀾壯闊的歲月。

1 阅读: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