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的曆史功勳12勝利是人民群衆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大肥肥文史說 2024-05-05 06:35:16

戰役初期,運輸主要以人力、畜力爲主,數百萬民工肩挑、手推、馬馱,車輪 滾滾,人歡馬叫,奮戰在運輸線上。

在作戰物資的運送方面,中原地區的人民做出了很大貢獻。千百萬農民踴 躍參戰、運輸支前。

僅豫皖蘇地區即支出大車10.6萬余輛、小車2.2萬輛、拖 板車5.8萬輛、牲口43.7萬頭、擔架6.1萬余副,共出動民工200余萬人。

在 廣闊的中原大地上,在風雪彌漫中,火車日夜奔馳,汽車來往不停,百船競發, 馬車、牛車、手推車、人拉車滿載物資滾滾向前。

距戰場1000多裏的豫西行署, 爲將糧食等物資運到前線,專門設立了由洛陽經臨汝至魯山,由許昌經郏縣至魯山,由西平經葉縣、舞陽到魯山,由泌陽經方城到魯山,由內鄉經南召到魯山的5條兵站運輸幹線。並在每條幹線上30裏設一小站,60裏設一大站。

建立 起以魯山爲中心,至洛陽線設白沙、臨汝城2個站。

至許昌線設穎橋鎮、郏縣、 脂肪街、龍尖關、寶豐5個站;

至西平線設吳上鎮。澧河店(屬舞陽縣)、瓦店 營(屬葉縣)3個站;

自戰役發起後,成千上萬的民工,日夜奔走在這些幹線上, 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

1948年12月中旬,豫西地區支前司令部接到“東運砀 山小米7000萬斤”的命令後,迅速布置給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專區。他們 在幾天裏就聚集480萬斤糧食。

在東運糧食中,豫西人民采用大車拉、小車推、 人肩挑的辦法,按時完成了運糧任務。豫西山路較多,大部分是用人扛糧食, 集中到附近的糧站,然後以村爲單位,由村幹部帶領,按規定的運輸線,運送到砀山車站。當時天寒地凍,送糧的民工,餓了啃口幹饅充饑,渴了敲塊冰淩咽肚。

豫西第二專區幹部賈子寬帶領民工運糧,路上由于土匪和國民黨逃兵的 騷擾,加之民工趕路心切, 一時籌不到糧食。他們甯可自己挨餓,不動車上小 米。

郾城縣第三區群衆,3天完成支前糧食8萬斤,木柴17萬斤、馬草2萬斤 的運送任務。民工幹部窦志方,帶領238個民工,連續4次冒冰雪往返400裏, 用肩膀把21000斤面粉扛到前線。

後方人民就是以這種頑強的革命精神,將戰 役所需的大批糧彈、物資運到前線。僅糧食一項,用小車裝運,每車裝200斤, 把這些小車排成行,可以排成從南京到北京的5行。

戰區附近的永城、夏邑一 帶實行了全民總動員,夏邑縣的11000民工,在65公裏的雪地上,設立了4個 站,每站30裏,前送轉運各種物資。

在泥濘的道路上,他們每人扛50斤面粉, 一晝夜運面粉10萬斤。新設的包括雪楓、商丘、毫縣各一部的雪商毫縣擔架團, 臨時接受扛面任務,全團2784人,在50—90裏的雨雪途中,10天扛面38萬 斤。

除夕前夜大雪紛飛,平地積雪數寸,該縣中共縣委書記丁希淩帶領民工冒 雪踏泥執行任務,民工的棉衣都被淋透了,有的腳也凍裂了,但無一人拿草烤 火。

洛陽、鄭州、開封、商丘及所有新解放的城市,動員了所有船只,利用一 切通航河流向前線運送物資。如渦河船運,將大量物資通過水路運達前線。城 市所有汽車、馬車、三輪車、排子車全部被動員起來投入運輸。僅商丘市即出 動了架子車1300輛、三輪車600輛,市商業聯社也組織了27部汽車、100多輛馬車參加了支前運輸。

有的糧食運到前方要經過小車、火車、船只、汽車、小挑連續7次轉運

參戰軍隊、民工達到150萬人,每天需糧約500萬斤,同時糧食來自四面八 方之廣大農村及遠大後方。因交通不便,使用運輸工具落後,多種多樣,基本上 以小車、小挑、牲口運輸爲主,有的糧食運到前方要經過小車、火車、船只、汽車、 小挑連續7次轉運,彈藥和其他物資也是如此,加之戰役持續時間長,消耗甚大,部隊進展迅速,所以後勤保障工作是很艱巨繁重的。

隨軍轉戰的挑運隊

平車隊運送彈藥

魯中南一專區運輸工具使用示意圖

小車 小 挑 → 隨軍糧站 — — → 部隊夥食單位

民工的“三紅”和“三色冰淇淋”

莒沂縣400輛小車,運送11萬斤白面上前線,他們從山東出發,經江蘇、安 徽,長途跋涉千余裏,當走到新區時,吃完了隨身攜帶的“三紅”(即紅高粱、紅 辣椒、紅蘿蔔鹹菜)。

幹部爲了愛護民工,叫吃車上的面,但民工們一致拒絕說: “這面我們已經經過山東、江蘇、安徽三省運到這裏,還沒有送到部隊,前方同志 正等著我們的糧食吃,我們無論怎樣餓,也不能吃車上的面。”他們在兩天一夜中,只吃了一餐飯,車上的面一點也沒動,原數送到前線。

那時,人們常吃冰冷的高粱面、玉米面、小麥面摻和在一起做的餅,我們 美名曰“三色冰淇淋”。有時連這種“三色冰淇淋”也吃不上。特別是在運糧途中往往會發生民工斷糧的情況,這時民工甯可自己挨餓,也不動用車上的一粒軍糧。

民工的裝備

每一人或兩個人合夥帶一床棉被,每人帶棉衣一身,鞋子兩雙,襪子一雙或兩雙及吃飯用具,帶熟給養3天的。

民工出發時應查幾件事:

一、帶齊規定工具。

二 、自帶3天口糧,免得受餓(特殊規定例外)。

三 、長工需帶身衣褲(天冷時要帶齊棉衣)。

四、帶齊:蓑衣(寒天狗皮),碗筷。

運糧的日子裏

胡順才:當時我在宿遷縣澗河區當區委書記,接到縣委通知和轉華東支前司令 部命令,叫我區民工即時送大米13萬斤到睢甯縣,供應部隊急需,我們就組織民 工1500人、土車1100輛,成立一個大隊;

大隊長是費克恒(當時的區長),下設 8個中隊,中隊幹部均是每鄉幹部擔任的。本來打算十多天就可回來,但是送到睢 甯縣時,支前司令部說現在靈璧戰鬥剛結束,我們傷亡達3000人,缺糧無飯吃, 要我們急速送到靈璧,

我們在這樣情況下是有很大困難的:

一是經過幾夜的奔走, 民工多數疲乏,也有些是老殘病號,實在行走不動;

二是有部分土車的車軸斷了, 無法用;

三是往前接近前線敵機更多,頻繁轟炸掃射,均須夜間行走,新解放區路 途不熟;

四是民工口糧僅帶夠吃到睢甯,現已吃完,將斷炊等等。

但爲了積極支援 部隊作戰,當即采取緊急措施,將老弱病殘精簡下去,將不能用的車子簡去一百 輛,糧米勻在別的車子上,沒有口糧,司令部又發給一部分生黴的高粱煎餅,不知路途只好摸著走,經過五天五夜,走了很多崎岖的山路才到我軍駐地。

李有成:我原是興隆村民兵隊長,在1948年12月奉鄉裏命令,率領全鄉132 名民工和66輛小車子,去支援淮海前線。

我推著小車先後經過擺渡裏、七裏井、 黃橋等地方,共32天,運大米214萬斤、面1900斤。30多天的運輸十分艱苦, 人多車多走不動路,馬路多寬,車子就排多寬。向前望不到頭,向後望不到邊, 走一步,停一停,休息時,大地當床,棉襖當席。我的一件長棉襖,變成一件短 的小棉襖了。

我們從來沒有白天走過路,每天天剛黃昏就動身,天一亮就停車藏 在村子裏。因爲敵機天一亮就飛來了,像一群群大雁在天空飛翔,來了去了,去 了來了,川流不息,片刻不停,稍發現一點目標,不是掃射,就是扔炸彈。

有一天, 我們從陸集南許莊裝好糧食往船橋出發,約在下午兩點鍾的時候,車子剛走上船 橋,忽然來了兩架敵機,先用機槍掃射,後丟炸彈。我們民工有人負傷了,橋被炸壞一段。但是不管一路上困難多大,我們終于把糧食按時送到了前線。

王成高:一天夜晚,北風怒吼,大雪紛飛,行人絕迹,我和王家松接到政府支前的消息,心情極其激動,同時,感到這件事情的光榮和重大。當時絲毫沒有顧及路途的艱辛,用小車推著彈藥從丁咀往西北挺進!

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難,路經宿遷、新安鎮,繞道徐州,運至距徐州10裏多路的黃橋附近,就這樣,往返一次總得20多天的時間。

在往返途中,曾經遇到敵機的幾次轟炸,我們都機警地避過了。

在敵人騷擾、自然威脅、生活艱苦等異常惡劣的環境下,我們連續運送了4次之多,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到家時,兩腿布滿了雪花、泥漿,雙腳已完全失去了知覺。

當時,我不知道寒冷,更不知道饑餓,躺在麥草上便進入了夢鄉。

次日清晨,准備用溫水洗一洗腿腳,方知,經過多次的冰凍,雙腳已經腐爛了,沒幾天,在無法醫治的情況下,十個腳趾失去了一半。

陸秉恒:提起送糧上黃橋的辛苦和受的驚嚇,可一言難盡了,我們陸元村共去 了23挂車,到了大王集,各縣的車子都到一起了,那簡直是人挨人、車挨車,誰 想多走一步也不行,這樣擠還好,哪知道過了大王集以西,可糟了,白天黑夜敵 機一會也不停,在頭上打轉,炸彈、照明彈、機槍彈,不住地打下來。

這樣一來, 白天完全不能走,只能靠夜裏走。有一次夜裏我們的車子正往前走,敵機群又發 現我們了, 一顆炸彈就掉在我身邊不遠,我一下跳到身邊的水汪裏,當時還是寒 冬臘月,當人把我拉上來時,身上的棉衣全濕透了,隔不多會已凍得僵硬了。

在 這寒冬臘月的夜晚,在外邊睡覺是常事,有一天天亮時,我胡子凍了許多凍琉琉, 就這樣有時兩天不見茶水,不見飯,更吃不上油鹽,在炸彈窩裏過了20多天,走了400裏,最後把糧食送到了目的地。

一支民工隊

“部隊打到哪裏,糧食送到哪裏!”這個戰鬥號召成了一支民工隊熱烈的行動。部隊像箭一樣的前進,他們像箭一樣的緊跟。

渡 河

不老河的水嘩嘩的流著,叫出了寒冷的聲音。在第二天的夜裏,這條四五丈寬的河流,出現在民工們的面前。

前面傳來急促的口令。民工們毫不怠慢的脫下了鞋子、襪子,卷起了棉褲腿等待著。

指導員張長貴先下河試水,後邊的民工卻都等不得,急急的催促著:“迂磨啥?快點過吧!可不要誤了事啊!”

張指導員找好水淺的地方,下著命令:“開始過吧!”也領頭向前。

水冷得向肉裏鑽,但他們卻毫不在意的,用了一個鍾點的工夫,數百民工都 勝利的爬上了對岸。他們驕傲的說:“自己替自己辦事,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再大的河水也阻不住咱。”

露 營

第三天的夜裏,他們開到徐州西南某地露營了。民工們都堅決的執行了命令, 豎起車子,打開背包,就在車旁睡倒了。他們沒有一個睡得著,都擔心著自己的 任務,互相低聲的拉著:“現在怎麽宿營啦?不要誤了部隊的供給嗎?再向前趕趕 不行嗎!”

“我也這樣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咱現在還掉在部隊的後邊,早些送到多好呢!”

冷風呼呼的吹著,透過了民工們的棉被,但他們所拉所想的不是寒冷,而是怎樣更快的把糧食送到自己的部隊去。

“徐州逃跑的蔣匪成了網中的魚,被咱解放大軍層層包圍,已消滅3萬啦!同 志們,趕快起身行動吧!”張指導員使勁的向大夥報告勝利消息,發出急行軍的 命令。

原來我們和上面失了聯系剛剛打通,馬上又接受了命令。大夥都興奮得跳起來,只用5分鍾的工夫,又繼續前進了。

堅 持

連續的急行軍,已經是第七天了。二連40多歲的老李腳底上磨滿了水泡,他 就抛掉鞋子,光著襪子走了三天三夜。指導員發覺後,拉著他的車絆說:“我換你推會兒,你在後邊慢慢的走吧!”

“不!指導員,不吃苦中苦,幸福哪能來,俺不累,你去換小王吧!他年輕,肩膀沒經考驗過。”老李拉開他的手向前推去。

“你說的不是!咱已磨老練了, 一點也不疼,不信,咱倆來個競賽吧?”

小王 不服氣的向老李挑戰著,馬上推起420斤重的車子,呼呼的跑在頭裏。老李也緊緊的跟著他。

“指導員!我看你還是替換老張吧!他夜晚嘔了三次!”小王說。

“你不要啰嗦這些事了,俺好啦!快走吧,指導員你可不要聽他的!”張四邁著大步,還是怪強幹。

“好,你們都做英雄都立功吧!”指導員鼓勵著大家,又跑到前面領隊去了。

見 面

行軍的第八天,民工們追上前線部隊了。 一見面就像親兄弟一樣,握著手, 互相打著招呼:“蔣匪像一只偷油吃的老鼠,都掉在咱的大缸裏了,俺們向你們保證,要把逃敵堅決徹底消滅掉!”

“主力老大哥!替咱除害,咱也保證一定按時把糧食送到前方來!”

一陣熱乎的談話後,指導員馬上集合起全體民工,點交了糧食,歇也沒有歇掉轉過車頭說:“老大哥!再見了,俺得馬上回去趕運第二趟!”

濟甯市的河上運輸

淮海戰役開始後,爲了保證前線的供應,濟甯專區組織了水陸兩支運輸大軍, 不分晝夜運輸糧食,由于陸運運量小,需用人多,運輸速度慢,國家開支大,因 此,專區組織了2461只船,利用運河、微山湖、南陽湖的水路之便,進行水路運輸。

根據上級指示,四分區于1948年10月上旬首先組織幹部28名成立了運河指 揮部,由專署韓處長、黃克勤分別任正副站長,下設調運、秘書、船管、護運、 供給等科。並于濟甯微山湖等地成立了若幹個船運指揮站,各站當時只有幹部74名,其中正副部長14名。

全區各站最初成立了9個船運中隊,各中隊下設排班。

9中隊船44只,載重量445448斤,由馬漢科任 隊長;

10中隊船59只,載 重量311395市斤,黃純義 任隊長;

11中隊船33只, 載重量591790斤,由杜司 德任隊長;

12中隊船87只, 載重量594910斤,由張孟 章任隊長;

13中隊船64只,載重量545960斤,由苗心田任隊長;

14中隊船38只,載重量394622斤,由馬宜钊任隊長;

15中隊船115只, 載重量663725斤,由焦其會任隊長;

濟北中隊船39只,載重量246140斤,由楊中 任隊長;

另有運彈藥、油鹽隊,船122只,載重量994970斤。

共9個中隊,船工 2500名以上,其中有每只載重1萬以上的大船120只,載重量5000斤以上10000 斤以下之中等船280只,載重5000斤以下的小船201只,總載重量每次爲4773950斤, 由于前線的需要,此後人員增至5452人,船1363只,載重量98759087斤,最後增至1萬余人,船2461只。

當時,河上運輸困難重重,特別是湖區一帶。 一向以打魚爲生的船民,很少 參加過遠距離運輸;該地區解放不久,不少散匪與湖匪特務盤踞在微山湖,大肆 搶劫來往船只,造成湖上封鎖狀態;

河運從棗莊至台兒莊一段共有8道閘口,水 流湍急,河道常年失修,易出事故;任務重,時間緊,缺乏船和人,大部分船的 載重量較小;個別船民對運糧存有顧慮;加上白天隨時有敵機襲擊(一般每天3— 5次),冬季天氣冷,運河封凍,這些都給船運帶來諸多困難。

但是人民群衆想方 設法,克服困難,從11月16號開始至1949年1月19號止,曆時兩月零3天, 順利完成了由濟甯至利國運糧1.78億斤,炸藥炮彈1046萬斤,豬肉、油鹽等30 萬斤的艱巨任務,比陸運節約提成糧684萬斤,民力253萬個,幹部50余名, 有力地保證了淮海戰役的物資供應,縮短了運輸時間,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在1949年1月19日濟甯航運支前授獎大會上,粟玉專員親自頒發獎狀60個, 獎旗若幹面,黃克儉、杜茂堂、吳懷金、劉文舉、陳戰勝等榮獲一等獎,張運祥 所在船隊獲得獎旗1面、獎狀3個,全市共30余人在破冰運動中得獎,還有縫袋 工人10余名也得了獎。

微山縣由縣發獎,立功的有胡懷寶獲得一等獎,

任立榮、 朱玉美、吳德明等榮獲二等獎,

馬玉寬、丁玉起、陳瑞金、陳景合、王尚智等榮 獲三等獎,

高萬裏、嚴鴻舉、張現五、劉清華、孫新福、王德善、陳玉才等均在航運支前中爲人民立下了功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