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長城抗戰中拿大刀砍鬼子的西北軍抗戰後期哪去了?

文叔逗號 2024-04-28 16:31:54

前言

抗戰時期有這麽一支叱咤風雲的北方軍隊,他們以耍一手威武雄壯的大刀片而聞名。今天的文章,讓我們走近來自華北大地的西北軍,讓我們從這群北方漢子的視角,了解他們始于全面抗戰之前的救國曆程。

西北軍史 大刀成名史

不同于民國時期的其他地方軍隊,西北軍的形成並沒有與西北地區有特定的聯系。

就比如地處中國地理西北地區,陝西甘甯清省份的陝軍和馬家軍都有相對獨立的軍政,曆史上與西北軍有過短暫的聯系,但並不定義爲西北軍的一部分。

而西北軍前身則是發源自陝西的清末新軍,曆經明初多年來的內戰,自身結構變化頗多。我們將著重講解自北伐戰爭開始,馮玉祥時代下的西北軍曆史。

拍攝于1927年西北軍

一九二七年,西北軍統領馮玉祥率部參加國民革命軍,成爲北伐期間四個集團軍中的一個在北伐期間,西北軍的實力達到了巅峰的四十萬人,直到二次北伐結束後才實行縮編。

這時,西北軍的主要勢力範圍已經從西北擴展到塞北地區、山東、直隸、河南等省份。同時,西北軍官兵的籍貫也是出自西北、華北、華東不同省份。

一九二九年,由于在裁軍問題上産生矛盾,很快就導致了後來反蔣和擁蔣勢力之間的中原大戰,但最終西北軍在中原大戰中被擊潰,馮玉祥至此下野,而西北軍也被中央政府解散收編。

到這段時期,西北軍已經不獨立成軍,但是西北軍成了國軍中一個派系的概念。縮編後的西北軍各部被東北張學良和南京中央政府所收編,主要分爲三股勢力。其中,宋哲元所部接受東北軍的改編部署在平津,而孫連仲與韓複榘兩部偏向中央,位于山東。

一九三三年,爲了進一步染指中國華北,日軍開始進攻熱河省,逼近長城沿線。國民政府陸續派遣部隊前往長城各隘口布防。西北軍系二十九軍宋哲元部就是其一,第二十九軍被部署在東起冷口西至馬蘭峪一線。

爲了彌補裝備上的劣勢,國軍夜襲對抗日軍,三月十一日,由五百名士兵組成的大刀隊,只攜帶大刀和手榴彈,趁著夜色直插日軍軍營,二十九軍的大刀隊沖入了日軍騎兵和炮兵的營房,利用手榴彈和大刀殺傷大量日軍。這場奇襲,繳獲大量戰利品,給予敵軍重創。但同時,大刀隊自身也多有傷亡。

隨後,國軍再次在夜晚通過山間小路,繞到敵後包抄日軍取得喜風口大捷。雖然憑借二十九軍將士的勇猛和有效借助地利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國軍依舊不敵日軍,最終因爲軍備耗盡傷亡頗大,喪失戰略位置而被迫退至長城內繼續抵抗。爲了避免中日全面戰爭,國府最終向日方做出妥協。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爲緩沖性質政權的稽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冀東自治政府也隨即成立。稽查政務委員會有很多職位,由二十九軍高級軍官所擔任。

比如宋哲元擔任委員長,所以很多二十九軍的官兵都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但在國家大局面前,也只能繼續隱忍。可以說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

全面抗戰中的西北軍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日本駐軍在燕郊盧溝橋附近軍事演習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日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

駐守在這裏的是西北軍系第二十九軍,拒絕了日軍的要求。日軍隨即從東西兩個方向炮擊宛平城,第二十九軍的將士也展開頑強的反擊。

同時間,日軍爲了爭取時間調整部署,與中國方面談判,試圖與稽察政務委員會達成臨時停火。然而,就在談判期間,日軍持續向北平和天津方向增兵,七月十日再次展開,對皖平城的炮擊,那麽也是在同日,居委會電令西北軍系孫連仲和龐秉勳兩部向保定和石家莊集結。

與此同時,國府中央已決心展開全面抗戰,不再向日方做任何妥協,特此動員全國軍隊。

日軍八個師團約十六萬人,增兵至平津地區。宋哲元指揮各部全線反擊,雖有戰果,但損失慘重。

七月三十日,平津地區大部分陷落日軍手中國軍處處被動,不得已撤入河北。

七月三十一日,蔣介石發布告抗戰全軍將士書,勉勵全軍驅逐日寇,複興民族,血戰到底。

一時間,全國各地不同勢力團結一致,長達八年之久的偉大衛國戰爭隨即開始。抗戰期間,西北軍系軍隊,一九三七年開戰後,被授予三個集團軍級作戰番號。一九三九年擴編一個宋哲援部的西北第二十九軍擴編爲第一集團軍。

到一九三八年,改番號爲第三十三集團軍,後來第一集團軍的番號被授予滇軍。抗戰期間,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一支由西北軍系將領宋哲元、張自忠、馮志安先後擔任成立之初,轄屬第五十九七十七六十八三個軍級作戰單位均爲原西北軍單位組成。

一九三八年初,第三十三集團軍在山東參與臨沂保衛戰和徐州會戰。同年,總司令宋哲元染上肝病,接替宋哲元擔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是張自忠。隨後,該集團軍參與了武漢會戰,在張自忠的指揮下,第三十三集團軍先後參加了隨棗和棗宜會戰作戰英勇,但損失慘重。

一九四零年棗宜會戰中,張自忠率部主動出擊,在南瓜店力戰殉國,成爲抗戰國軍犧牲的最高將領。張自忠將軍殉國之後,由馮志安擔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張自忠

隨後,該部隊轉戰湖南,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第三十三集團軍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玉溪鄂北會戰由孫連仲原西北軍第二十六路軍所改編的是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先後由孫連仲和劉汝明擔任。

該集團軍在一九三七年組建之時,轄第三十和四十二兩個軍級作戰單位多年作戰于華中地區。

一九三八年三月,第二集團軍參與了徐州會戰,尤其是台兒莊地區的戰鬥。隨後,轉戰湖北第二集團軍在抗戰期間的行軍路線和參與的大型會戰與第三十三集團軍高度相似,在湖北參與了隨棗和棗宜會戰。

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參與了第二次長沙會戰和鄂西會戰。一九四三年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後,該集團軍由劉汝明接任。從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間,第二集團軍參與了常德會戰和玉溪鄂北會戰。

大刀軍也有黑曆史

韓複榘所部的山東第三路軍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擴編組建成爲第三集團軍。該集團軍總司令最初由韓複榘擔任,但因擅自撤退,消極抵抗于一九三八年一月處決。隨後,由于學忠和孫同軒先後擔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組建支持轄屬第十二、五十一、五十五、五十六軍。

一九三七年十月,韓複榘率領第三集團軍曾有過成功擊退日軍攻勢,但後來開始猜忌中央。爲了避免自身實力,在與日軍作戰中消耗殆盡,從而開始消極抵抗,後來放棄了濟南。嗯,隨後,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嚴令韓複榘部防守泰安,但韓複榘帶部隊公然抗命。

一九三八年一月,韓複榘以違反軍令擅自撤退消息抵抗的罪名被處決撤銷其總司令職務,于學忠接替了韓複舉的職位。隨後,繼續指揮第三集團軍參與了後來的徐州會戰。

一九三八年六月到一九四三年,第三集團軍接受第三任總司令孫同軒的領導,參與了武漢會戰和豫南會戰,西北軍的第三集團軍最終在一九四三年的三月被撤銷番號。

抗戰中,後期並未參與大型戰鬥。西北軍系第二十四集團軍于一九三九年底,組建,由西北系將領龐秉勳擔任該集團軍的總司令。

第二十四集團軍組建之初,轄屬第四十和新五軍兩個軍級作戰單位多作戰于華北敵後區域。一九四三年夏,第二十四集團軍在河南北部,遭受到日僞軍針對性的掃蕩,孤立無援,且損失慘重。

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再加上龐的舊部已降日的孫殿英的勸說,龐秉勳率領第二十四集團軍投降日軍,這是抗戰期間唯一一起以集團軍規模的投降事件。

隨即國民政府撤銷了第二十四集團軍的番號,投降後,龐秉勳繼續在汪僞政權擔任,僞軍暫編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但依舊與重慶保持聯系。後來,龐秉勳成爲重慶國府與南京汪僞政權之間中介成爲各方溝通的橋梁,也是出于這個緣故,再加上抗戰前期率部積極抗戰的表現。

國府在戰後未追究其投敵之責。或許看到這裏,很多人會批判一部分西北軍將領消極抵抗,甚至是投降的行爲。的確,我不否認,也不偏袒這些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

但同時我們也不該忘記他們的犧牲。西北軍將士裝備算不上精良,但憑借大刀和勇猛的戰鬥意志,給予日軍一次次的重創,如同之前所講出,晉綏軍在綏遠抗戰一樣,作爲北方的地方軍隊,他們最先面對日軍的軍事壓力跟中國南方地方軍隊不同,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去備戰,有的只是滿腔熱血。

西北軍將士借助古老的城牆關愛,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爲國家的全面戰爭,爭取時間。他們將這種壓力轉化成頑強的戰鬥意志。雖然一路南撤,但報國之心,從未削減大刀進行曲,一遍遍被後世所傳唱。西北軍將士抗戰之功績也必然銘記于萬千國人心中不散光芒。

0 阅读:85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