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五個省的省委書記,69歲時致信中央:我願意提前退下來

茶閱史記 2023-07-28 12:43:11

2003年,原中顧委委員譚啓龍在濟南病逝。按照他的遺願,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甯波四明山革命先輩碑林。這裏安息著他昔年在浙東根據地的老戰友何克希。四明山既非譚啓龍的出生地,也不是他的祖籍,爲何他會把自己的歸宿安排在這裏呢?

半個多世紀之前,譚啓龍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樹起了浙東縱隊的大旗,從區區幾百人的遊擊隊,發展壯大成爲15000人的三野前身。巍峨四明山,灑下了譚啓龍和戰友們數不清的汗水和鮮血。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譚啓龍的故事。

浙東縱隊

1913年,譚啓龍出生于江西永新縣。他幼年喪父,母親靠販賣炒貨維持家裏的生計。譚啓龍十歲的時候,母親因爲被惡霸打傷去世了。變成孤兒的譚啓龍從此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唯一的生活來源是給地主放牛。

譚啓龍14歲的時候,永新縣裏發生了一件大事,毛主席指揮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

年幼的譚啓龍對這件事情似懂非懂,他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家鄉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平日裏爲非作歹的土豪鄉紳變得畏首畏尾了,街頭巷尾不時傳來某某地主被打倒的消息。譚啓龍太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了,他毅然參加起義。

1928年,譚啓龍加入了共青團。入團後,譚啓龍主要從事站崗放哨的工作,同時還參加了黨內的各種學習班,學習文化知識和革命理論。

1933年,譚啓龍轉爲共産黨員。經曆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之後,紅軍遭遇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主力部隊突圍離開了中央蘇區,而譚啓龍跟隨部隊留守,展開了三年多的敵後遊擊鬥爭。

這段艱苦卓絕的經曆,讓譚啓龍終身難忘。既要躲避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又要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做鬥爭。風餐露宿,食不果腹,是譚啓龍和戰友們最常見的生存狀態。這樣的處境一直維持到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期間,才有所改變。

1941年,日寇在浙東地區橫行,新四軍軍部決定在甯波等地開展敵後武裝鬥爭,譚啓龍被組織任命爲浙東縱隊政委,配合司令何克希開展工作。浙東縱隊在四明、浦東等地神出鬼沒,讓日軍防不勝防,聞之喪膽。

高風亮節

時間來到1945年,經過多年積累,譚啓龍等人開創的浙東根據地已經達到實控面積兩萬平方公裏,黨員人數四千多人的規模。隨著抗戰的勝利,蔣介石集團忍不住撕下了合作的僞善面具,企圖湮滅我黨的革命火種。

蔣介石的老家在浙東,他當然不放心這片區域由我方控制,遂集結大批兵力,計劃武力圍剿。爲了避其鋒芒,譚啓龍按照中央指令撤退到蘇北地區。離開浙江,雖然是鬥爭形勢的需要,卻實非譚啓龍所願。好在,他的牽挂並沒有經過太多的時間。

1949年,譚啓龍率第七兵團解放杭州,繼而解放了浙江全境。解放後,譚啓龍留在浙江,出任省委副書記,1952年9月至1954年8月任省委書記(1972年4月至1977年2月又調回浙江,任省委書記)。

長期在浙東戰鬥,又親身參與了解放浙江的過程,在新生的人民政權裏,譚啓龍又再一次肩負起了恢複建設浙江的新任務。他在穩定社會治安,恢複國民經濟發展,推進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因爲出色的工作表現,譚啓龍又先後擔任了山東、福建、青海、四川等地的省委書記。1982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全新曆史時期,中央有意在幹部隊伍管理上推行年輕化,原本的計劃是分兩步走,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最終由年輕幹部取代老幹部。

69歲的譚啓龍致信中央,以一名老黨員的身份要求中央實行一步到位的政策,加快領導幹部年輕化的進程。他在信中明確表示,自己願意以身作則,從現有的省委書記職務上提前退下來,把機會讓給更年輕,更有能力的同志。

這樣高風亮節的表態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最終,他的意見被采納。離任四川省委書記後,譚啓龍沒有完全脫離工作,而是在四川省顧問委員會和中顧委任職,繼續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出謀劃策。

0 阅读: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