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磚茶山的興衰!

閃宏恺 2024-05-01 07:56:33

古六大茶山即將落下帷幕,今天老閃想和茶友們聊的這最後一山是有著“味最勝”之評的蠻磚茶山。

蠻磚,又叫曼磚、曼莊,位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象明鄉南部,處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間,居六大茶山中央,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因此也成了古六大茶山中和外界接觸最多、經濟條件最好的茶山。

傳說當年諸葛亮在此埋下鐵磚,因而得名蠻磚。在地圖上蠻磚寫作“曼莊”,關于蠻磚名字的由來,還有一種更普遍的說法是,傣語中曼莊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莊過去是土司頭人們經常聚集開會商議解決各種事務的地方,故稱曼莊。

蠻磚的地形氣候比較特殊,地處高緯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區域性差異明顯,垂直變化十分顯著;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分布不均,北少南多,這樣環境下種出來的茶風味俱佳。

清朝時蠻磚産的茶就已經風評頗高,《本草綱目拾遺》和《滇海虞衡志》中都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

阮福在《普洱茶記》也有記載:“普洱茶名遍。味最酽,京師尤重之。福來滇,稽之《雲南通志》,亦未得其詳,但雲産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蠻磚者味最勝。”

蠻磚茶山面積約300平方公裏,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從磨者河邊到曼林山頂六十多裏路溝溝壑壑都是茶。

蠻磚山茶園雖多但茶號少,曆史上蠻磚産的茶主要賣往易武地區進行加工,當時蠻磚茶農常說:“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蠻磚山茶農民族比較複雜,以彜族居多,其余還有漢族、傣族、苗族、瑤族等多民族聚集,分布于山中的各個村落間。

在這些村落中,最爲有名的當屬曼莊村。曼莊村是蠻磚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從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蠻磚茶山的茶葉集散地和中心大鎮便在曼莊,蠻磚的興衰與曼莊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清朝時曼莊有豐家、衛家、權家三大家族,其中豐家勢力、影響最大,曼莊清代的曆史一半記的是豐家。可以說蠻磚興衰看曼莊,曼莊興衰看豐家。

清朝時,豐家一直是曼莊首富,在道光以前,除了倚邦的曹土司外,豐家無論是財富和地位在六大茶山都無人能敵。豐家的興旺發達也給近水樓台的蠻磚茶山帶來了空前的繁華。

在康熙時代,曼莊已經是六大茶山南部最重要的茶葉交易地,和今天的批發市場差不多。

但就在豐家生意如日中天的時候,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豐家一名門中後生考上舉人,本該是普天同慶的事,這後生卻在離家幾十裏遠的補遠被人殺害了。

而在這之後不久,曼莊山筋又被土司挖斷,豐家生意逐漸敗落,曼莊也不複從前的繁榮景象。

當然只是一個豐家敗落還不足以致使整個曼莊衰落,更嚴重的是,在1910年曼莊發生了一場大瘟疫。

一千多口人在這場瘟疫中喪命,導致曼莊人口所剩無幾,差點成了無人之境,數年沒有茶商敢來收茶。

直到1919年,楊聘三和他的兩個兄弟來到曼莊,周邊茶農遷入,外地茶商再次進村,曼莊甚至整個蠻磚才逐漸恢複生機。

但抗戰爆發後,茶路被堵死,“楊聘號”倒閉,茶葉無人收購,曼莊人和蠻磚的茶民們不得不以種地爲生,茶業再次式微。

剩下的曼莊人大多是豐家、衛家和權家的後人,他們保留了大片的古茶園,想要保留祖先們的心血,也爲保留代代曼莊人的榮耀。

豐家和蠻磚的輝煌已成過去式,如今只有殘存的精美石刻石雕和存活下來的古茶樹,見證了豐家昔日的輝煌時刻。

如今的蠻磚茶山一帶已經再次恢複生機,其中曼林的古茶園勐臘縣境內保存最完好的。

這裏的古茶樹大多生長在茂林中,品種比較繁雜,以雲南大葉種爲主,還有還有當地人稱之爲“柳葉茶”的小葉種。

在蠻磚古茶園中,大多是百年以上的栽培型野生茶樹,這些古茶山沒有經過人工矮化,藏在深山茂林之中,一直保持著原始的狀態,長勢極好,因此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極其耐泡,而且越泡越香。

蠻磚古茶樹主要屬于大葉種茶,芽葉肥厚、大茸毛多,茶葉香味持久、滋味濃重,內含物豐富,爲制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制成的幹茶條索黑亮、粗長、耐泡。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澀較輕,與易武相似,湯中帶甜,生津回甘快而且較久,湯質飽滿、厚滑,茶樹生于山林中,茶的山野氣韻也很強,杯底留香持久。

一山一茶一味,品的更多是背後的心境,蠻磚茶的曆史實在坎坷,幸而到如今又重新走上正軌,讓人不得不感慨一聲:真是世事無常啊!

0 阅读:0

閃宏恺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