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劉少奇的俄國孫子,放棄軍銜回中國,換了中國名,定居在廣州

茶閱史記 2024-04-23 13:14:15

2023年7月,第七屆中俄博覽會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市召開,廣東組織了超百人的經貿代表團參加。在這些人中,有一個名叫劉維甯的特殊人物。

之所以說他特殊,是因爲他身上彙集了各種身份符號:劉少奇同志長孫、中俄混血兒、商人、社會活動家……

少奇同志在俄國的孫子

劉維甯的俄文名叫作阿廖沙。他的人生軌迹要從上世紀開始說起。

1939年9月,劉少奇的長子劉允斌和女兒劉愛琴被送往蘇聯學習。劉允斌在蘇聯與大學同學瑪拉墜入愛河,婚後生下了女兒索妮娅和兒子阿廖沙。

索妮娅小名“蘇蘇”,代表蘇聯,阿廖沙小名“遼遼”,代表遼甯。

1957年,劉允斌回到祖國,此後瑪拉一直帶著兒女在莫斯科生活。

那個時候,阿廖沙只有三歲。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不怎麽了解自己的身世。母親只是模糊地提過,爺爺是中國國家領導人之一。

直到成年後,阿廖沙閱讀了大量有關劉少奇的書籍,爺爺的英雄形象才在腦海裏清晰起來。

雖然劉允斌回到了中國,但是始終惦記著在莫斯科的一雙兒女,經常給家裏寫信、寄書。阿廖沙還記得,父親寄來的圖畫書裏,所有的中文都被一字一句翻譯成了俄文,爲的就是方便他們姐弟理解。

書裏講述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讓他對神秘的東方國度心生憧憬。

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中蘇交惡,劉允斌的家書中斷了。瑪拉母子一直想要重新和中國親人取得聯絡,但始終未能如願。阿廖沙就這樣失去了父親的消息。

阿廖沙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後,進入蘇聯國家航天指揮中心,從事國防科技研究工作,和祖輩們一樣走上了軍旅之路,後被授予中校軍銜。

1987年,劉少奇長女劉愛琴從北京捎來口信,瑪拉母子才得知劉允斌已經去世的消息。

之後,阿廖沙和姑姑劉愛琴的書信往來逐漸增多。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去中國看一看爺爺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

在給王光美的一封信中,阿廖沙說:“我永遠是劉氏家族中的一員。”

舉家遷居羊城

1993年,38歲的阿廖沙終于有了實現心願的機會。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先去了湖南,參觀爺爺出生的地方,後來又去了廣州和深圳等城市。

劉愛琴帶著阿廖沙見了家族中的很多親戚,王光美也很熱情地接待了阿廖沙。

正是這次中國之行,讓他有了中文名字——劉維甯。劉是家族姓氏,維是輩分排行,甯是因爲他的性格比較安靜。

回到俄羅斯後,劉維甯就産生了定居中國的想法。他漸漸意識到,只有常居中國,才能更好地融入這個國度。

此後,他和太太冬妮娅頻繁往返于中俄兩國之間,尋找適宜的定居城市。

在寒冷的莫斯科長大的劉維甯,一直想找一個溫暖、有生活氣息的城市長期居住。而廣州,成爲了他的心儀之地。這裏不僅溫暖濕潤,美食豐盛,還有劉少奇戰鬥的足迹。

大革命時期,劉少奇在廣州領導大罷工,廣州革命博物館至今保存著很多當年的珍貴史料。

就這樣,2006年,劉維甯舉家定居羊城。他很快就融入了這裏的生活,不僅考取了中國駕照,還學會了簡單的粵語。

在廣州多年,劉維甯見證了地鐵線路的擴展,目睹了廣州塔的建成,有時候還會和太太去看恒大排球隊的比賽。白雲山、寶墨園,都留下了他們一家的足迹。

他驕傲地表示,自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廣州通”了。

劉維甯的一雙兒女,都在暨南大學學中文。兒子劉安東隨父母常住廣州,女兒劉麗達在莫斯科負責劉少奇紀念館的籌建工作。

回到中國後,劉維甯擁有了新的事業。他和朋友創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合會。組織成立十年來,爲促進中俄工商企業合作、增強兩國地方政府交流作了不小貢獻。

在工作之余,劉維甯還經常現身各大學校,向年輕一輩講述紅色曆史,傳遞中俄情緣。

特殊的家庭背景與人生際遇,爲劉維甯開啓新的生活埋下了伏筆,也讓他在中國收獲了新的幸福。

0 阅读: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