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媒公布的參數來看,殲35已全面碾壓F35!但我國仍不可大意

科技解析站 2024-03-07 19:21:56

不久前,香港《文彙報》公布了殲35的技術參數:最大起飛重量達35噸,作戰半徑1350公裏,最大載彈量大8噸,采用2台渦扇19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達2.2馬赫,正面最小雷達反射截面爲0.01平方米。

《文彙報》還特意備注,數據來源于中航工業等公開資料,可見數據來源還是足夠權威可信的!

這些技術指標有多逆天呢?

1、最大起飛重量達35噸這個數據是可信的,也說明渦扇19推力足夠大。

查閱資料得知F35C機長15.7米,翼展13.1米,機高4.48米,空重15.78噸,最大起飛重量31.75噸。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殲35的尺寸參數,但是通過美國偵察衛星拍攝的殲15、殲35同框衛星照片可估算出殲35機長約17.6米,翼展約13.4米。

飛機最大起飛重量與飛機的翼展、翼面積成正比關系。只要發動機推力足夠大,理論上,外形尺寸大小介于F35C與F22之間的殲35,最大起飛重量也會介于兩者之間,即介于31.75噸與38噸之間。那麽最大起飛重量35噸這個指標對于殲35來說是可以做到的!

已知F35C安裝的F135-PW-400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爲191千牛,推算出F35C以最大起飛重量加力起飛時推重比爲0.61385。按照這個推重比反推,可以算出殲35總推力爲210千牛。也就是說殲35兩台發動機合計總推力至少要達到210千牛,即渦扇19單台推力要超過10.7噸。

由于殲35是基于FC31改進而來的,因此兩者的升力系數基本一致。中航工業曾公布了FC31 2.0版的性能參數,其中最大起飛重量爲28噸,最大飛行速度爲1.8馬赫,采用2台渦扇13E,單台推力86.37千牛。據此反推,最大起飛重量達35噸的殲35發動機推力要達到108千牛,即11噸。考慮到殲35的最大飛行速度從FC31的1.8馬赫提升到2.2馬赫,推重比必須要做得更大才行。渦扇19屬于第四代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相比第三代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高空推力損失比例更小。然而11噸推力大概率仍然是不夠讓殲35最高速度達到2.2馬赫,必須要超過這個數才有可能做到。

1月31日,巴方媒體“巴基斯坦國防開源情報”透露,沈飛正式確認殲31正在安裝貴州渦扇19發動機,加力推力12噸(117.7千牛)。那麽采用2台渦扇19的殲31整機推力就能達到24噸,大幅度超過F35(19.5噸)。

2、雷達反射截面0.01平方米,大幅度領先F35系列。

2018年,官方媒體頭條號“中國軍號”在《“暴風”驟降,六代機時代來臨》一文中提到,F22戰鬥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約爲0.01平方米。2018年,官方網站《中國軍網》在《F-35實戰首秀,能打多少分》一文中提到F35的雷達反射截面約爲0.5平方米。

通過貼近實戰的軍演對抗測試,美軍發現,憑借雷達隱身性能,三代機在隱身戰機面前像個瞎子,只能被動挨打。

美國軍方公布的軍演對抗結果顯示,F22對戰三代機甚至打出144:0的驚人戰績,而F35對戰三代機F16只能打出1:15的戰績。

顯然,從對抗結果來看F35大大不如F22。這背後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F35雷達隱身性能遠不如F22。如今殲35的雷達反射截面竟然與F22相當,隱身性能大幅度領先F35。今後面對殲35,F35恐怕凶多吉少。

3、機載火控雷達性能更強,有望先于F35發現對方。

衆所周知,美國的微電子工業全球領先。于是,很多人誤以爲美軍的機載火控雷達技術也同樣全球領先,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美國只是在邏輯芯片領域領先全世界,而在功率器件領域,我國卻出乎意料地領先全世界。然而,美國在邏輯芯片領域的優勢卻並不能完全在軍用裝備上發揮出來。這是因爲軍用裝備對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通常不會采用最先進制程工藝來生産用于軍用裝備的芯片。例如,F-35戰鬥機采用的是制程工藝爲180納米的PowerPCG4芯片,而現在最先進制程工藝已經發展到3納米工藝。

反而是功率器件性能更爲重要,如今先進機載火控雷達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決定這種雷達探測範圍的關鍵零部件是T/R組件,其發射功率越大,功率轉化效率越高,雷達的性能就越強。而T/R組件就是功率器件。

查閱資料得知,中美T/R組件實驗室研究水平處于同一水平,但在工業應用方面,我國憑借更完整的産業鏈優勢,更早穩定、低成本量産第三代T/R組件。目前我國已經爲戰機大規模換裝集成氮化镓組件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而美國的戰機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仍然采用落後一代的砷化镓組件。此外,從照片來看,殲35的機頭直徑堪比F22,遠大于F35,可裝下尺寸更大的火控雷達。因此,外界普遍認爲殲35的火控雷達性能大幅度領先F35。

4、我國空對空導彈領先美國一代。

資深軍迷都知道,我國向來喜歡把美國的設想率先實現。當年美國人吹噓AIM120D將采用雙脈沖動力,于是我國生怕落後,急忙研制雙脈沖空對空導彈,也就是後來的霹雳15。2017年,我軍開始列裝霹雳15,再回過頭來看,AIM120D仍然采用傳統固體火箭發動機。于是霹雳15意外地成爲世界上第一款量産的雙脈沖空對空導彈。

美軍一看我國成功研制出雙脈沖空對空導彈也急了,于是加速研制一款名爲AIM260的雙脈沖空對空導彈。

2023年5月2日,據美國《空天力量雜志》報道稱,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在5月2日向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表示,美軍下一代空空導彈——AIM260“聯合先進戰術導彈”(Joint Advanced Tatical Missile,簡稱JATM)有望于今年加速投産。

然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AIM260量産交付的公開消息。即便2023年美國真的量産了AIM260,我國也還是領先6年,也許更先進的型號已經問世。

雖然殲35沒有側彈艙,但從照片來看,它的腹部彈艙尺寸竟然與殲20相當,這意味著殲20能夠裝下的霹雳15它一樣也能裝下。

綜上所述,憑借更強的隱身性能、火控雷達性能和領先一代的空對空導彈,在與F35對抗時,殲35有望率先發現、鎖定對方,並率先發射空對空導彈予以擊落。戰時,F35甚至可能還沒發現殲35就被擊落了。最讓F35難受的是,以前美國引以爲豪的動力技術如今也不再有優勢了,隨著我國第四代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渦扇19的量産,安裝2台渦扇19的殲35整機推重比將有望領先F35。屆時F35將面臨打又打不過,跑也跑不過的尴尬局面。

盡管殲35綜合性能已經大幅度超越F35,但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造出五代機的國家,領先我國12年列裝五代機。這12年美國也沒有停下來等我們,而是一直在研制六代機。

2020年9月15日,據美國媒體報道,時任美空軍負責采辦的助理部長威爾·羅珀首次公開宣布,“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項目全尺寸演示驗證機已開始試飛。

2022年6月2日,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得爾宣布NGAD下一代空優戰鬥機項目已經在今年6月開始進入EMD工程、建造與發展階段,將建造實機,目標是2030年投入使用。

發動機方面,美國也已經造出領先渦扇15、渦扇19一代的XA-100、XA-101原型機。這兩種發動機都屬于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具有更低的耗油率和更大的飛行包線。航空發動機研制周期一般分爲核心機、驗證機、原型機三階段。原型機通過所有考核以後就能開始量産,並交付客戶使用。

盡管我國技術進步速度非常快,但在變循環發動機領域,我國工程研制經驗是遠不如美國的。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已經研制出第一代變循環發動機F120,現在XA-100和XA-101都屬于第二代變循環發動機,稱爲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從目前的公開消息來看,我國的變循環發動機研制經驗非常匮乏,能否追上美國同行的研制進度、追平美國同類型號的水平仍然有待觀察。

此外,爲彌補F35系列面對同代戰機孱弱的空戰性能,美國也在開發“忠誠僚機”。通過廉價的“忠誠僚機”來替代F35與對方戰機進行空戰,以達到保護F35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人工智能”處于全球領先的水准,如果能夠與“忠誠僚機”有機結合,屆時F35搭配的“忠誠僚機”將成爲可怕的“空中打手”,爲F35赴湯蹈火,必要時犧牲自己與來襲導彈同歸于盡,最大限度保護F35。

因此,盡管F35單機空戰性能在同代戰機中處于靠後的水平,但我們仍不可大意,畢竟美國的研發能力並沒有衰退。美國仍然可能通過其他途徑逆風翻盤。

1 阅读:22

科技解析站

簡介:關注軍事、科技、經濟,分享獨特觀點,歡迎評論轉發收藏。